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美国悬疑小说

(2009-11-25 05:46:35) 下一个
This is Google\'s cache of http://bbs.egou.com/archiver/?tid-613219.html. It is a snapshot of the page as it appeared on 21 Nov 2009 19:03:43 GMT. The current page could have changed in the meantime. Learn more

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美国悬疑小说
庞大的悬疑小说均衍生于一部作品
Y-Z9\\ { J+] |   近几年中国书市开始推出一些美国侦探小说,据说在一些读者圈中,特别是白领和知识圈中,很受欢迎。我在这里介绍几位美国大众流行的侦探小说家,在笔者看来,第一,他们的作品已经足以代表当今美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值得向中国大众读者介绍。第二,他们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成就,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值得学界进行研究。
}%I B R u:c D   我在这里使用侦探小说的概念,仅仅是因为其普遍流行,易于被接受。其实在美国小说界和图书市场,侦探小说属于一个更大的范畴——有的美国人称之惊险小说(Thriller),有的则称作悬疑小说(Mystery)。美国有一个很大的小说家协会,叫做全美悬疑作家协会(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美国还有一个同样很大的小说家协会,叫做国际惊险作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Thriller Writers Inc.)。这两个协会的成员,很多是同一批小说家,他们创作推广介绍的小说,很多也属于同一批作品。可以说,这两个种类,相互重迭或者相互交叉。
] Z H;\\:T A S9m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采用悬疑小说(Mystery)的说法。美国各地公立图书馆,大多采用Mystery的标签归类,也有少量使用Suspense标签,指的就是中国人比较习惯的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的范围更宽泛一些,除了悬疑小说之外,也包括鬼怪等小说的类别,如史蒂文·金(Steven King)的作品,这就不属本文探讨的内容了。 [ F,A [ S/r
  根据美国书界分类,悬疑小说可分为政治类(political)、法律类(legal)、推理类(suspense)、军事类(military)、战争类(War)、间谍类(spy)、警官类(police)、医务类(medical),浪漫类(romantic)、历史类(historical)、宗教类(religious)、动作类(action)、犯罪类(criminal)、探险类(adventure)、科技类(high-tech)等等。另外还有一类,就是侦探类(detective)。在美国和西方社会,侦探包括警官侦探和私人侦探两种。一般来说,警官类悬疑小说,比较偏近于以警察破案程序法规为主,而侦探类悬疑小说,则更加直接于破案本身,经常更多动作性,甚至违反程序法规。 ;P [9p m5j4K.j/H
  如此之多且种类繁杂的悬疑小说,之所以经常被人笼统说成是侦探小说,是因为这庞大繁杂的悬疑小说世界,均产生于一部侦探小说。这部具有开天辟地革命意义的侦探小说,即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The Murder of Rue Morgue),问世于1841年。这之后,侦探小说很快发展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小说样式,遍及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爱伦·坡之后的100年间,侦探小说不论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众多作品,或日本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甚至今天仍在不断翻新的007电影,都保持着爱伦·坡开创的古典创作风格,继续玩弄文字和推理游戏的方法,与现实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其最典型的,莫过于《角落里的老人》(Old Man in the Corner,1901)——英国奥希兹男爵(Baroness Orczy)笔下的私人侦探,终日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看着报纸,道听途说,然后在自己头脑里进行命案推理,理出前因后果。后来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尔(Sax Rohmer)又创造了一个名叫默利斯·克劳(Moris Klaw)的神探,靠睡觉做梦来破案,被称作梦幻侦探(Dream Detective),匪夷所思,可说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s ?1N E _3X:L K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侦探小说的黄金岁月,准确地说,是英国侦探小说的黄金岁月。以阿加莎·克里斯蒂领军的英国侦探小说家,统治了欧美市场。美国悬疑作家协会称为舒适/传统风格(Cozy/Tranditional),用以相对于后来居上的美国硬汉悬疑小说。在百部最佳悬疑小说的排行榜里,甚至专列一类舒适/传统,来界定英国古典侦探小说的风格。这种超越现实或者与现实相平行的古典风格侦探小说创作,走过辉煌的顶峰之后,终于发生革命性的裂变。 G&K x `&Z y0z M%B
A D p e L5l)H Q,j D3Y _ \\
  走上现实主义文学道路
