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哥饕嫂

西皮原板:十载奔伐龙虎斗,稻梁谋定始自由。饮游四(呐)海夸缘受,愉乐心神莫要马牛。此一(呀)番怡情来会友,临风近雅意悠悠。
正文

世界十大最佳餐厅之一 - 伦敦的Gordon Ramsay及其它

(2007-09-23 13:54:48) 下一个
by 饕嫂

我们去伦敦的旅行计划从去年拖到了今年,到了春天读了纽约杂志著名食评家的一篇文章后,这个愿望更强烈了。纽约杂志每一期的food review,我基本都会浏览一下,那一期详细介绍了伦敦的餐馆,一看吓一跳: 原来伦敦米奇林星级餐馆已有四十三家,竟然超过了纽约的三十九家。英国食物的简单乏味就如法国食物的精致美味一样,是人人皆知的,但近十年伦敦与纽约的餐饮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餐馆新菜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不灭,真是造福了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老饕们。我们见证了这些年纽约餐饮业的变迁,但伦敦已几乎赶超纽约了的事实,却让我们觉得有些落伍了,所以决定把这次的伦敦行与美食结合起来,跟随纽约著名食评家的足迹吃遍伦敦。

参考了那篇文章及其它杂志书刊的介绍,我们这次预订的几个晚餐,几乎都在食评家推荐去过的几家餐馆中。其中在皇家医院路上的那家法国餐馆Gordon Ramsay,属于世界顶级十大餐馆之一(巧的是这文学城也提起过)。提前了两个星期,我请我们要入住酒店的concierge订好了所有的晚餐,唯独订不到这家,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另外也是几乎同样出色的Gordon Ramsay at Claridge's有位子,但我一直坚信那家 original的是最好的。我们到伦敦后,酒店的concierge天天去查询有无取消订位的,终于一天早晨被告知订到了位子,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英国只有三位厨师的餐馆拥有米奇林三颗星,Gordon Ramsay就是其中一个,他近年在世界饮食界的名气之大,也恐无几人能与其相比。他早年曾在巴黎师从著名的法国厨师Guy Savoy(才在拉斯维加斯开了新分店Guy Savoy),还有Joel Robuchon(其在纽约四季酒店中的分店L' Atelier de Joel Robuchon获得的好评如潮),后来开了这家皇家医院路上的Gordon Ramsay,大获成功后声名鹊起,不到十年就建立起了一个傲视群雄的世界性饮食王国,作秀出书样样不输其他明星级厨师。出色的厨师本来就是要求完美的艺术家,理应象法国人对待名厨那样,受到大众的尊崇爱戴,很高兴看到这种现象正蔚为趋势。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照片



Gordon Ramsay的内部装饰简洁雅致温馨,没有丝毫奢华之气,座位也十分有限,我们深感自己的幸运。研究了下菜单,我们决定采用共有七道菜的tasting menu(这里叫Menu Prestige),点了一瓶我们平时都喜欢的加州红葡萄酒Joseph Phelps98年份的 Insignia,再加上一瓶法国Burgundy的白葡萄酒Montrachet(忘记酒庄及年份了 )。

晚餐的序曲 - 一上来就不同凡响,还是第一次尝试红椒做的冰沙,非常开胃。



1。 这是惊艳之作,也是晚餐的亮点。通常法国鹅肝酱都是与甜糯的果蔬搭配,这里却用晒干的番茄做成了夹心鹅肝酱,连配的也是酸泡嫩菜(pickled baby vegetables) 与浓缩的意大利醋汁,漂亮的组合与高超的创意令我们折服。我们另要了Sauterne - 我们最爱的甜酒之一,称其为琼浆玉液毫不为过,与滑腻香浓的鹅肝酱是经典搭配,真是绝妙的享受。
 


2。 又是一个神来之笔!下面铺衬的是断面横切的薄章鱼片,上面是香煎鲜贝,浇奶酪酱汁,鲜美无比。



3。 这道菜看着诱人,吃起来也美味。大比目鱼片,配熏衣草味意面,加豌豆法国高汤酱汁。
 


4。这道除了羊肉味道鲜美外,配菜也别具匠心。本来是粗犷的普罗汪斯炖蔬菜Ratatouille,到了这里变成了细巧的“珠宝”,浸在百里香味的浇汁中,被装进了精致的小红椒 “珠宝盒”里。



5。甜点的序曲 - 这个Creme Brulee比较稀,还有点酸奶的味道。好可爱的小瓶罐与签有Gordon Ramsay大名(此餐厅的logo)的瓶盖!



