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父母对子女关爱的质量问题初探

(2008-06-06 11:25:24) 下一个

 提出这个问题, 我也料到,可能有点冒被骂天下之大不韪之险,但无奈此问题在胸中闷了多年,不吐不足以畅活下去。好歹现在自己已过了天命之年,为人父母也有二十余年, 觉得这件事儿值得,而且自己也有资格来探讨一下。

 在这世上,好像任何事物只要能用物质或行为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就会有个“质量”问题。有些本来看是精神层面的事物, 像父母对子女之爱,因为有物质和行为的表达形式,也就能用“质量“来给以衡量。

 “可怜天下父母心, 没有父母不疼自己孩子的“,这话说了,听了几千年,好像自然就是对的。其实,反例还是有的,当然那是极其个别的。另一个极端是“溺爱”,在这我就不讨论这两个极端了。即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话是对的,其‘爱“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别。

 依我看,这种质量上的差别的产生在于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谁为中心的。这里呈现着三种形式:

1.  父母以自己为中心

2.  父母既以孩子又以本身为中心。这中心可能随事儿,也可能是随时间,地点,环境而移动。
有时在孩子那,有时在孩子和父母中间,有时就在父母那边。

3.  完全以孩子为中心

 可推而知,中心不同,质量就不同。

 在数量上,根据我对周围有限家庭的了解,在中国国内, 在实行一家一子政策以前,好像三种中心的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但,现在是个三角形,31 少。当然,在每种形式里,又有很多程度上的不同。

 以前我也不清楚父母对女之爱有这麽大的不同,总认为我的父母对自己不好。其实,我认为的不好,无非就是觉得他们有点扣门儿。想买点东西,学点手艺,甭管是有用还是无用(从他们的眼里看),从小到一双鞋,一只三级管,大到一架手风琴,都要想尽办法讨他们高兴,磨上好些日子,最后也不一定能如愿。请朋友到家来,他们总是不那麽热情,要是把家中的好吃的分给小朋友,那更是不小的“错误“。还经常被说成“吃里爬外““总是外人都比父母强“。

  直到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敞开了他的心扉,给我讲述了他的父母是如何待他的,我才开始思索,明白自己其实处境属于第二种,和他的遭遇相比,是有点儿“生在福中,不知福“。

 根据我朋友的讲述, 他的亲生父母在家中没有以他为中心。他家有四子,一女三男。他是老末。 父母在外工作(父亲是老局级,母亲是个老科级干部),他从九岁,小学三年级起,就要给全家的做饭, 洗碗, 洗衣裳, 做的不好,还要挨打。三个哥哥姐姐到都轻闲自得。其他的倒霉的事儿还多着呢,我这里就不抖落了。

 我也琢麽过,是不是因为他家孩子多的原因呢?可想想我太太家有子六个,他们的童年都感到是在慈父慈母的羽翼下。

 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现在在中国比比皆是, 我家就是一个。根据太太的排行,在家里是女儿第一,我第二,她老末。其实,我心里的排行是在变的,女儿小的时候,太太排在她前头,现在女儿长大成人了,我们都土埋到脖子了,当然排行就低了。这排行是有实际意义的啊!不是有人问过“你妈和你媳妇儿都掉河里了,你先救谁的问题吗?

 可能有人会争论,“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会不会导致溺爱?可能性是有的,但走火入魔的毕竟是极少数。有了我童年的经历,我们家定了个规则,凡是女儿的正当要求,对她的成长,发展有好处, 而我们经济上又能支付得起的,我们就支持, 就倾囊相助。24 年来都是按着这条规矩办的。女儿也很节俭,从没有过令我们 蹙头的要求,总是想办法为家里省钱,对我们也很孝顺。

 一个人出生在哪个家庭是没有选择的,但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好质量的生长环境是可为的。

 

个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xq2001的评论:同意! 我说过不能走极端。
xxq2001 回复 悄悄话 你的这个话题我正是我前些日子想过的. 但没有你这样系统归纳. 我觉的第三类完全以孩子为中心不一定能培养出好孩子来. 以后有空再详细探讨吧.
心水 回复 悄悄话 精神上的爱无限,永不吝啬。物质上的爱有限,不总满足。
股米 回复 悄悄话 赞一下,角度特别。还没这么想过,有意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