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丰子恺的“一通百通”理论

(2009-12-10 10:24:20) 下一个
论丰子凯的“一通百通”理论
作者:杨平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教育》总第002期 点击数:859 更新时间:2005-12-9



[摘要]丰子恺的“一通百通”理论超越了作为一种美术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它可运用到音乐、 舞蹈等其他艺术的教育之中。除此之外,“一通百通”理论还蕴含着艺术教育的原理相通、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通、艺术教育的目标相通等新的价值维度。

[关键词]丰子恺 一通百通 艺术教育



丰子恺(1898-1975),著名的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一生著译丰富。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散见在日记、书信、散文里,并集中体现在他的美术著作和音乐著作中,如《艺术教育 ABC》《构图法ABC》《艺术趣味》《艺术漫谈》《艺术修养基础》 《艺术与人生》《艺术学习法 及其他》《图画常识》《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音乐初步》《开明音乐讲义》《音乐十课》 《音乐知识十八讲》。丰子恺一边从事绘画创作,尤其是漫画的创作,一边在中学、师范学校教授音乐与图画,他还翻译国外有关艺术教育、艺术史的著作。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博大而开阔,本文主要探讨其“一通百通”理论及其对当下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艺术教育的方法相通

在艺术领域中,丰子恺区分了美术与艺术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很不确定,美术就是艺术。丰子恺反对这样的艺术观念:”美术的范围应限于视觉艺术,即所谓造型美术。”画、雕、建、工、照、书、金,这些全用眼睛的为纯粹的视觉艺术,即造型艺术。基于美术教育的考虑,他规定了美术的范围,七种纯粹的视觉艺术被视为美术。丰子恺之所以把这七种艺术限定在美术的领域,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遇之处。其中绘画是美术的中心,从绘画练习入手,其他形式的美术容易学成,绘画是美术的基本。丰子恺在不同类别的艺术中看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通性,并以此确定美术的范围与界限,这为他提出“一通百通”的观点奠定了基础。他对美术的限定也是想达到他理想中的艺术教育目标,这种规定有鲜明的文化针对性和艺术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这种文化的针对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方法的批判上,丰子恺否定了中国古代学画的方法,认为中国旧式的教画方法太死板,所教的仅限于一种事物的种状态。“学画者大都备《芥子园画谱》一册,依样描葫芦,知其一不知其二, 举一而不能反三。因此多数的中国画毫无创意,大都是在抄东袭西,由各种画谱中所摹得的景物堆砌起来,成为一幅。”这种艺术教育方式,生吞活剥,刻画模仿,游离人生,教育者只知道用僵死的教条教人,而不知道触类旁通,在绘画教育中是典型的“画八股”,在音乐教育中是典型的“乐八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当时也曾 经批判过教育中新式“八股”的危害性,教育中的“八股风”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的共同敌人。

针对这种艺术教育的陈规陋习,需要在教育方法上推陈出新,丰子恺提出“一通百通”的图画教学方法。“一通百通”的重点不在于把各物的画法教给学习者,而是教给他们举一反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一切绘画教材中实施。“一通百通”的方法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眼睛和手,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眼力和动手能力

首先须训练学生的眼力,即训练他们对形状、色彩的识别能力,在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之后, 学生还应该深入探讨事物之所以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积累这种研究,能辨识各物的形状和色彩之后,手和眼睛便会自然合作,从而在纸上绘出事物的特殊样相。“一通百通”也就是生能突破框框无法而法,就能描绘出所见到的一切事物。教师也可不受学生、地域的限制,皆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也不用担心教材的匮乏了。丰子恺认为,眼力的训练尤其重要,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这方面对学生给以指导。“磨练眼光之道有四:第一观察自然,第二是练习作画, 第三是鉴赏名画,第四是阅览书籍。”前三项是直接磨练眼光的,后一项是间接磨练眼光的。 丰子恺强调辨识门径与磨练眼光是绘画入门的二重关键。丰子恺指出音乐学习法的要点:第一是辨识门径;第二是精修技术。丰子恺主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艺术教育,使之成为有用的艺术人才。他在《我的学画》《写生世界》等文中,一再强调“师自然”的重要性,认为写生才能培养“艺术的心”。通百通的方法不仅在视觉艺术学习中可以有效地运用,而且这种方法可扩展到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中,只是磨练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在音乐的学习中,磨练的是耳朵的能力与手的能力。

当然仅仅有一通百通的方法是不够的,艺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就一般艺术的学习,丰子恺有三事相告:第一须耐劳苦,凡是艺术必以技术为本。不描不成图画,不奏不成音乐。 第二须涵养感觉,“能胸无成见,平心静气地接待自然,用天赋的官能而感受自然的滋味, 便是艺术科学习的最好的素地。艺术中并非全然排斥理智的思虑,艺术中也含有且需要理智的分子,不过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要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 健全的美,丰子恺排除了不健全的美:一是卑俗的美,二是病态的美。他认为普通学生学习艺术科的目的是想知道艺术的常识而享受到艺术的陶冶,不是想在艺术界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所以学生应该虚心容纳各种美,由正当的途径而受健全美的熏陶。其中艺术欣赏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欣赏对学生有移情和怡人的功效。 就方法而言,一通百通超越了作为一种美术 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它可运用到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的教育之中,除了方法本身之外,“一通百通”理论所蕴含的东西更为丰富和博大,呈现出这一理论的新的价值维度。

二、艺术教育的原理相通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中,诗书画乐舞常常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不管是在书品、画论还是诗论中,这种品鉴的方式适合任何一种古代的艺术。在中国艺术的意境中,这些艺术形式得到了高度的融合与表现。在艺术的意境上,这些艺术形式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在古代的山水画中,画、诗与书法交相辉映,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一致构成个完整而自足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将绘画、书法、诗歌分开,独自教授是有问题的。