6。桃子与杏子浆汤加杏仁露酒奶油,(还记得我的自创双味冰沙吗,看来我还有点儿天分。)这吸管好玩,是用玻璃做的。



7。蜂蜜青苹果冻糕与巧克力卷,再加焦糖片与椰茸。另叫了德国的Eiswein,酸甜的冻糕与甜洌的冰酒,相得益彰,解腻醒人,晚餐就此完美闭幕。



我们吃得非常尽兴,深感不虚此行。餐馆的Maitre D'是位彬彬有礼的法国绅士,还有几位靓丽的法国MM服务生,不时过来询问,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我和饕哥赞不绝口。这次不是一次寻常意义上的晚餐,更是一种经历,除去以往在巴黎的几次晚餐之外,上次类似的经历是在布鲁塞尔的Comme Chez Soi(比利时唯一的一家米其林三颗星餐馆,熟人帮我们订上位的),那次的同样是一顿令人难忘的晚餐。再比起上次的纽约顶级餐厅Per Se,我们更钟情于这里,相约下次重游伦敦,一定还要再来。

其实这次我最想去的是St. John,主厨Fergus Henderson是把牛羊鱼肉“从头吃到尾”的倡导者,这里最著名的就是烤小牛骨髓,烤全乳猪(需提前四十八小时预订),猪头肉,牛腰花派饼,听起来就令人向往,好像纽约还没有这么大胆前卫的厨师呢。事先知道这里的装修很简单,但到了那儿还是对其简陋的程度吃了一惊: 普通的木桌木椅,一排排很拥挤,天花板上垂下单调的照灯,白墙白顶的没有任何装饰,就像以前的学校食堂,我同饕哥开玩笑说,我们这不都成了“Oliver Twist”了吗?可惜菜单每日更改,食评家推荐的只吃到了烤小牛骨髓,还险点卖完了,不过单为这一道菜也来值了,一下叫了两份,又点了Bordeaux的红葡萄酒,还有其它主菜。在这里真正是体验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

把骨髓用小勺挖出来,抹在烤面包上,再撒上parsley碎叶与粗海盐粒,吃得酣畅淋漓,唇齿生香,卡路里及胆固醇的担心就暂时顾不上了。
 


在美国几乎见不到的Langoustine小龙虾(开胃菜),沾美乃滋,烧法简单却鲜极了。
 


食评家提过他吃的最好的一顿饭是在Arbutus,我们当然不能错过。餐馆在Soho Square附近,那里曾有过Arbutus树(俗称草莓树),开张一年多的餐馆因此得名。这里的菜式是创意菜,用料讲究新鲜,价格也颇为合理,用餐环境简洁现代,舒适随意,被多项权威机构评为2006年最佳新餐馆,在好餐馆为数不多的Soho地区鹤立鸡群。

这道开胃菜是食评家强力推荐的。猪头肉在Port葡萄酒中过夜慢炖而成,做成了糕状,香气扑鼻,入口即化,加上细腻的土豆泥,绵软的焦糖洋葱,真是绝配。著名厨师Anthony Demetre的创意与功力在此显现无余。叫了果香馥郁的Gerwurztraminer白葡萄酒,稍稍化解了猪肉的油腻,更是锦上添花。我和儿子点了此菜,饕哥与女儿不时要求分一瓢羹。那天叫的别的菜与一瓶澳大利亚Victoria的Pinot Noir,却令我们略为失望,好在饕哥要的马赛鱼汤卖像虽一般,但汤汁味道纯正,异常鲜浓,配了一杯Riesling,让专嗜Bouillabaisse的饕哥直呼过瘾。
 


食评家对位于Soho的改良广东餐馆Yauatcha丘记茶苑赞誉有加(享有米其林一颗星),令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一探究竟。一进大门,时髦现代的装璜就令我们眼前一亮,据说这里的茶叶有上百种,那一面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古朴的茶罐,茶苑叫得真是名副其实。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照片



这里的餐点做得精致地道,堪与香港的高级广东餐馆媲美,又稍做了些许改良。这道Duck Salad,用了嫩豆苗作Salad,又加了石榴粒与小洋葱醋汁,脆香苦甜酸味俱全,凤爪做得也是味正肥美。最好吃的是滑嫩又有咬劲的黑椒鸵鸟蒸饺,我们一下要了两客都欲罢不能。这里的价格比起其它中餐馆来要高许多,但能在中国以外能找到这么好的用餐环境,这么地道可口的中国菜,也是物有所值了。而且为什么中国菜(那些不中不洋迎合外国人的中餐馆不在此列)通常就意味着廉价呢?为什么西方人开的所谓的中餐馆的价位一下就高出许多呢?不用猜就知道这里的老板是中国人(台湾华人)。纽约trendy的新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的老板几乎与他合作,在一楼开一家中餐馆,结果没成功,真是纽约饕友们的一大损失。后来那老板与日本人厨师合作开了新中餐馆Wakiya(也是厨师的名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评论很差,我们本来是要前往一试的也作罢了。真希望全球能出现更多更好的类似Yauatcha的中餐馆,提升中餐在海外的形象,弘扬真正的中华美食。



