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国”梵蒂冈2
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高13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圆顶;圆顶内部的直径有41米,仅次于罗马的万神殿(Pantheon)和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是意大利第三大内直径建筑(好像也是世界第三大内直径)。教堂主殿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1475-1564年)设计的。米开朗基罗还设计并亲自绘画了西斯廷小教堂的天花板,并在那耗时四年的创作过程中,导致了背部和眼睛永久性的创伤。尤其是眼睛,因为要仰视绘画,颜料有时会掉下来,滴到眼内,造成损伤(那时大概还没有保护眼镜)。那时,教皇再三催促工期,而老米始终坚持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傲骨,不肯低头就范,从而保证它的创作是真正的传世佳作,而非粗制滥造的东西。为此,教皇盛怒,还曾当众用拐杖抽打他,羞辱他。这在文献上和电影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中都有记载和描述。
米开朗基罗大圆顶下方就是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年, 还创作了著名的四河喷泉)1624-1633年设计和建造的亭台式青铜华盖 (St. Peter's Baldachin,canopy),它是教皇的大祭台(ciborium or baldachin),也是贝尔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一件作品。祭台四周是马德诺(Carlo Maderno 1556-1629)设计的云母栏杆,前面半圆形围栏上点有99盏长明灯昼夜不息;祭台的正下方是圣彼得的墓穴。祭台是大堂内陈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总高30米,由四根20米高(足有5层楼那么高)、异常华丽的螺旋绞链形铜柱围成;每根铜柱分为三节:下节由绛色的、形似麦芽糖的、螺旋形线条雕刻而成,中节和上节全部由橄榄叶装饰,无数飞舞穿梭的小蜜蜂穿插点缀在枝叶间,这正是当时的教皇乌尔班八世(Pope Urban VIII 1568-1644年)的徽章和象征。四根铜柱上面支撑着一个巨形铜铸华盖。华盖正中有一白鸽,象征天主圣神在指导教皇。华盖四角各雕刻着一位站立着的守护天使。在守护天使之间又分别雕刻着一对小天使:有的高举彼得的三层皇冠和两把钥匙,有的在戏弄保罗的经卷和宝剑。在四根铜柱顶上,又有四根凤尾状的铜柱,它们的四脚扎在下面的四根大绞链铜柱顶上;四根凤尾状的铜柱头合拢,上面共同支撑着一个铜球,球上竖立一个十字架。
罗马天主教神学界把圣彼得确认为其教堂的第一任首领和罗马第一任大主教(教皇)。众所周知,圣彼得被葬在此地。 但他的真正墓穴和遗体千年来一直没有找到。1939年,在教皇十二世的指示下,10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开始了,1940年梵蒂冈的发掘者声称,他们在圣坛下发现了彼得的遗骨。1950年12月23日,在圣诞节前,教皇庇护十二世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圣彼得墓 。
正殿的最里边是贝尔尼尼在1647-1653年完成的另一件惊世之作 - 圣彼得宝座,它是由一把宽大的镀铜木椅和一个金光四射的巨大的青铜雕塑群组成。木椅两侧的扶手上各刻有一对教会博士 (Doctors of Church),分别代表着罗马天主教(Latin Church)和希腊正教(Greek Church);椅背上则是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宝座上方是由许多小天使围绕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的图案,而这太阳就是整个雕塑中心 - 一块镶嵌有象征着圣灵的鸽子的圆形彩色玻璃;经过西斜阳光的透射,那栩栩如生、展翅飞翔的白鸽好像正朝着你飞来。人们通常认为这把木椅就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实际上它是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 823-877年)国王在875年赠送给当时教皇Pope John VIII的礼物。
祭台四周各有一尊5米的雕像。第一个是 《圣海伦娜 Saint Helena》,是鲍尔济(Andrea Bolgi 1605-1656年)在1629-1639年的作品。圣海伦娜(245/60-330年)是君士坦提乌斯一世(Constantius 250-306年)的妻子、著名的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e I 272-337年)的母亲。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给了海伦娜很大的权力和很多珠宝,让她去耶路撒冷寻找耶稣的圣物。此时的耶路撒冷还处于哈德良皇帝(Hadrian 76-138年)破坏后的重建工作中,海伦娜进入了靠近基督受难地Calvary的一座神庙进行挖掘,总共挖出3个十字架,随行的一个妇女在当地染上了重病,触摸了前两个十字架都没反应,当摸了第三个十字架时病立马就好了,海伦娜立刻就知道这就是耶稣遇难时所钉的“真十字架”(True Cross),随后把它带回了罗马。它和下面的三个雕塑共称为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四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雕塑。
