第一乐章第二乐章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
Symphony No.8 in B minor,”Unfinished”
继“米罗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雕像之后,这首乐曲很可能是西方艺术史上最着名的未完成之作。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最初的计划,无疑是想完成一首四乐章的交响曲,希望能在莫扎特及海顿的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开拓出一片宽广且高度主观的表现领域。他一开始所走的方向便与之前六首交响(舒伯特没有写第七号交响曲)曲徊异,木管与铜管在交响曲史上,第一次得与弦乐并驾齐躯——为旋律与和声结构加上了强烈的色调,效果因不寻常的乐器组合而更显夸张(例如单簧管与双簧管在第一乐章的主题中齐奏)。贝多芬保留在最高潮时刻才使用的长号,在此曲是一开始便加入乐团,并展现卓越技巧,使乐团声音更雄浑,爆发更具威力。
快板第一乐章似乎充满了山雨欲来的气氛,单簧管与双簧管吹奏的真正主题——急迫而忧郁的b小调主题,由小提琴狂热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之前是一段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哀怨的序奏,稍后又被延伸入发展部中。除此之外,只有一种极其着名的旋律,很类似圆舞曲,却又不完全是。舒伯特的作曲手法是以大提琴对应低音大提琴的拨奏,加上单簧管与中提琴不合拍的伴奏,实在是故作轻描淡写的绝技。在管乐色彩与表情的全新世界中,这篇乐章牵回不已,让浪漫主义风格首次以交响乐的形式出现。
接下来田园风的E大调行板乐章仍然继续探险,乐曲再度设定为流畅的叁拍子(不过这回是拍3/8而不是3/4拍),木管与铜管也再一次展露精湛技巧。当单簧管吟唱着哀凄的升C小调第二主题时,舒伯特又再次运用不合拍的伴奏,予人一种脆弱的感觉。此时更神奇的事发生了:乐章已过二分之一,舒伯特却将小调和声转为大调,而旋律由双簧管接手后,风格便由尖锐强烈转为舒缓而抚慰人心。
这两个乐章写于1822年秋,但就在1822~1823年冬,舒伯特患了重病;后来他可能是因为这首曲子会勾起痛苦的回忆,因而不愿完成它。而且这首乐曲在形式上也有问题,他效法贝多芬,以强有力的手法发展素材,却拂逆了自己的思维特质,因为这些素材本身非常“封闭”(偏重旋律性),而不够“开放”(偏重动机),无法以贝多芬奏鸣曲中典型的扩展与重组手法来处理,舒伯特直到《第九交响曲》才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