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分科之后,这种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分开教授的方式更加兴盛起来。尽管这种分科在更高的阶段,比如大学的教育中,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缺陷。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学习者形成种先入之见,以为不同艺术之间不存在联系,一种艺术与另一种艺术隔着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然而艺术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却是另一番样子。 因此这种艺术分科的学习值得深入地思考与批判,尤其在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更是如此,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充分的联系、表达与观照。这种艺术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众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才会启发学习者的智能,与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相一致
因此,对传统艺术教育思想除了批判,更需要继承与创新。丰子恺批评了中国现代社会中的艺术分科教育,图画、音乐处于一种分离的情形。“善与美,即道德与艺术,是人生的全般的修养, 是教育的全般的工作,不是局部的知识或技能。故分立一修身科,似乎其他的教育与道德无关:分立艺术科,也似乎其他的教育与艺术无关。循流忘源,终于大悖教育之本旨与设科之初意,于是产生了一种机械的不合理的图画音乐科的现象。”这种艺术教育的观念很值得反思可艺术教育需要各门艺术地加入,艺术教育不限于图画音乐,因为各种艺术之间存在形式上的相通性。 丰子恺认为艺术是给人美感的,所以表现形式非常考究。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要运用些重要的法则:反复与渐层,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 比例与节奏,统调与单调,多样性统一;艺术教育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协调一致,融入到整个教育中,方为合理的艺术教育。

三、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通

丰子恺不是个纯粹的艺术理论家,而是一个艺术教育家和艺术实践家。其艺术教育思想不是系统地表述出来的,而是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的,譬如教师日记、书信、散文等。尤其是《教师日记》,这种民间语文形式的文本是对艺术教育经验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与表达,这也是一个在场者的经验陈述。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具有通透明白的特点,艺术教育实践也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隔阂,互相通达。

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经常存在隔与不隔的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种隔常常表现为 两个极端,一种是偏重艺术理论的教育,一种是偏向艺术技巧的教育。艺术史与艺术创作没有关系,这种技巧与理论相分离的艺术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端。丰子恺对此有一郑重声明;“‘吾教美术一学期,所授多理论而少实技。此乃吾不胜任于实技之故,非正当教法。吾之所以辞退这即为此。今后继吾者,吾希望其重实技而轻理论,以便调剂。 诸生皆当明此理,切勿因后来之先生不授理论而非难之。’因闻今之图画先生大都重实技而不重理论,或不能授理论,故特先为清道, 以免阻碍其进行。但私心希望继吾任者,能授理论,至少略懂艺术教育,而不为纯粹之技术家或画匠。”艺术教育应该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技并重,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正当教法。否则艺术教育者要么是个空头理论家,要么是一个纯粹的艺匠;受教育者也大抵如此。丰子恺的见解如空谷足音,很少有人附和,这大概与艺术教师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需要艺术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艺术实技,而艺术教师往往二者不可得兼。

艺术教育与学习的偏向还表现在要么要中不要西,要么要西不要中。丰子恺在《教师日记》 中写道“予谓最近中国之艺术家,有许多已变成西洋人。他们学得西洋艺术的皮毛,欲硬把此皮毛种植于中土,而浑忘其为中国人,诚可笑也。 艺术如此生吞活剥,艺术教育遂游离人生,而成为一种学文。普通中学校之图画,见者皆说‘我们外行看不懂’。普通中学之音乐,闻此皆说‘我们外行听不懂’。此是何等不合理、不调和状态!实非改革不可。”丰子恺严厉地批评艺术上的“西化”倾向,欲扫除艺术教育中的幼稚、 空虚、孤主等流弊,使艺术与中国人生活密切关联,使得艺术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中成为有机整体。



三、艺术教育的目标相通

在艺术学习中,学习者的各种感官都具有艺术感受力,都有艺术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学习艺术,需要用一种与平常不同的态度来对付世间,“眼睛要看到形象本身。耳朵要能听到声音本身。 心思要能像儿童一般天真烂漫。”不管是眼通、耳通,还是手通,最关键的是要心通情通。不管 学习哪一种艺术,最后所要达到的就是艺术精神与人生的境界相通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是不是图画音乐两科就能完成艺术教育的人生目标呢?丰子恺明确地指出,艺术教育不等同于艺术科教育,因为二者在范围、目的与功能、途径上都不相同。要达到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图画音乐两科就能单独实现的。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只能说是艺术科,而不能说是艺术教育,是因为艺术科远不能承担起艺术教育的重任,况且艺术教育的范围比艺术科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此外,图画音乐只能是直接的艺术科,这是直接用艺术来启发人的艺术的心眼, 故可以说是直接的艺术科。这里面还存在的问题是,在这直接的艺术料的教育中究竟有多少艺术的香味与爱的面孔?这种批评在今天听起来也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虽然一通百通是一种艺术教育与学习方法, 但是其目标却是学习者的人格塑造。丰子恺否定 了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但他并没有否定传统艺术的精神。丰子恺教授艺术教育课的主旨,概而言之,不外三语:“‘艺术心’——广大同情心 (万物一体);‘艺术’——心为主,技为从(善巧兼备);‘艺术教育’——艺术精神的应用(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丰子凯重视中国艺术精神的默化与传授,“同情心”既是艺术的生命,又是人格的生命;“善巧兼备”,即德业双修;“文质彬彬”则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精神追求,艺术教育最终成就“美善合一”的人格。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研究所哲学博士 杨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