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年)1639年设计的《圣朗基努斯》(Saint Longinus)。相传当耶稣和另外两名偷窃者一起被钉上十字架时,罗马士兵把那两名偷窃者的脚骨打断以加速其死亡速度,这时耶稣已经断气,一名古罗马的指挥官朗基努斯为确认耶稣是否真的已经因酷刑而死,就用长矛刺穿其心脏,此时血水从伤口中喷出来,溅在朗基努斯极度近视的双眼上,他的眼睛竟然瞬间就恢复了视力,由此他感受到了神的力量,决定放弃原来的职业,受洗礼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后来因德行高尚而被封为圣人-圣朗基努斯。朗基努斯所用的矛被称为圣矛(Holy lance),它因沾有耶稣的宝血而被持有者认为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二战时德军侵入维也纳并得到圣矛但仍未因此而改变战争的结局。1945年4月盟军在纽伦堡找到圣矛,由巴顿将军暂时持有,据说战后将它归还给了梵蒂冈教廷。
佛兰德斯(Flanders)雕塑家杜奎斯诺伊(François Duquesnoy 1597-1643年)1629-1633年完成的作品《圣安德鲁》(Saint Andrew)。据说他对贝尔尼尼抢先把他的作品《圣朗基努斯》放在了圣彼得大教堂唯一能照射进阳光的一个角落的做法感到生气和无奈。圣安德鲁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也是圣彼得的弟弟,他和哥哥以前都是渔夫,经施洗约翰介绍认识了耶稣,耶稣召他们作门徒并许诺他们成为“得人渔夫”,即传递福音的渔夫,于是他们哥俩就撇下所有跟随了耶稣。据说安德鲁在被判处死刑时向罗马当局请求,不要让他采用和耶稣一样的十字架。他的请求得到批准,最终他是在X形十字架上被处死的,之后X形十字架也就成为了他的象征。圣安德鲁是苏格兰、希腊、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的守护神, 也是苏格兰同胞的领袖,苏格兰国旗就是蓝底白色的圣安德鲁十字旗。
莫奇(Francesco Mochi 1580-1654年)1646年的作品《圣维洛尼卡》(Saint Veronica),雕像表现的是维洛尼卡正举着带有耶稣脸部影像的布奔走。圣维洛尼卡是耶路撒冷城中的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当她看到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地走向他的殉难地各各他山 (Golgotha)时,流露出怜悯的神情,并递给耶稣一块薄布让他擦去额头上的汗,耶稣接受了它,擦完汗又还给了维洛尼卡,这样耶稣脸部的影像就神奇地留在了薄布上。这块布曾在1380年显过一次灵,出现了耶稣的头像。维洛尼卡是拉丁文“胜利的使者”(bearer of victory)的意思;而Vera 是拉丁文“真实”(True)的意思,eikon是希腊文“影像”(Image)的意思,它代表了耶稣留给后人他的的真实影像。据传这块布还治好了台比留皇帝(Tiberius 公元前42-公元37年)和其他一些触摸过它的病人的病。
很多其他的雕像,大多是历代教皇或与教皇有关联的皇室,伯爵及家族的墓龛或墓碑。每个都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比如庇护八世教皇的墓龛表现的是教皇跪在耶酥之下祈祷。
按照梵蒂冈天主教的丧葬传统,神职人员去世后,大多安葬在教堂的墓地或者教堂地下。已故的历任教皇的坟墓许多都在圣彼得大教堂。因此形成了圣彼得大教堂内部墓龛和地下墓穴群。庞大的地下墓穴群分布在上下两层甬道之内。新的上层墓穴距离地面6.1米,叫梵蒂冈圣窟(Sagre Grotte Vaticane),入口处在教皇大祭台附近,主要是圣彼得的纪念教堂(The Chapel of St. Peter)和 16-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后去世的教皇。旧的下层墓穴叫梵蒂冈墓地(Necropoli Vaticana),它的入口处在钟楼底下。大都是原君士坦丁老堂地下埋葬的教皇墓穴和少数世俗帝王,例如奥托二世(the Emperor Otto II)的墓穴等。这些教皇的墓和艺术家们精心雕琢的墓碑也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教皇/教宗,为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梵蒂冈元首,至今已产生过266位教皇,首任教宗为耶稣十二门徒之首圣彼得。教宗当选后任职终身,不可罢免,但可自行辞职。在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历史中,教皇的地位,权力,作用等,也随着欧洲各国的战争此消彼长而变化,教皇时而具有之高无尚的,能予以别人生杀大权的绝对权力,时而又成为在别人指挥下的傀儡。