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身边的告密者: Google, 汽车、GPS、数码相机、甚至打印机

(2009-08-28 21:04:08) 下一个
《赵岩专栏》基金经理“玩失踪”背後的数字世界

2009年 8月 28日

路透中文网专栏作家 赵岩/文


2009年8月19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基金经理Marcus Schrenker因佯装飞机失事身亡,以逃避金融犯罪被宣判入狱4年,这位曾经拥有三家金融公司的养老基金经理人、投资顾问,于今年初策划了一起颇具好莱坞惊险片气质的玩失踪。惊动了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三个州的警方,最後却以有些“黑色喜剧”风格收场。


1月,官司缠身的Schrenker开着自己价值近170万美元的单引擎小飞机驶向佛罗里达,在到达阿拉巴马州北部24,000英尺高空时,开始向塔台呼救,称遭遇危险气流。他说挡风玻璃眼看就要粉碎;随後,就惊呼碎玻璃割伤了他的脖子,血流如注;最後,他奄奄一息地撂下一句“我不行了”,就跳伞降落在位于佛州和阿拉巴马州间的预定地点,驾驶事先存放好的车辆,飞驰至预先选定的野营地。他的小飞机被设定为自动导航到墨西哥湾坠毁灭迹。


美国海岸警卫队接警後,曾派出两架F15战机,却发现驾驶员踪影全无。警方调取Marcus Schrenker的Google纪录,发现他近来都在研究如何跳伞,怎麽弄到佛罗里达州驾照、怎麽在逃亡地点野营。但所谓百密一疏,他忘了给飞机加够油,所以飞机没能坠毁在踪迹难寻的海面,而是坠落在佛州一处居民区附近。残骸中,人们不单发现一本野营指南,还有呼救草稿,上面写着:玻璃碎了,脖子割破了,血喷出来了等等关键词。Schrenker写备忘录的习惯之好,已到了很难不产生喜剧效果的程度。


在Schrenker“玩失踪”的筹备中,他显然不知道,Google搜索纪录会被全盘存储。信息时代,已不是趁着夜黑风高,快马加鞭,改装易容,僻居荒野,就能成功的玩失踪的时代了。个人信息的数字化,海量信息搜集、远程数据调取、交叉比对,数字定位技术,已经令玩失踪的大环境彻底改变。


数字轨迹、创意搜索

格林童话里,汉赛尔与格莱塔小兄妹为标记归家路,一路洒下面包屑;在数字时代,也许完全不经意,我们就会留下一串数字轨迹。这些轨迹,再加上一干坚持不懈的干探,真能让人无处遁形。


比方说,2005年澳洲女艺人奥莉维亚12539;牛顿-约翰(Olivia Newton-John)的前男友帕特里克12539;麦克德默特(Patrick MacDermott)在太平洋的渔船上失踪,没人知道他是生是死,因为大海茫茫,这恐怕是很多玩失踪者喜欢大水体的原因。NBC电视台Dateline节目雇佣私人侦探克莱恩(Philip Klein)寻找他的踪迹。今年4月9日,他发布最新消息,称麦克德默特的代表人已经和他取得联络,正在谈判中。显然,麦克德默特在过去四年没能享受到希望的“逍遥”,而是被弄得不堪其扰,如今也算主动告饶。


克莱恩是怎麽用技术手段做到这一点的呢?利用玩失踪的人关心外界对自己失踪反应的普遍特点。克莱恩设立了一个“悼念”网站,最开始屏蔽公共搜索,例如Google对这个网站的搜索,而只把这个悼念网站网址给失踪者的朋友和亲人。因为根据经验,玩失踪者常会和至少一位亲人或者友人保持联络。96个小时以後,网站就出现一个来自南美的每日多次刷新,最终,锁定在一个叫做阿Sayulita的偏僻渔村。从此,克莱恩启动只有互联网时代才可能的人海战术,也可以称作人肉搜索,鼓励所有人通过他设立的这个名为“找到帕特里克12539;麦克德默特”(here)网站汇报自己目击的麦克德默特行踪,让他无论是到了墨西哥还是南美其它小国,总被目击者发现,简直无处藏身。


数字时代的隐私矛盾

而今,想在正常生活不留下任何数字轨迹,似乎已越来越不可能。除了你的网络搜索纪录、网上社交纪录、公共场所监控录像纪录等等,连汽车、数码相机、甚至打印机都可以扮演潜伏在身边的“小间谍”。


总部在旧金山,致力于保护数字时代人们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的电子前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分析师Wendy Seltzer等介绍称,比方用数码相机拍照,如果匿名发在网上,很多人就以为不会令自己的身份曝光,但事实上,每张照片都有一个特定的相机编码,这个编码联系着保修信息和购买信息,如果要追踪,可以轻易追踪到相机主人。而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打印机,也有各厂家预设的、肉眼无法识别的彩点编码,这些彩点对人类的视觉隐形,但扫描就会现身,如果找到一个文本文件,想顺藤摸瓜查出打印者,通过这些彩点就可以追踪到电脑和电脑的主人。刻制CD?当然更不用多说。


很多读者也许看过《国家敌人》这部电影,正是为了防止政府随意攫取公民隐私,美国1974年就对此有立法限制,但是对于私人公司却没有。所以,目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数据挖掘公司。并且为政府提供这类信息服务。包括大名鼎鼎的FBI,也是此类公司的客户。但善用和滥用往往一线之隔,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忧虑和纠纷。


比方说,租车服务很常见,而GPS也很常用,但GPS不仅为租车客户提供便利,也悄然扮演租车公司的追踪器,却鲜为人知,这让一位租车客户的帐单从120美元变成了1,400美元,最终闹上了法庭。租车公司称,租赁条款已声明如果开出州界,将按每英里1美元计算租车费,该客户违约开出州界,租金暴涨很合理;但是客户反问如果租车公司是否违法监控客户行踪,否则怎麽知道客户违约?最後法庭捍卫了隐私权,但GPS的这个小秘密仍不是尽人皆知。


但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只有租来的汽车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目前,汽车安装名为EDR的“汽车黑匣子”日渐普遍,小盒子上也许写着“气囊监测器”(Air bag sensor),但却存储车辆日常行驶记录、事故前後图像、语音、车速等等一切信息。在美国多起交通肇事案中,这些数据已被用来作定罪证据。未来,这项技术可能使你不再需要被警察先生捉到,就会收到超速罚单;而保险公司则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显示的驾驶习惯,来决定你的保费费率。这些技术抑制人“犯错冲动”的应用,无疑是好的,但是当驾驶纪录、通话纪录、电子银行转帐纪录,IP地址,航空购票纪录、电子邮件等等个人信息,都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谁能保证,这些数据只为正义的目的服务?

如何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但也不逾越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这已经成为数码时代一个大的争议和尚待厘清的难题。(完)yanina.zhao@gmail.com


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任路透社北京记者站中文组组长,现旅居美国旧金山。


更多《赵岩专栏》请点击此处(here)




© 路透 2009 版权所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