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和蒙古关系越走越近

(2007-05-11 15:17:45) 下一个
中国和蒙古关系越走越近


来源: 某部潜水员

蒙古国,中国北方重要的邻国之一,两国拥有4676公里的共同边境线。

  1949年10月16日两国建交,蒙古成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蒙关系经历了一些曲折。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94年,中蒙两国修订了友好合作关系条约。条约修订十几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良好,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政治互信逐年加深,蒙古越来越关注 中国。记者在这里工作多年,深切地感受到这其中的变化。

  ·大部分米面、蔬菜、水果等来自中国

  十多年前,蒙古的商店都充斥着俄罗斯商品。今天,当你走进乌兰巴托的各个商场,你就会看到中国商品比比皆是,尤其是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家用小电器、工艺品等轻工产品。普通百姓生活所需的米面、蔬菜、水果除少量自产外,也都来自中国。据蒙古工贸厅统计,2003年,蒙古对外贸易额为13.9亿美元,其中,中蒙贸易额为4.5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额的近1/3。

  记者也发现,进口的中国轻工商品大多数是中低档商品,适合普通的消费人群。有些出售的高档产品如服装、鞋帽等,虽然大多来自中国,但都被一些商贩换成了欧美商标,据说这样能卖出好价钱。因为在蒙古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中国假冒伪劣产品进入蒙古,使蒙古人认为中国商品的质量不好。当时,有些蒙古人进商场买东西时,先问是哪里的货,如果听说是中国货,连看都不看就走了。随着蒙古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中国商品也陆续走进了蒙古市场。中国商品不再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可以说,中国商品已经成为蒙古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蒙古建筑行业,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中国在蒙投资企业中华总商会会长项胜利对记者说,目前,在蒙登记的中资企业有1164家,总投资额为3.79亿美元,主要行业包括服装加工、建筑建材、畜产品加工、餐饮业和矿业等。近年来,中蒙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合作潜力不断,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蒙古最大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国。目前,在乌兰巴托94 家服装企业中,有80多家是中国投资建设的,生产的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蒙古。近年来,蒙古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1年蒙政府提出了铺设“千年路计划”。“千年路” 西起巴彦乌列盖省,东至东方省,北起阿勒坦布拉格,南至扎门乌德,总长度1万多公里。这条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公路干线,与中国和俄罗斯相连,将成为继连接欧亚大陆的铁路干线之后的又一主要交通干线。中国企业积极参加这一建设,目前在蒙筑路的中资公司有4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2000多人。

  中国建筑集团总公司驻蒙代表处,称得上是在蒙中资建筑公司中的老大。该公司驻蒙代表任晋原对记者说,现在乌兰巴托共有大小建筑公司10多家,每年平均完成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中国工人的技术好、效率高,许多蒙古公司都愿意找中国工人干活,在建筑业市场方面,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项胜利介绍说,在蒙古的中资企业主要以民营为主,因经营方式灵活和投资项目选得好,经济效益都不错。每年国内至少有近70个贸易团体来蒙考察项目,寻找共同发展的路子。

  ·平均每天有两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由于工作的关系,记者订阅了蒙古最有影响的几份报纸,也关注着报纸中有关中国的报道。近年来,蒙古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两国关系,以及中国的外交、文化、经济、援助、对外合作、社会、科技、台湾和西藏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仅以2004年为例,截至6月10日,蒙古报纸涉华报道共有329篇,平均每天2篇。虽然有些报道存在偏见和歪曲,但是主流还是好的。

  项胜利会长同时是蒙古“桑斯尔”有线电视台的台长。他对记者说,“桑斯尔”有线电视台成立于1995年,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广电厅牵头,由几家企业出资,与蒙方合资成立的电视台。电视台成立前,蒙古只有国家电视台和乌兰巴托电视台两家。他还记得,有一次“桑斯尔”电视台直播了中国国庆阅兵式,结果第二天,街上到处都是踢正步的小孩子。现在,“桑斯尔”电视台转播中、蒙、俄、英、法、美、日等10多个国家的56个频道,其中中文节目占8个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一套、五套以及星空、凤凰卫视等。

  1996年1月1日开播的内蒙古电视台蒙语频道,让蒙古人全面了解中国、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许多经贸方面的信息。许多蒙古人喜欢看内蒙古台的文艺节目,《还珠格格》、《雍正王朝》、《成吉思汗》等电视连续剧在蒙古家喻户晓,成龙、赵薇、林心如等明星更是青年人崇拜的偶像。