/P$s q ? ~ Y H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发足战争财,战后立刻出现经济飞速膨胀的繁荣局面。在让人兴奋的辉煌照耀之下,消费主义狂潮泛滥,拜金主义独领风骚,那些曾经保持社会坚固和稳定的美国文化传统开始面临挑战,及时行乐的意识逐渐普及,深刻地毒害了美国人的大脑和心灵。正是在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最高的年代里,美国社会的各种犯罪,包括经济犯罪和凶杀犯罪,也最为猖獗。美国社会的这一巨大转型,迫使有良知的美国知识分子睁开眼睛,用一种惊恐和失落的目光,去注视现实生活的冷漠和残酷。
j\'u [ P:G+d3M,j   好景不长,乐极生悲,美国在短暂的超级繁荣之后,随即进入漫长的大萧条。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造成美国人实际生活触目惊心的伤痛,也引发美国人意识形态上的巨大演变。作为知识分子中最具敏感的美国小说家们,面对身边的种种不幸和灾难,再也无法继续独居斗室,编造那些悬疑推理的侦探小说了。他们开始走出象牙塔,把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写入自己的小说。于是美国侦探小说从游离社会现实的高空,坠落到痛苦的现实大地,不再仅仅是娱乐和游戏,而开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这批带有现实主义文学光芒的美国侦探小说,因其不同于古典侦探小说的优雅和闲适态度,而是充满冷酷残忍和底层色彩,所以在美国被称为硬汉侦探小说(Hard-Boiling)。硬汉侦探小说最响当当的代表人物,是萨姆·达希尔·哈米特(Samuel Dashiell Hammett,1894-1961)和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1959)。这两个小说家,被美国学界尊为开创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国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领袖,视为经典作家而将其载入美国文学史,在美国许多大学文学系的专业课上教授和研究着。他们的小说,不仅是优秀的侦探小说,而且被看做是严肃的美国主流文学杰作,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小说创作新走向。 y Y n i } [;k W i q
  哈米特1894年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一个穷苦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故乡的底层社会中度过,做报童赚零钱。大学只读了一年,便不得不辍学打工,养活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哈米特做过办公厅杂役、码头装卸工、股票经纪人等多种苦力工作。这种底层社会的生活经历,使他绝对无法写出与那些出身良好、生活安逸的传统侦探小说家的创作相类似的作品。哈米特21岁时,受雇于巴尔的摩市的平克顿私人侦探事务所,开始接触社会犯罪的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美国野战救护队,上过前线,见过鲜血和牺牲。不言而喻,这些亲身体验,给了他丰富而独特的创作素材,也给了他对生活更为真实和深刻的认识。1922年他28岁,患上肺病,无法继续工作,便开始写作,发表短篇小说,卖文为生。
D K c n7n E T1t x   七年后,哈米特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血红收获》(The Red Harvest,1929),立刻受到美国大众的关注。一年后,又出版《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30),立即红遍天下。这部作品,已被尊为美国文学的不朽经典,再无争议。又过一年,他出版《玻璃钥匙》(The Glass Key,1931),自称己之最爱,也被美国文学评论界赞为“可与同时代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所比美”的经典作品。1934年他出版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后,便转到好莱坞创作电影剧本,直至1961年因病逝世,他再也没有出版过小说。以三部长篇小说,而开创美国侦探小说新潮流,引发美国文学革命,哈米特可谓划时代的人物。
:M\'F S U A o O G6n   好像老天特意安排,几乎正是哈米特停止小说创作的同时,钱德勒开始了自己的笔墨生涯。钱德勒1988年出生在芝加哥,父母离婚后,他随母亲移居英国,整个童年在伦敦度过,大学读的是英国杜尔威奇学院(Dulwich College)。成年之后,钱德勒搬回美国,在加州定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投入加拿大空军参战。战后他到旧金山一家银行任职,后来转到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同时也替几家杂志撰稿,发表过许多诗歌。20年代末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影响了钱德勒,他染上酗酒的恶习,被公司解雇。此时,他一方面有时间遐想,一方面又无以为生,他开始写小说。45岁那年,即1933年,钱德勒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刚巧是哈米特出版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的前一年。
J2k5V7| _ ?   钱德勒1939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一鸣惊人,他因此成为美国侦探小说状元郎。第二年出版长篇小说《恋人无情》(Farewell, My Lovely),又是轰动市场。美国现代侦探小说中所谓硬汉侦探的形像,便来自于钱德勒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马洛(Marlowe),硬汉小说的流派也因此得名。1950年,钱德勒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谋杀的简单艺术》(The Simple Art of Murder),其中附一篇同名随笔,表达了对古典以及英国式侦探小说的蔑视和开创新潮流的意志,被称作美国文学革命宣言。三年之后,钱德勒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出版长篇小说《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1953),牢固奠定了始于哈米特的硬汉侦探小说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也使现实主义文学的观念深入侦探小说的创作,引发出美国文学独特而蓬勃的新发展。
