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庭理财小议:储蓄愈早愈好!(林修荣)

(2007-10-13 21:47:02) 下一个
大多数家庭都需要为子女教育和退休而预先作出财务安排,但许多人由于工作忙碌,或对理财缺乏知识与兴趣,没有作妥善之储蓄和投资计划,甚至连家庭收支预算表也懒得做。每月下来,开支超出收入则以信用卡应付,剩下些少则随便留在支票户口中,根本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计划。到了儿女要上大学,或突然失掉工作时才慌张起来。“未雨绸缪,积谷防饥”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圣经箴言书中也教导说:“智慧人的家中积蓄宝物膏油,愚昧人随得来随吞下。”(箴言二十一:二十)又用蚂蚁作提醒:“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粮食。”

储蓄愈早愈好
甲乙二人同在二十二岁时开始工作。甲由二十二岁至三十岁之八年间每年储蓄一千元,之后三十五年完全作储蓄。乙由三十岁才开始每年储蓄一千元,一直持之以恒三十五年。以百分之十年息计算,甲乙二人在六十五岁时谁的储蓄较多?

乙虽然在三十五年间每年储蓄一千元,而甲只储蓄八年,但由于甲比乙交早实行储蓄,故于六十五岁时比乙的储蓄为多,而且时间愈长,两人储蓄成绩的差别愈大。

这个例子说明“复利”(InterestComponding)的重要性。“复利”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利生利”。时间就是储蓄的最好帮手,愈早开始储蓄,“复利”的效果愈大。

财务专家都爱用“七十二规则”来解释“复利”的效果。如果你投资一笔钱,利息每年是百分之七点二,你十年投资便可以加倍,年息如果是十厘,则只需要七点二年便可加倍。

每月储蓄一百元,年息如果是八厘,十年连本带利为一万八千四百元,二十年连本带利为五万九千三百元。由于“复利”的效果时间愈长愈显著,所以愈早实行投资和储蓄成效则愈大。

减低税务之影响
储蓄中之利息收入如果每年缴纳入息税,一部分利息便不能“利生利”,直接影响收益,因此,储蓄首先应利用可合法“延税”的工具,令所有利息收入都可“利生利”。

最普遍可延税的储蓄工具为个人退休户口(IRA)和公司退休户口(401-K)。两种户口都是美国政府给我们的最佳礼物,必须尽量利用。除了储蓄的本金有可能不必付税,户十内的利息亦可以延税。明年政府新增一种ROTHIRA个人退休户口,本金不可免税,但将来本利取回时则可免税,对有些家庭可能好处更多。

除了以上几种可延税的户口,还有几种本金不可扣税,但利息可延税的长期储蓄投资工具,现今税率效高的人土应考虑使用,这些工具包括年金(ANNUITY),不可扣税之个人退休户口。此外,税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人士亦可考虑免税之投资工具,如市政债券(MunicpalBond)。

投资股票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可延税的工具,由于股票升值后不卖出便不需付入息税,当然投资股市有一定市场风险。

量入为出是储蓄要诀
大部分家庭的储蓄都是由收入中省下,如果没有预先作好财务预算计划,能做到收支平衡就已经不错了。目前七成的美国家庭是每一期粮都用得一干二□,有三成的家庭甚至“预先使用”下一期粮,以致债台高筑。

有了财政预算还需要将大小开支每日记下来,定时与预算作一比较,决定是否应作开支调整。预算应包括奉献及储蓄之金额,最好在出粮后立刻将两者先扣起,而不是希望等到月尾有盈余才储蓄或奉献。定期和定额储蓄投资,是财务专家一致赞成的方法。

家庭收支与储蓄习惯往往是两回事--收入高的家庭不一定储蓄多,少收入的家庭可能更多储蓄,完全是看家庭是否量入为出,不让生活水准高于收入水平。如果家庭之开支能保持在开始工作后的四、五年的水准,以后收入随年资增加,所储蓄及投资的金额便自然会增多。此外,年终花红亦应尽量留作投资之用,或用作减低债务(包括房屋贷款),也是聪明的做法。

所谓“由奢入俭难”,生活水准一旦提高便很难降低,即使家庭收入减少,也不一定可以改变生活和用钱习惯。一个有效的对策是每年做收支预算时仔细衡量每项开支,试试做一些调整。

理财不难
要好好地管理神交托我们的金钱,需要我们去花一些心思和时间。理财本算不难,只要稍为努力便可做得好。笔者所在教会有一位姊妹,数年前丈夫去世时连支票都不会写,又不太懂英文,但她专心研究理财,今日已经成为投资高手,不但生活无忧,并从理财中得到不少乐趣。

相反的,一本最近新出的书谈到为什么高入息的医生往往不善理财,原因不外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研究和管理,结果浪费许多投资的机会。

许多时候夫妇中之一人较会理财,便可负起家庭理财之责任,不一定是丈夫,许多姊妹比丈夫更会理财,做大丈夫的不必介意,应看作神的祝福,与妻子同心,去支持她去学习和实行理财和投资。

即使家庭中一人专责理财,也不应单方面事事自作主张。每年之收支预算固然应夫妻二人同心计划,平常之投资决定也最好一同商量,即使夫妻其中一人先作研究。夫妻二人如能一同学习理财,一同商量后始作决定,是最佳的做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