教皇与各时期的各国世俗皇帝之间也是争斗不断。教皇在其权势最盛时,有权废黜君主皇帝,罗马教廷 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更有趣的是,在历史上,还曾有过三位教皇同时在位的怪事。十一世纪未十二世纪初时,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打败时任教皇,而将教廷从1309年至1377年迁到法国境内达近半个世纪,受制于法国国王。1377年法籍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国王权在百年战争中一度削弱的机会,将驻地迁回罗马。1378年意大利枢机主教团在罗马选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为教皇。法国枢机主教团则选本尼狄克十三世为教宗。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又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宗。但在位的两个教宗拒绝退位。形成三个教宗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3个教宗,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教宗,教会复归统一。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宗地位进一步削弱。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以后的历代教宗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
这里顺便讲一下部分约翰教皇们的故事。在266任历代男教皇中(因为传说中还有一位女教宗),能像第一代教宗圣彼得那样名流青史的光荣伟大的并不太多。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也是个高尚的好人,名列20世纪杰出教皇之一。但他前面曾经出现过22个约翰。那些约翰们中却没几个是好东西。公元10世纪的约翰十三世就有个可怕的爱好,他总是把敌人的眼珠子给挖出来。约翰二十二世则下令把众多贫穷温顺的方济各会修士们以传播邪教的罪名捆到火刑柱上烧死,只因他们的信条与其有异。最差的约翰可能要数约翰十二世了。他在公元955年即位时只有18岁。人们给这个坏孩子教皇起了个贴切的绰号"天主教里的卡利古拉"。约翰的父亲教皇艾伯里克二世去世以后约翰被选为新教皇,结果约翰的生活方式令纵欲过度且看惯了一切罪恶的罗马人都咋舌不已。这个年轻的新教皇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于是他把自己的住所拉特兰宫变成了妓院。他拿各地朝圣者觐献的供奉和贵重的礼物当做赌注, 把包括圣彼得的金圣杯在内的圣物全都挥霍在大批的情妇身上。由于约翰十二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整天都在寻找猎物,所以拉特兰宫旁边的教堂成了女士们的危地, 以免落入淫邪教皇的魔爪。人心涣散的罗马人民不会对教皇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是约翰十二世不得不面对意大利国王贝兰加的敌视。贝兰加看中了教皇的财产,早就想不断扩大在意大利中部的势力,并把教皇的宝座抢夺过来。约翰十二世连忙讨好强大的德意志统治者萨克森王朝的国王奥托以寻求支援,后者不久前击溃了匈奴人的进攻,非常强大。约翰十二世把奥托觊觎已久的基督教皇帝和罗马保护者的头衔欣然许诺给他,并让他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于是奥托把贝兰加赶跑了。奥托和教皇之间确立了新的关系,然后他开始指责教皇的种种不是。约翰十二世这个目中无人的孩子很讨厌奥托的严厉批评,于是他趁着奥托回德意志的时候又把教皇皇位转赠给了往日的敌人意大利国王贝兰加。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想像得到,奥托立刻赶回罗马打算教训教训言而无信的教皇。约翰十二世被吓坏了,他把剩下的圣产揣进腰包里 逃到了意大利中部城市蒂沃利。奥托在约翰十二世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宗教会议。很多证人奉命出席并提供了关于教皇恶行的证据,每一条都力求具体翔实。最后总结出来的指控令人瞠目:约翰十二世和很多女子有染,其中包括他父亲的情妇;他在授予神职的时候收受贿赂;他刺瞎了自己的精神导师,而且竟然阉割了一名红衣主教!奥托觉得约翰十二世不 能出席会议并自我辩护显得很不够意思,便写信敦促他从蒂沃利回来:"不论是神职人员还是俗人都指控教皇陛下您杀人、作伪证、与包括自己两个姐姐在内的亲属乱伦
