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啊:
珠江在怒吼!
扬子江在怒吼!
啊!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肖萧摘自红色交响合唱《黄河大合唱》朗诵词)
本贴音乐概述
中央乐团合唱团 专辑:黄河大合唱
收藏类属:大型红色经典系列作品. 已入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音源类型:128K MP3
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朗诵:瞿弦和
独唱:杨鸿基
独唱:王秀芬
指挥:严良堃
演出演奏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本贴简介:根据网络资料综合编写(致谢资料和歌词提供者)
本贴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不知名的上传和奉献者)
音乐编辑和上传:肖萧
红色交响合唱《黄河大合唱》简介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感人的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1939年1月,由光未然带领的抗敌演剧三队到了延安。此前,光未然在吕梁山行军时不慎坠马,造成左臂骨折,他坐在担架上到达延安,一到延安他就被直接送进了延安边区医院。
2月26日,冼星海到医院看望光未然,老朋友相见,其兴奋之状、欢愉之情溢于言表。畅谈中,冼星海透露了想与光未然再度合作,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其实早在1938年下半年,光未然就准备要写一部通过黄河场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这时冼星海提出要合作一部大型诗乐作品,二人一拍即合。不过,当时光未然因骨折无法动笔,于是就由他口授《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请抗敌演剧队的其他同志记录整理。
五天之后,光未然托人从医院给冼星海带来了刚刚脱稿的《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3月11日晚上,在月光映照下的一个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光未然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抗敌演剧队的心也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内顿时一片安静。顷刻间,掌声响彻了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起来,他一把手将词稿抓在手里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那阵子,抗敌演剧队的领导邬希零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去一趟“鲁艺”,主要是为了打听冼星海的创作进展。
3月31日,邬希零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那是用白粉莲纸抄写的,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篇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写在规定的位置上。就这样,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的结合,分娩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4月13日晚上,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内,第一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他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了他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众的灾难。
首演那天,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的,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来摇晃以此造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投入,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直到全部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他们才猛醒过来。那天,毛主席和在延安的其他中央首长也亲临现场表示祝贺。
1939年6月,周恩来从前方回到延安,于是演剧三队又一次在陕北公学礼堂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欢迎周恩来。周恩来看了演出后,立即为冼星海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由于周恩来从内心喜爱这部作品,他甚至还亲自指挥着一大群热血沸腾的青年,演唱过其中的那首《保卫黄河》。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黄河大合唱》曾在台湾被禁演了40年,而就在《黄河大合唱》问世50周年之际,经台湾音乐界人士据理力争,大陆的著名指挥家严良堃等人热情支持,《黄河大合唱》终于在1989年登上了台湾的音乐舞台。
本贴联播音乐内容简介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
(朗诵)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歌词)
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第二乐章:黄河颂
(朗诵)
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独唱:杨鸿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朗诵词)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啊,黄河!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
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
如今,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
伸张着杀人的毒焰;
于是,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 传染!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啊,黄河!
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
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不让敌人渡过!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啊,黄河!
你奔流着,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
(朗诵)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乙)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甲)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
(乙)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梁和小米。
(甲)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
(乙)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
(甲)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
(乙)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
(甲)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
(乙)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
(甲/乙合唱)
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
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
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第六乐章:黄河怨
(朗诵) 是的,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愿意遭受敌人的蹂躏?有良心的中国人啊,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王秀芬独唱)
风啊,你不要叫喊!
云啊,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你不要呜咽!
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
命啊,这样苦!
生活啊,这样难!
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
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
我和你无仇又无冤,
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
狂风啊,你不要叫喊!
乌云啊,你不要躲闪,
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
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怀中,
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
丈夫啊,在天边!
地下啊,再团圆!
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朗诵)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朗诵) 听啊,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合唱)
怒吼吧,黄河!
怒吼吧,黄河!
怒吼吧,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啊——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
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 受不了!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
四万万五千万民众
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
你听,你听,你听:
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
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
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全部音乐来自肖萧的上传,并将第六场作为首播(欢迎大家下载收藏)
黄河大合唱曲词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著名作家光未然简介
以笔名光未然闻世的张光年,1913年生于湖北光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张光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所创作的歌曲《五月的鲜花》传唱全国,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成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经典,至今久唱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张光年长期担任我国文艺领域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他还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 在近70年的文艺生涯中,他勤奋笔耕,著有诗集《五月的鲜花》、《江汉行》,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等大量著作。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令人沸腾的词曲,总会激荡我们热血奔涌。诗人袁鹰说:“他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诗人。”
也就是在63年前,25岁的光未然在壶口附近东渡黄河,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聆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心弦被拨动。一到延安,他还躺在病床上,就口授让人记录下这400多行气势磅礴的诗句。一部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经典从此诞生。
据新华社消息,当年冼星海一看到这部撼动人心的作品,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诗与乐的完美结合。指挥家严良堃半个多世纪以来,究竟指挥演出过多少次《黄河大合唱》,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但每次一拿起指挥棒,他都激动不已:“这部气势磅礴、宛转激昂的作品如此牵动人心,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高超创作技巧和不竭的生命激情。”
是一种激情驱使这部作品反复传诵,也是这种激情激励着光未然投身革命。12岁那年,光未然就愤慨于百姓被洋人杀戮,加入了游行示威行列。15岁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参加过各种革命活动,无数次在敌人的魔掌下逃生。“在参加革命期间,他可谓九死一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文学事业。”袁鹰说。
是这种革命的热情,使这位诗人笔下诞生出无数革命浪漫主义诗篇,成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和呼唤勇士们前行的号角。“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五月的鲜花》这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抗战中曾被无数热血青年传唱,风靡全国。独幕剧《诗人的受骗》、讽刺诗《民主在欧洲旅行》曾让敌人胆战心惊。
“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坛巨擘”20世纪90年代以来,8旬高龄的光未然老人历经两次大病,年老体弱,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1991年他重新开始捡起自己30年前开始的《文心雕龙》译著工作,10年苦修,终于在2000年付梓出版。独树一帜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凝聚了他40年的心血和心愿:架起一座“龙纹桥”,将中国古代文学精髓,“寄予龙飞凤舞的后来人”。没有多少人知晓,在这段日子里,他以86岁高龄接受了开胸手术。
病魔也许是老人最大的天敌,但光未然却从不让自己屈服。2000年底,5卷本《张光年文集》开始整理编辑,对这部汇集他一生创作成果的文集,他一篇篇校勘,为每一卷亲写引言。年近90的老人,在此期间竟又经历了癌症的考验。
“何尝生不逢良辰?一代风云百代惊!中年遗憾晚年补,捧出新编谢后人。”这首小诗,是光未然晚年的自述,也是他一片文心之流露。
“黄河”中飞扬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灵魂,也是这位人民诗人贯穿始终的生命旋律。
“黄河”中雄健的呐喊,是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精神凝结,也勾画出一个中国诗人完整的艺术人生。
光未然《黄河颂》赏析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全部曲目点击下载: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
第二乐章:黄河颂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四乐章:黄水谣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第六乐章:黄河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反映黄河题材的文艺演出剧照(一硬一柔之黄河形象)
来自肖萧的问候和祝福 2006年7月7日 22:41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