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西雅图
作者:海翔 西雅图是一个颇有魅力的城市。
西雅图最著名的,当然是它建在市中心的独特的太空针 (Space Needle) 高塔了。这座184米高的塔形建筑,是为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的世博会而建的,早就成了地标性建筑和这座城市的名片。
西雅图著名,固然是因为这里培育出了许多众所周知的大公司:比如波音、微软、亚马逊(网上购物)、星巴克、好市多(COSTCO) ,等等;西雅图著名,也是因为这里的人文荟萃:西雅图有着在美国受教育平均程度最高的人口,这里的博物馆、音乐厅、学校,都堪称质量一流;西雅图著名,还是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这里依山傍海,是美国和亚洲、特别是中国贸易的重要港口,是去阿拉斯加游轮的出发地,更因为注意环保,其本身就是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
如果说,在美国的城市中,纽约象个谢顶的精明商人,波士顿象个白发的贵族,达拉斯象个精壮的西部牛仔,硅谷象个勤奋的高科技上班族,那么西雅图,就象个窈窕淑女,是个堪比苏杭的北美西子。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吧,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就慢慢地努力去发现它的好处。而这一努力,有的时候往往还是在不经意间,竟也撷取了几段心得:
最喜欢,在某个没有任何安排的周末上午,在城市街角星罗棋布的星巴克咖啡店,找个安静的角落,喝着飘香的咖啡,看偶尔路过的行人,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嗒嗒作响地走过。别人成了风景里的一部分,而我,也许也成了别人视野里的风景点缀。那种画面,不象中国的淡墨,而更象西洋的浓抹油彩。
最喜欢,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和几个朋友相约了,到湖边烧烤。烟火缭绕中,一瓶啤酒、几串烤羊肉,就着湖上白帆、天上飞鸟、岸边绿荫这样的美景,秀色可餐,醉翁之意不在酒,兴罢而归。
也最喜欢,在某个下着细雨的傍晚,撑着一把黑伞,出去漫无目的地散步,希望有个丁香一样结着哀怨的姑娘,从那落满黄叶的小路上走过:你看她走近,又走远,直到走出视线。虽然这样的景象,在这座北美城市,可能根本不可能出现,但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写的吧。
还最喜欢,在某个悠闲的假日夜晚,邀了三五旧雨新知,到家里来聚会,满桌的饭菜在一片风卷残云中消失后,三杯两盏淡酒、一壶清茶,天高地阔,任你聊天。
山野之人,闲云野鹤。这样的日子,是很诗意、很浪漫、很陶渊明、很王维的吧?
每天的日常生活,是很具体而又平凡的。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开车,过华盛顿湖上的浮桥,到市中心的中国城里去买菜、购物。在90号公路的开阔地段,如果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你就可大饱眼福了,向南看,是巍巍的雷尼尔雪山,向北望,是壮观的贝克雪山, 向西,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秀丽山峰历历在目, 向东则可见卡斯佳德山脉的巍延群山。当然天气能见度这么好的日子并不多,因为虽然西雅图阳光灿烂的时候,雷尼尔雪山一带,却因为地势高,很可能在云雾缭绕之中,而当西雅图的雨季到来的时候,你就只能看车窗外的雨点打落在诺大的华盛顿湖面了。
而如果在夏季,到西雅图的海湾乘船,从西边布莱默顿小镇的海面上,向东看城市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
乘船在海湾上,因为离城市远些,你可以看到西雅图市容的全貌:高的办公楼,矮的民居,斜的路、弯的桥,逐渐地高楼变小了,高速公路变成一条细线了,汽车看不见了,人群的喧嚣和吵杂也听不见,这时你可以从容地欣赏这座城市的地平线。海天一色,在湛蓝的天和宝石蓝的海之间,它就这么展现在你眼前:
这些景色,虽然不错,但它们都还代表不了西雅图的全部。
到西雅图后,我们就一直在寻找,说从哪里、哪个角度,才是最佳的照相取景角度。当然,审美的视角是不同的,“远近高低各不同”,罗卜白菜、各有所爱,好象不管在哪里,摄影家们都拍过好照片。好几年了,我们走东访西,到过这座城市不同的角落和方位。我们拍了不少西雅图的景色照片后,都觉得还没有抓住这个城市的特色,没有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气韵。
后来又一次无意间听人说,在西雅图市中心北边一点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个挺小的客里公园 (Kerry Park),是个欣赏西雅图全景的好去处。一般的游人是没有时间到这个不起眼的角落的,而我们,就利用了一个周末,背了一书包的点心、饮料,信马由缰地来到这里。
果然如此!
从这个延伸进海湾的小山坡上,你好象站在一个视点最佳的看台上,西雅图的代表性景点,尽入眼底:太空针、雷尼尔雪山、市中心的建筑群、港口、海湾,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换上一个长焦距照相机镜头,把景色拉近了,再看看雷尼尔雪山,镜头里出现的,是更加壮丽的自然景色。这座离西雅图市中心东南八十多公里远处的雪山,好像一个印地安人神话中的传奇,那么近地浮现在现代化城市的风景线上。在这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出现前,这样的景观,一定会是更加地震撼人心,难怪印地安人把雷尼尔雪山视为神物,称作“众水之母”。
看景色,找到最佳角度很重要,因为你看到的,也许是和别人眼里根本不同的东西。看人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和观赏自然美景一样,当你找到自己心中正确的定位时,你人生的景色,会是多么的绚丽多彩啊!
(2009年六月记于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