, 以及像异教徒一样向朱庇特、维纳斯等众多次神祈祷。约翰十二世当然不接受此指控,也不会回罗马认罪,于是他回信道:"至诸位主教,闻听各位欲立新教皇。若各位擅作主张,我将以全能上帝的名义将各位逐出教会,你们将不再有权为他人封授神职或参加弥撒"。 于是,会议派特使赴蒂沃利宣布除非约翰十二世在罗马现身,否则被逐出教会的将是他,而不是其他主教们。教皇仍然拒绝他们的要求,然后他被罢免了。奥托拥立了一位新教皇利奥八世,但他却无法继续留在罗马保护教皇。罗马人对新教皇的态度比对约翰十二世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憎恨这个由外国皇帝为他们立的教皇,况且这个替代品也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人选。奥托前脚刚走,约翰十二世后脚就还乡了。他立刻对曾经宣判他的主教们进行打击报复,施以酷刑。约翰还把闻风而逃的利奥八世逐出了教会。奥托本来想再度回到罗马整治约翰十二世,但有个嫉妒的丈夫彻底省了他的事。那人得知教皇与自己的妻子有染后,愤怒地给教皇以老拳重击, 3天以后约翰十二世竟一命呜呼了。
写道这里,又不由地想到了波士顿的大主教性侵young boys 竟达200人之多。南美及其他地方的天主教主教也发生过类似的丑闻。以至于教皇本笃十六世不得不发表公开信道歉,并表示教廷对此是零容忍。对受害者的赔偿的金钱更是天文数字。并没有冒犯天主教的意思。只是感叹,天主教神职人员,也是常人,所以也有常人/俗人所能看到的一切。。
2005年,第264任教皇保罗二世在任时去世,出席葬礼的来自众多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其中有四个国王、五个王后和包括美、英等国在内的70多个总统和总理或首相。2005年4月8日在梵蒂冈广场举行教皇保罗二世葬礼的空前场面。
前往悼念的人群挤满了广场并绵延至周边的大小街区。那一天前后聚集在梵蒂冈及周围的人达到四百万。
夜晚,人们在为保罗教皇守灵。
美国在任和卸任的总统出席
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伊朗总统出席葬礼。
从大教堂出来,也快要关闭了。因为要有一个仪式。椅子已经摆好。悬挂了出来的大幅照片上的教士和修女一定是今天活动的主角
广场两端有大屏幕电子告示牌显示今天的活动。大喇叭也在广播。但就如同罗马大街标示牌没有英语一样,这里的文字和广播全部是意大利文。从文字猜测是到下午1点结束。
大教堂大门有年轻英俊的瑞士籍的皇家卫士守卫。这些皇家卫士,理论上也是教皇国的国家军队。
游客大都会去梵蒂冈邮局给家里寄个明信片。所以那里的生意很火。
再从不同角度看一看大教堂。。
从台伯河上远看梵蒂冈。说到台伯河,别看这条弯弯曲曲地穿过罗马城的不大河,它可是意大利第三大河,全长406公里。北起亚平宁山脉(Apennine Mountains)的托斯卡纳( Tuscany )山区,过翁布里亚( Umbria )到拉齐奥( Lazio ),然后进入第勒尼安海( Tyrrhenian ,地中海的一部分)。也正是这条河,古罗马人才在河的两边建城;也才有了两千年前古罗马的辉煌。
要想去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教堂,就更要早去。因为排队实在是太长了,都排到很多街区之外。而且,为控制同时进入的人数,每次只放行少量的人。故此非常慢。我们最后也只好放弃。
梵蒂冈博物馆的另一个门。
梵蒂冈博物馆门外站立的另一种装束的卫士或工作人员?
天使桥与天使堡 - 教皇的陵墓和避难所
天使城堡 (Castel Sant'Angelo) 就在台伯河边, 建于公元135年—139年,是罗马5贤帝的第三位皇帝哈德良( Hadrian )为他的家族和自己修建的墓地,哈德良和家人的骨灰以及后来的罗马皇帝的骨灰就葬在这里。由于罗马多次受到外族人入侵,而这个建筑坚固易守,后来就被用做防御性堡垒了,从墓地又改成军事城堡。天使古堡与梵蒂冈只有几百米之遥,它与梵蒂冈之间有一条暗道相通,遇到危险时,教皇可通过这一通道从梵蒂冈潜入这座堡垒。因此,这里又是教皇的避难所,也是教皇的离宫。由于坚固,这里还曾一度被改作为监狱。现为国家博物馆。天使堡 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在公元6世纪时,教皇叫格列哥里一世( Pope Gregory I )曾在这里见到天使显像,由此而得名。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去的那天不知为何关门了。没能进去。
城堡对面,罗马台伯河上的天使桥,也是哈德良皇帝时期修建的。那是公元134至139年,在台伯河上建筑造的一座通向陵墓的大桥,此桥曾用哈德良皇帝家族的名字Elio(艾里奥)命名。该桥曾于1450年倒塌,随后在原桥基础上得以重建。桥的两旁本来是没有雕像的,1535年,教皇克莱蒙特七世(Papa Clemente VII)下令建造了圣彼得(Saint Peter)和圣保罗(Saint Paul )两位圣人的雕塑。从桥的南端走向北端,还有天使雕像。每一位天使手中都拿着一种耶稣受刑的刑具,有十字架、铆丁、裹尸布、刑冠等。这些天使个个神态安详、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势如飞鹤 — 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中国敦煌莫高窟里的飞天。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贝尔尼尼(Bernini)策划并与其徒弟塑建的。
天使堡和天使桥
远远望去,城堡顶部是 一座青铜天使雕像;正面有两个突出的、像角楼一样的小城堡,整个外形呈现出五角形状。
天使堡
至此,我的罗马之行结束了,还有许多景点没有参访, 留待下次补上。罗马古城保存得如此完好,让人感觉是在上上个世纪里穿行。不愧是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