  ·蒙古家长托关系让孩子进汉语学校学习

  蒙古汉语教师协会主席巴特玛介绍说,今年蒙古共有41所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首都乌兰巴托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有23所,共有汉语教师66人,学生 1114人;中小学14所,有汉语教师56人,学生1558人。此外,在科布多省、东方省、扎门乌德和达尔汗市也有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社会上开设的汉语班更是不计其数。旅蒙华侨友谊学校是从事汉语教学的学校,有着多年的历史。该校现在除了部分华侨子女就读外,其余都是蒙古孩子。每年入学前,许多蒙古家长托关系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汉语学校学习。

  过去,在大学里学习汉语只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选择。现在,许多优秀学生选择这门专业。中国驻蒙使馆文化处官员王大奇说,过去公派到华留学的蒙古学生不仅人数少,而且入学考试成绩大部分都不及格。现在情况不同了,每年报名到华留学的学生挤破了教科文部的大门,入学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人数逐年增加。学习汉语已经成为时尚,现在的年轻人都能说几句汉语。

  记者从今年4月在首都乌兰巴托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中,感受到蒙古人渴望了解中国的意愿。文化周期间举办了“锦绣中华”图片展、中国乐器展、电影周、杂技、歌舞表演等,每次活动都场场爆满。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演员们的精彩演出,给蒙古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媒体有关文化周活动的系列报道有24 篇之多。俄罗斯驻蒙古大使开玩笑地说,中国文化周活动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

  此外,蒙中友协执行主席其米德策耶将儒家经典《论语》译成蒙文出版发行。不到一个星期,其米德策耶对记者说,《论语》已经成为当地畅销书。

  ·蒙籍华人只有156名

  据中国驻蒙使馆领事部介绍,截至2003年底,蒙古共有6554名中国公民常住,排在俄罗斯之后,列第二位,其中包括华侨1009人,因公长期居留 4318人,常住者215人。旅蒙华侨协会会长段振宝介绍说,华侨最早在民国初期就来到了蒙古,当时有几万人,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人为主,主要是做买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国铁路开通,大量的中国人来蒙定居。60年代后,蒙古限制中国公民入境。人们习惯将60年代以前来的中国人叫老华侨,称 1990年以后来蒙古的华侨为新移民。由于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95%的华侨内部通婚。近年来,年轻人与蒙古人通婚的现象开始增多,但大多数是男华侨找当地的蒙古女孩。华侨当中有一部分人在中资或合资企业当翻译、司机,大部分华侨没有固定职业,从事一些小生意,生活相对贫穷些。

  段振宝会长说,华侨与当地人相处得很好,但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华侨在就业、入托等问题上仍然会受到歧视。许多华侨都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加入蒙古籍的人很少,只有156人。

  ·消除部分蒙古人对中国的误解,还需要一定时间

  中国与蒙古不但存在近邻关系,广大的内蒙古地区和蒙古国也有同文、同种的渊源。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蒙古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记者在这里感受到,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总体发展是好的,特别是在双方领导层及战略层面上。与此同时,两国民间还需进一步加强了解,蒙古民众对两国合作的一些担忧需要进一步消除。

  目前,尚有部分蒙古人对中国心存戒心,蒙古舆论中也不时冒出一些“中国威胁论”的调子。这种声音散布出一种担心:有一天中国会收回蒙古。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蒙古的有些媒体不时出现歪曲报道,以迎合部分读者的心态。曾有蒙古记者问我说,中国国旗上的五颗星,是不是最大的一颗星代表中国,其余的四颗小星分别指香港、澳门、台湾和蒙古?中国已经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台湾也在计划收回之中,那么,台湾收回来之后,是不是要收回蒙古呀?这种问题中国人听了都会觉得莫名其妙。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蒙古的报纸有的私有化了,言论也不受政府的约束,总是声称要自由、要人权。有些报纸为了追求发行量,总是要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东西,与中国有关的内容是最好的卖点。这些不负责任或是失实的报道在民众间传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敌视、抵触中国人或商品的事件经常发生。许多在蒙古的中国人都有这种感受。

  这类事情虽不时发生,但与几年前相比,还是少了许多。总体看,两国友好合作正在成为舆论的主流。蒙古的经济发展毕竟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相信随着两国政府政治互信的加深和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人民会更加了解和信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Make 蒙古人 feel glad to come back to China.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