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41)
2017 (1)
2018 (1)
我很喜欢冯伯伯这张照片,自从几年前冯伯伯给我看过后,就一直难以忘怀。面对着照片中冯伯伯那人生能有几度的开心的笑,我总不禁要去想像照片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想像照片背后的故事。此照摄于1945年,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当天,登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 它真实地记录下了历史的瞬间,展示了那一代人的风采。我很羡慕冯伯伯那一代,有理想,有奋斗,有成功的生活。
此次回京,我又得机会去拜访冯伯伯,心想一定要向冯伯伯讨要这张印在我心中的照片。
早上尊约按时来到了冯伯伯家, 两年不见了, 冯伯伯和老伴吕阿姨仍然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两位都已在耄耋之年,身体都还不错。我想这可能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老两口老骥伏枥,离而不休,常年不断,挥毫写字,泼墨作画吧? 冯伯伯的书法有童子之功,吕阿姨的丹青也在幼时得过熏陶,二老 一写一画,相得益彰,交辉成趣。他们的作品曾在京多次展出,并已由中国画报社收集成册出版。
一阵简短的寒暄问候之后,老俩口给我看了他们的书画新作。吕阿姨自豪地给我展示了她的新作,大幅的山水。苍山绿水碧空静,点点红花万山中,气势磅礴,引人入胜, 大有李可染之风。我不禁为老人家拍手叫好,一为老人家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二为老人家原只画花鸟鱼虫,改学山水,能一下子画得这么精彩!我家中挂有不少幅二老的作品,有的是他们所赠,有的是开口讨来的。这次又想吃开口饭,但看到老人家年过古稀,想到画一幅得意之作何尝容易? 就把这“贪”的火头掐掉了。
画是放弃了,照片可不能不讨。 提起这张照片,冯伯伯的话匣子可就拉开了。冯伯伯的祖上在山西也是个殷实人家。到卢沟桥事变时,他父亲已是三家店铺的大掌柜。冯伯伯又是家中的独苗,可谓是个吃香喝辣的阔少爷。 六岁进了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讲的是将来要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抗战爆发时他正在县里上中学。虽然出身剥削阶级,但他却最恨富人欺负穷人。他的姑父是当地的一个地主,口碑不好。冯伯伯说每次父母代他去窜亲亲,让他给姑父磕头,他都拧着脖子不低头,甚至连声姑父也不叫。 (我想,这也就是为何,有的人天生就支持米国的民主党,而有的天生就喜欢共和党吧,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 抗战之初,冯伯伯他们眼见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军队见了鬼子就躲,兵败如山倒,很多官兵是大烟枪不离身,到了乡里还抢掠百姓。 而共产党八路军的队伍却截然相反,敢于和鬼子较量,从不侵扰百姓。为了抗日,保家卫国,他一腔热血和村里九十户人家的一百零八位后生统统参加了八路军。什么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时的他根本不懂也不知道,只是民心所向,八路军。说到这我忍不住问了一句“那要是现在呢?“ 冯伯伯“嗯--,嗯---”地低声沉吟了两声,欲吐而未出,大家都会意地笑了。 也就是这民心所向,在抗战胜利后的国共战争时,冯伯伯的父亲,身为所谓剥削阶级的一员却为支援解放军,而被国民党杀害了。
归家的路上我心里不断地琢磨着,民心所向,民心所向,这不就是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吗? 如今的民心又所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