s Z A\'N7A o ^   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25年里,哈米特颠覆了古典侦探小说原则,钱德勒创建硬汉侦探小说的潮流,从此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在美国侦探小说的创作中获得新的生命。但那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又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侦探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后浪推前浪,名人佳作辈出,使硬汉风格的侦探小说,成为当今美国文学的主流,也逐渐繁衍出众多类型。 j t \\ @ L
Y&V d9z&^ Y0S k
  政治类悬疑小说家:文思·佛莱恩 M t L u `-B-x&k {1X/_ Y
  文思·佛莱恩(Vince Flynn,1966-)大学毕业后,在克莱夫特食品公司担任会计。他做得很好,但茶余饭后,凝思默想的时候,也感到有些失落。年轻人总是不能安分守己,喜欢追求刺激,感受生命的动力。1990年他辞退了稳定但是单调的工作,报名参加美国海军陆战队,准备当一名战机飞行员,可是体检发现问题,使他失去了成为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的资格。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佛莱恩化了几乎两年时间,才接受了这个痛苦事实,重新回到以前离开的那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就在佛莱恩心理挣扎的这两年里,他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另一种狂热:写作。 Q8F w+v V ~ t
  佛莱恩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他自小就被诊断患有阅读困难症,所以长期对文字阅读怀有恐惧。在从军梦想失败后的两年里,佛莱恩决定训练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宿疾。他强迫自己每天阅读和写作,只要能够拿到手上的书,不管是什么,他就努力去读。慢慢地,恐惧感消失,阅读和写作对他来说,非但不再困难,反而成为习惯和乐趣。同时,他也爱上了悬疑小说,特别是间谍小说。 f,j w8q/H B
  读过马丁·格劳斯(Martin Gross)的书《政府的放荡:华盛顿浪费面面观》(The Government Racket: Washington Waste from A to Z)之后,佛莱恩确信那是他所读过的有关美国政治的最优秀的书,激发他产生出许多想像。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真正地改造华盛顿的政治。一天早晨跑步,他又想起这个问题,忽然回忆到几年前在华盛顿市内被暗杀的一个朋友,于是他一边跑,一边就慢慢地构思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佛莱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任期有限》(Term Limits,1997)。 EH+_ Z B;U8a J R X I
  故事讲述三个在华盛顿政界很有地位的政客,一夜之间连续被暗杀。那是一夥正直的爱国军官干的,他们同时向白宫和国会领袖们递交了一份宣战书:放弃卑贱的党派政治,认真建设祖国,否则就将被美国人民抛弃。于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紧急动员,决心破获这个暗杀阴谋。经过调查和分析,他们断定,这个暗杀集团并非外国或美国恐怖分子,而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美军特种兵组成,他们计划周密,技术高超。新当选的联邦众议员迈克·奥罗尔克,是退役海军陆战队军官,发现这个集团是由自己的祖父和密友领导,决定协助他们揭发出白宫政府内部的腐败和阴谋分子,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切实地开始进行反腐改革。领导谋杀三个腐败政客以及若干民族罪人的军官斯卡特·寇尔曼,原是美国陆海空三军中最尖端最优秀的海军希尔(SEAL)部队的中校军官。他说:“我成人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全世界飞行,到处消灭那些对美国安全具有威胁的人。可是最后我发现,那些野心勃勃而且贪污腐败的美国政客和官僚,给美国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我杀掉的那些外国恐怖分子和专制暴君。那些政客们,分裂祖国、混淆是非、欺骗良知。他们坐在办公室里,暗箱作业,决定谁该死、谁该活,谋算如何中饱私囊,甚至不惜毁灭这个国家。请给我一个正当的理由,告诉我这样的人不应该被消灭干净。” 3S cq W2`)T C
  既然控制华盛顿的政客们,不肯丝毫放松自己手里的权力,美国人民就行动起来,结束他们统治政府的任期,书名《任期有限》,就是这个意思。书中引用了1776年美国向英王宣战时,托玛斯·杰斐逊的名言: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具有了破坏性,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者推翻那个政府,建立一个新政府。
r t+H f8F x xR   小说出版后立刻以其出人意料的曲折而紧张的情节惊动了市场,连续数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使佛莱恩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政治悬疑小说家之一。
