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谢谢芙蓉特使还有念曹溪同学。我说下我的一些看法。

(2007-02-16 01:26:04) 下一个
1。王阳明故事里还俗的僧人,不是为尽孝而还俗,而是脱离禅修的表象,追求自性的一种决定。既然想念母亲,就去陪伴。既然是自我的真切心思,就去实现。未见得就不是修行。
人和人情况不一样,可能这才是他当时修行的关键。
这里不是在说出家和尽孝有矛盾。虽然我认为还是有矛盾的,但是,这不是故事的主题。我看的主题是,说修行要照见自性。你说看见的种种念头哪个是自性哪个又不是呢?依靠打消欲望斩情思,未必就能见真心,也未必能够脱离悲哀。


2。孟子注里讲三不孝是: 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第一条,陷亲不义,表现的是一种道德追求。要 通过对父母道义上的辅助,来尽对他们的忠义。这是道德建设上的东东; 第二条,讲赡养,是对肉体和精神的关怀。 ( 这点要和芙蓉特使 引用的 论语里孔子讲真孝在于尊敬合起来看); 第三条,讲有后。这点我的理解是,其实是 精神世界的追求。因为儒家的精神世界,什么敬天啦,道啦,最后在现实中的归结,主要体现在道德建设和祖先崇拜。道德建设,前面提了。这有后一条,就是保证父母祖先,能够长久的被后人纪念,在后一些人心目中成为神灵而被怀念。我觉得,这存血脉之作为孝,主要在于,这是把祖先的精神世界神圣化的重要一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