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看云起
作者:海翔 朗诵:藤蝉
初到美国疲于谋生,文化方面那些风花雪月的东西,自然是无暇顾及。倒是渐渐安定下来后,有点空闲时,朋友们会聚在一起,交流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其中就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朋友,曾专门邀我一起赏画。
这位学兄有不少收藏。我们挑选了一些书画卷轴,一幅幅挂在墙上欣赏。其中有几幅是山水立轴,记得有“渔村雪霁图”、“牡丹丛鸽图”等。这些画上还有过去藏家的“三希堂精鉴玺”和“石溪宝藏”等印章。我们先远看画面的整体气势和构图,然后靠近欣赏画家的笔法、用墨之变化,最后再眯起眼来品味画里画外的感觉。
比如有一幅“秋山晴麓图”,画上有山、亭、松,又有独桥、隐士,清新隽永、立意高远,颇为我爱。又比如“满天鸦阵点斜阳”,画面苍凉旷远,只见孤村野道之中,几树枯枝之下,两个行客正骑驴赶路,而此时已是天色向晚,夕阳西下、空中鸦群点点,正要绕树而栖,令人心生几丝惆怅。这是很多中国传统画家喜欢和经常在画笔下表现的“黄昏行旅”主题。
我特别喜欢的,是一幅我称为“推窗看云起”的大幅山水。画面上,两株苍老古松下,有一个简陋的草庵,草庵的门窗后似有一位高士正在往外眺望。靠山坡下,在一座积满白雪的木桥上,有一人正披着蓑衣夜访。他渐渐行近的脚步,已经让草庵边的大黑狗警觉地吠了起来。你虽然听不到声音,但这一位正在行走的来客和一只吠犬,让你在画外好像听到了幽居深山时,故人来时的那种喜悦。画面上可谓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让人于静态的画面间,听到了自然的声音,看到了动态的场景,从而读出多层的意思来。
画家姚鸿是在1900年间活跃于上海的画家,他在画上的题签中,形容了他做此画的背景。他写道:“读东坡先生寒食诗,潇洒清新,超出尘凡,偶成十韵,聊以补空”。
姚鸿的“偶成十韵”里,先写说他在破旧的小屋里“临池助清课”,在一个雪夜里,“那期故人来,村犬先报喜”。两人于是点起炉火,“相与论至理”,谈得高兴,于是“残炉添新炭,斗室春满纸”。不知不觉中,“少焉风雪霁,推窗看云起。”
“那期故人来,村犬先报喜”。是啊,和自己人生中的知己在雪夜畅谈,一起品茗叙旧、吟诗作画,不觉东方之既白。而这时你推开窗,让那清新的空气吹进室内,看到窗外云雾缭绕,红日欲出,那种境界,实乃满眼画意、诗意盎然!人生几何?能寒夜对坐的知己,真是应当珍惜。
以前曾读到过俄罗斯一位诗人的诗句:“当我的庭院积满白雪时,希望听到你马车的铃声。”在下雪天里,有朋友驾着马车来访,不亦乐乎!那个诗句里的场景画面,曾使我这个生长在南国的人十分向往。但“推窗看云起”的这种中国韵味,更让我觉得自己的灵魂可以在里面飞。因为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我好像听到了一个声音在飞!
那些画作,都是几十或近百年前,清末民初时期的作品,画家不一定有多出名,但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心情、他们在吟诗作画时的那一刻特定的体验,都和我们是那么的接近,因为前辈书画家们的笔法是传统的,精神却是超越时代的,所以我们好像隔着时空,也能和前人交流。
呼朋唤友,一起来赏诗读画,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快事!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丰子恺的诗句,说的是“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何况当我和这些朋友们在一起时,云淡风清的,都是淡如水的君子交情,并常常只把“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有味。
那种经历,真可谓“水穷之处待云起,荒山脚下觅新途”;那种感觉,日久弥新;那种回味,每次想起,都能把那回味推向不同的高度!
不管身在哪里,都希望你有这种“推窗看云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