7L4y3^7P9F+t i   如此一来,佛莱恩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出版了长篇小说《权力移交》(Transfer of Power,1999),正是在这部书中,他塑造了全新的中央情报局探员米赤·莱普(Mitch Rapp)的硬汉形象。莱普多年做中情局超级特工,其对美国的忠诚,忘我的战斗意志,以及无坚不摧的特工技能,赢得广大美国读者的赞赏。《权力移交》讲述了莱普从一群亡命徒手中解救总统和人质的故事。小说同样获得成功,连续数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7w }8W5z4k u;| _ B
  佛莱恩推出的第三本长篇小说《第三种选择》(Third Option,2000),再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从而确立了佛莱恩作为美国最优秀的政治悬疑小说大师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中,中情局超级特工莱普必须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同自己人作战。中情局长托玛斯·斯坦思费尔德(Thomas Stansfield)病重垂危,他指定中情局反恐处长艾伦尼·肯尼迪博士(Dr. Irene Kennedy)为自己的继承人,美国总统也表示同意,任命肯尼迪博士担任下一届中情局长。这个决定,造成华盛顿政治圈内很大的震荡,也引起中情局内部很多人包括原副局长的愤怒。这批人组织对抗,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阴谋活动。
c&k H m m y L1n   2001年出版的《权力分离》(Separation of Power)依旧畅销。故事中莱普接受新任务,破获了中东恐怖集团在美国政界内部埋伏的特工组织,同时也成功阻止了伊拉克制造原子弹的事件。这部小说充分展露了佛莱恩与美国政界高层内部的关系,他不仅对华盛顿政治圈内外情况极为熟悉,而且拥有高科技和安全体系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有趣的是,他虽然无情地揭露了华盛顿政客们的种种丑闻,仍然受到美国政界的信任,因为他忠于真实的细节,并且诚实地感谢向他提供资讯的人士。 r)g5q2`&k$y;M(P
  佛莱恩的长篇小说《执行权力》(Executive Power)出版于2003年。中情局特工莱普已经受命退出一线,即将调任中情局总部反恐行动指挥。但他必须先同美国海军希尔特种部队一起,到菲律宾去解救被伊斯兰恐怖分子绑架的一个美国家庭。在执行任务的路上,他们遭受伏击。是谁对恐怖分子透露了信息?莱普追踪调查之后,发现问题出在美国外交部和美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这部小说直接写美国总统、外交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中情局长、联调局长、英国情报机构、以色列情报组织、菲律宾陆军上将、沙特王储、美国特种部队、菲律宾特种兵,天南地北,面面俱到,让人目不暇接。
\\ X @1T7N5aB   佛莱恩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阵亡军人节》(Memorial Day)。该书问世之前,因书中涉及到很多核武机密,并且提及联邦调查局和白宫卫队的内部资料,曾被美国内务部审查,但这些审查没能限制和封锁此书的出版。小说讲美国阵亡军人节前一星期,莱普接受新任务,经历种种斗争后,终于成功阻止住了恐怖分子于阵亡军人节在华盛顿爆炸一枚核弹的计划,但……对美国安全的恐怖危险还远远没有终止。 `0i%R S F F5M ~&y
  2005年佛莱恩出版长篇小说《杀人权力》(Consent to Kill),小说再次通过莱普破案的故事展示了他融军事科技与特工打斗于一体的高超能力,小说也再次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莱普果敢大胆的行动方式,经过几部小说的锤炼,至此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国英雄风格,让美国读者感动和景仰。 ?[ t)r x&U)n c5D*m F
  佛莱恩的最新作品,是2006年才出版的长篇小说《叛国行动》(Act of Treason)。故事发生在新一届总统选举的两星期前,副总统在民调普查中落后五个百分点。他在乔治城大学发表一个演讲之后,回家路上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他侥幸脱险,他的妻子和六名白宫卫队特工却被杀害。两星期后,副总统因为获得民众同情,选举获胜,但是刺杀副总统的凶手仍然逍遥法外。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斯克普·迈克曼洪(Skip McMahon)获得谋杀案的一些线索,他找到莱普,两人顺藤模瓜,查出这起巨大阴谋的全部底细,揭发出华盛顿政治圈里的许多黑暗内幕……结局却出人意料。 p d+~4nt&R
  佛莱恩的小说属于悬疑小说中的政治类,至今为止,他的小说都是写美国首都华盛顿内部的政治斗争故事。其中不仅广泛深刻地介绍了美国政治作业的结构和运动,也详尽细密地揭示了白宫和国会的权力争夺和妥协,更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形形色色政客们卑鄙无耻的心态和以权谋私的行径。佛莱恩曾在多部小说中引述尼采的名言:那些与恶魔作战的人,必须警惕自己不要变成恶魔(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he himself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这是在警告美国联调局、中情局以及美国政府,在与罪恶势力做斗争的同时,不要无限膨胀自己的权力,让自己也变成一个罪恶势力。这个思想,由哲学家尼采提出,虽然深刻,终究无法普及,而经佛莱恩的小说以具体情节和形象加以推广,很有可能变得家喻户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美国悬疑小说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