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世界里的学术罗曼史

(2009-08-13 06:02:52) 下一个
| 首 页 | 图 书 | 音 像 | 期 刊 | 教 育 | 书 店 | 原 创 | 听 书 | 批 发 | 短 信 | 论 坛 | 工具书在线 |



小世界里的学术罗曼史

--------------------------------------------------------------------------------
2007-1-26 15:15:14 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如果说十几年前,当《小世界》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许多读者对于西方学术界教授满天飞、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景象还十分陌生的话;那么,今天我们重新翻看《小世界》,你会发现,这本写于1984年的英国小说中描绘的场景,竟然与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现实如此惊人的相似!

2007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英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讽刺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一部被众多学者赞誉为西方版《围城》、英国版《儒林外史》的作品。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笑言:“从阿忆的工资单到易中天的讲座,现在公众对教授、学者的关注与争议逐渐升温,这本书的出版真正是恰逢其时。”


名家名译 保持原著风格

戴维·洛奇1935年出生于伦敦,早年就读伦敦大学,是伯明翰大学博士、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以文学贡献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和法国文艺骑士勋章。洛奇执教于伯明翰大学英语系,后退职从事创作,兼伯明翰大学现代英国文学荣誉教授。他既写小说又写文学评论。已出版12部长篇小说,包括“卢密奇学院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以及《作者,作者》等,其中以“卢密奇学院三部曲”最为著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专家王逢振说:“戴维·洛奇在英国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文学界,他是著名的小说家,作品曾多次获奖;在学术界,他是著名的教授和批评家,被认为是具有理论思辨的天才;而对于一般大众,由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曾两度获奖。在中国,洛奇的名字也不陌生,他编的《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在大学里广为流传,至今被许多人引用;他的英文原版著作,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者几乎人人都读过;而他的《小世界》也得到了相当多的好评。”

戴维·洛奇的作品充满隐喻、转喻和寓言,常常使读者看完有会心一笑的感觉。不过,本书的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王家湘教授却说:“恰恰是这‘笑’的地方最难翻译。”王家湘教授是英美文学专家,也是资深翻译家,她的严谨与认真是业内人士都知道的。她在翻译《小世界》的时候下了很多工夫,她认为:“把原著翻译得流畅并不一定就是好翻译,因为要给读者看到的是原著作者的风格,而不是译者自己的风格,而我正是希望读者对戴维·洛奇的风格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一幅微讽的学术圈群像图

《小世界》作为“卢密奇学院三部曲”之一,被文学研究者列为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作品,小说以年轻教师柏斯在一次研讨会上碰见女研究生安吉莉卡,对她展开追求,追随她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学术会议为主线,描述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种种景象,从学术会议到爱情追求,从追名逐利到寻欢作乐,从理论阐释到道德观念的冲突,一个个学术会议成为了一场场追求名利、爱情的罗曼史。

作者在开头写到“现代的会议和中世纪基督徒的朝圣相似之处在于,它让参与者得到以一本正经地致力于自我提高的印象的同时,还能够尽情享受旅游的一切乐趣和消遣。当然,会有某些作为补赎的任务需要履行——也许要提交论文,而听别人宣读论文则是少不了的。但是以这个借口,你可以去新的有趣的地方,遇见新的有趣的人,和他们建立新的有趣的关系;与他们闲聊或交谈知心话(因为你的老掉了牙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反之亦然);每天晚上和他们一起吃喝玩乐;在所有这一切结束,你回家的时候,还在认真治学方面获得了更高的声誉。今天的与会者比起过去的朝圣者来说另有一个有利条件,即他们的费用通常由他们所属的机构支付,至少也能得到补助,不论这些机构是政府部门或商务公司,又或者,也许最常见的是一所大学”。

因此,小说中的整个学术界似乎都在奔波忙碌,有的人为写一篇论文而冥思苦想——仅仅是为获得一次以会议为借口的免费旅行;有的人满口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后现代词汇,却在不同的会议上永远宣读一篇同样的论文;有的人参加会议是为了认识更多的学术权威,为自己争名夺利打基础;有的人参加会议是期盼能有一次艳遇……

小说采用类似“圣杯传奇”的结构,让许多人物进行漫长的旅行,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聚会中频频相遇,发生纠葛。学者们的眼睛不再仅仅盯在书上,而是大张着在世俗社会中寻找满足。小说中巧妙穿插了许多文学典故、新潮理论,对人性、文化冲突、宗教与人生、婚姻与爱情等古老命题作了入木三分的透析。

张颐武说:“戴维·洛奇笔下的学院生活十分有趣,有一种生动的气韵贯穿下来,读完觉得妙味无穷。而且它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每个人在里面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这篇小说不仅仅讽刺了学院里的教授,也反映了我们普遍的人性的弱点。”


学院派小说的尴尬与困境

与《围城》的作者钱钟书一样,戴维·洛奇也是兼具学者与作家两个身份。正如戴维·洛奇所说:“正因为我本人也写小说,很清楚写小说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从事批评时就客观得多;而作为一个批评家,我对于小说在技巧层面的知识比较熟悉,我也知道别人可能会怎么分析它,这样我自己写小说时就更善于自我反省。”

下一页

http://www.ewen.cc
我要发言
--------------------------------------------------------------------------------

相关文章:
自己的标本——关于戴维·洛奇的反刍(2008-2-19 )
光怪陆离的学院小世界(2007-7-25 )
洛奇:在经典和通俗之间游刃有余(2007-5-31 )
学术和工业的一夜情(2007-5-21 )
巧言写真曲尽豪芥(2007-5-21 )
作者的境界(2007-5-21 )
《小世界》与《围城》(2007-5-21 )
什么是西方《围城》(2007-5-16 )
好工作?坏工作?(2007-5-11 )
忽咿咿咿咿咿咿!——戴维·洛奇笔下的学术世界(2007-5-11 )
相关产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