到了英国一定要去Pub特别是Gastropub体验一下,Anchor and Hope就是食评家推荐的一家Gastropub。实在没法挤时间安排晚餐,我们决定去吃午餐,因这里不接受订位,叫上了出租车就兴冲冲地去了。没与出租车司机沟通好,他带我们来到了这家叫Anchor的Pub,是南岸历史最悠久的Pub,我们还是决定去Anchor and Hope,到了后吃了闭门羹 - 原来餐馆休息关闭一周。真想象苏格兰的牧民一样,洒脱爽气地吃上苏格兰传统的Haggis,这里摒弃了一般比较油腻的作法,Haggis是其有名的招牌菜。真是郁闷,这个遗憾就留待下次弥补吧。



赶着去看Notting Hill Carnival,决定在那儿附近吃午饭。看见这家Pub不错,实际前面是喝酒的地方,后面吃饭的地方竟是简单的泰餐,被忽悠了一下。
 


不屈不挠地又找到了吃Fish and Chip的名店Geales,一波三折后,还是在这儿安顿下来吧。儿子叫的这Fish and Chip真是正宗鲜美。
 


好好地补偿一下自己吧,又要了吃过多次的English breakfast,这里的black pudding猪血肠做得真好。
 


众所周知,印度菜在英国的享誉是很高的,我们去了两家著名的印度餐馆,印象不错,但与想象中的精美还是有些距离。

印度菜。那个印度面包Naan比美国的好吃多了。
 


吃遍伦敦后,我们的结论与纽约著名食评家的基本相同: 总体上纽约的餐馆还是比伦敦的好,纽约的选择性更大,中间价位的餐馆更多,但伦敦最好的餐馆的用料更讲究更新鲜更广泛。这一个多星期的美食经历,让我们对彼岸饮食的剧变刮目相看。是啊,人们都应意识到这个事实了 - The food in England finally becomes edibl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rolane 回复 悄悄话 bump into here
饕嫂和饕哥真的很会享受生活(偶觉得热爱食物的人肯定热爱生活)
香草仙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饕哥的评论:
谢谢饕嫂的时间。非常有见地的美食点评。下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菜需不需要现代化国际化。
祝中秋快乐!
饕哥 回复 悄悄话 答昨日风情坛香草跟贴,也与大家分享美食文化!

饕嫂

我非常赞同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把它当成一种文化来欣赏。法国菜享誉盛高,就是因法国人将食不厌精发挥到了极致。米其林星级评审制度(本来就是法国人发明的吗)极其严格又非常公正,也只有对烹饪热衷到几乎痴迷的厨师尤其是法国厨师,才能得到承认,加上法国菜肴的历史悠久与法国厨师的创意,所以大多顶端星极餐厅大多是以法国菜为主的,就如同顶尖的服装等时尚产品都出自法国一样。前几年普罗望斯的一个著名厨师,就因丢掉了两颗星之中的一颗,懊丧之际自杀了(也有猜测是普罗望斯的Mistral风让那厨师的心情更加blue的缘故)。类似的厨师真是精益求精的艺术家,能不令人尊重吗?

我也同意部分中餐中有时调味料过重,食物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法餐滋味精细在于其多使用天然原料及作料,很多的浇汁都是精熬细炖的,没有专业的训练是达不到水准的。就象你喜欢的第三道菜中的豌豆汁veloute,是高汤再加工再与豌豆酱混合的。就连我平时常做的一款法式三文鱼,只是那浇汁都要用几种材料,颇费周章。好的西餐中配料也很讲究,注重相得益彰,避免味道的冲串,尽管没有一定之规,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的。就比如那鹅肝酱,配了sun dried tomato and pickled vegetables,而没有用惯常的无花果,苹果等甜度较高的水果,但这样新吃起来更爽口,又没有太多偏离传统。

多出去用餐比较,再参考食评家等的介绍,就会吃出好坏,吃出心得来。我自己认为,出色的厨师就是艺术家,经其演绎出的作品,会各有千秋,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去模仿的。现在国内的报刊杂志对西方美食美酒的介绍,越来越多,年轻一代
也越来越跟得上全球化时代的潮流。我们身在海外更是近水楼台,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享受美食美酒,真希望大家象热爱西方艺术音乐文学一样,以开放的态度拥抱西方美食文化。也希望我们的经历经验,能给予大家带来有用的借鉴。

我订阅的纽约杂志是New York Magazine,食评家Adam Platt的文采也好,经常让我看到Peter Mayle的影子。我的Sorbet在博客中的简易法式晚餐一贴中。

你问的认真,也希望我答的够认真。这些看法只是我多年实践的心得体会,我毕竟没有上过专业课(以后要去欧洲小住一阵,好好取取经),只是在此互相交流学习。
饕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baruch的评论:

Thank you!
饕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hecitywithoutU的评论:

一定会再去的,也望你与我们共享美食经验。谢谢!

饕嫂
thecitywithoutU 回复 悄悄话 你们大老远的跑到伦敦来享用美食,可惜我这在伦敦的人却没去过~

改日要请教一下对美食的研究了!

欢迎下次再来,呵呵~
baruch 回复 悄悄话 享受人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