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学城发表《痰盂上的歌声》已经十多年了,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一章,也像是一块尚未拼上的拼图。写下这篇故事时,我的心里其实是对伶伶的一次呼唤——希望她能在茫茫人海中看到这段属于她的回忆。
没想到,这个心愿,在十年后竟然得到了回应。
最近一个清晨,我突然又想起她,想起她在上海的奶奶一家——他们现在都还好吗?思绪万千时,我灵光一闪,记起曾听说她是日本的知名作家,并常与国内媒体有互动。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小红书上搜索她的名字,结果竟然真的找到了她的账号!
后面的故事,请看伶伶在她社交媒体上的文章:《是谁 将我童年歌声送回耳旁 岁月悠长》
我的“小红书”上收到一封来自陌生人的私信,后来确认,那是我小时候在上海的邻居姐姐。
信是这样写的:
伶伶你好!
冥冥之中,我一直在寻找你,也一直希望能为我们童年那段美好的相遇,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我是“妹妹姐姐”,曾经住在上海水电路3号301。我们分别时,你才3岁。
几年前听海波提起你,说你现在在日本,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真的很难想象,因为在我的记忆里,你永远是那个可爱的3岁小女孩。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你的童年小故事,发表在文学城,当时心里一直希望有一天你能看到它。
最近我在微信Channel偶然搜到你的频道,给你留了个简单的言,也许你太忙还没看到。因为那边只能留言一次,我又在小红书找到了你,真的特别开心,仿佛穿越了五十多年的时光,缘分真是太奇妙了!
如果你愿意,我们或许可以重新联系,聊聊小时候的旧时光。
祝你和家人幸福安康!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条随意发出的陌生讯息,因为信中称呼“伶伶”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小时候用的就是这两个字。
于是我们加了微信。我把她的名字备注为“妹妹姐姐”。她现在住在加拿大,还告诉我另一位邻居姐姐也在日本。童年记忆仿佛又一股脑地涌现回来,虽然我们回不到当年,但那些时光,在心里一直延绵未断。
下面这篇,是她以“MeiMei1027”发在文学城的文章之一。她写了整整100篇童年回忆,好多细节都让我心头一震,比如买棒冰,比如从三楼扶梯滑下去。其中一篇,写的正是我。
读到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童年被邻居姐姐一一收藏,用文字封存,那是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样子。这是非常私人的记忆,却也映射着我们共享的年代。也许因为年龄渐长,越发容易被这样深情的旧事所打动。
《小时候的故事——痰盂上的歌声》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三楼多了一个小婴儿,她是小弟家二哥的女儿,叫伶伶。
二哥二嫂在四川工作,60年代末那里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此将伶伶生在上海,由奶奶来照顾。
伶伶的降生令我很兴奋,第一,她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新生婴儿,我很惊讶原来刚生的小毛头这么小啊!第二,因伶伶的出生,我的地位也略有提升,本来是三楼最小的,终于盼来了比我更小的,显然有人要叫我姐姐了。
伶伶还不到两个月,她的妈妈不得不离她而去。当我看到她妈妈抱着蜡烛包里的伶伶在伤心地流泪,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离开孩子。
我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伶伶,看着一个小生命一天天长大,而且越来越漂亮。
伶伶开始会讲话了,也会叫我姐姐了。她特别机灵,她见别人叫我妹妹,她也一脸坏笑地跟着叫我妹妹,我狠狠地瞪她一眼,她立刻改叫“妹妹姐姐”。
伶伶有个保留节目,就是喜欢坐在痰盂上边办公,边唱歌。她办公的场所就在公共走廊的另一端。只要她一办公,整个三楼都充满了稚嫩的歌声。
虽然伶伶的口齿不是很清楚,但是音调很准,所以我们还猜得出她在唱什么,渐渐地她加入了一些她所能理解的歌词:“桂芳那个吹,小方那个飘。。。。。。”,桂芳和小方是她娘娘和叔叔的名字,非常有创意。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时很流行的“东风吹”,歌词应该是这样:
“东风吹,战鼓擂,
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
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国主义必然灭亡,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伶伶将这首歌的90%唱得很到位,但是到了最后一句“全世界人民”,对她有点绕舌,她干脆就把它简化为:“死拉米,一定胜利,死拉米,一定胜利!”
我们都被这位痰盂上的“歌后”笑倒!
伶伶后来回到了父母身边去上学,我和她有40多年没见面了。听海波说伶伶在日本成家立业,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伶伶,你还记得妹妹姐姐吗?每当想到你,我都为你默默地祝福!
谢谢亲爱的妹妹姐姐。我不记得你,因为那时我才3岁呢。但是看到你写的这些,我就知道我们是久别重逢。谢谢你收藏、记录下了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模样。感受了一下,原来小时候的我,还真的蛮可爱呢。这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我们重新联系的那一刻,仿佛童年就躲在墙角,悄悄地探出头来。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理性解释,就像是一条记忆的丝线,从几十年前悄然延伸,在茫茫人海中又悄悄牵回了彼此。
————
她在小红书上写道:
“我失去的童年仿佛又纷纷扬扬回来了——尽管不是真的回来,而是一种延绵。”
我读到这句话时,泪湿了眼眶。
我想,这份“延绵”,正是记忆最柔软的延续,是生活最深处的回声。谁能想到,一篇小故事,会唤回一段童年,“寻找就寻见”的信念再次在我们身上实现!
伶伶,谢谢你还记得。妹妹姐姐一直都在,时间从未改变那一份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