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 关注宝宝的“进出口”(ZT)
(2007-02-12 12:15:00)
下一个
呵护你的小宝贝,可千万别忽视了宝宝的“进出口”,它们与宝宝的饮食起居息息相关,也与很多种症状相连 ..
关注宝宝的“进出口”
“进口”——8种口腔溃疡
宝宝的“进口”谓之口腔。由于宝宝的免疫力低下、皮肤粘膜的屏障功能差,常因感染、外伤或其他因素引起口腔粘膜长泡、糜烂、损伤。有些口腔黏膜斑还合并潜在的问题,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宝宝口腔局部溃疡的病因、病情、病症各不相同,因此妈妈们一定要仔细了解,才能对症下药。
1.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
得此病的宝宝一般哭闹不安、并有低热、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口腔内白膜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于上下唇内侧,颊粘膜、舌面、牙龈、软硬腭上,有时也会波及到咽部。开始为乳白色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微凸起,周边不红。不易擦去,若强行擦拭后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护理要点:
●一般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日2—3次。
●面积较大时,可用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一天3次,一般3—4天即可治愈。
●孩子生病时应正规使用抗菌素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对于白膜蔓延到喉头、气管、食管乃至血液的严重病儿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2.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罹患。
患病宝宝口腔粘膜上出现小水疱,有些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上面还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宝宝会疼痛流涎,烦躁哭闹、拒绝进食。本病终年可以发生,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具传染性。若不经治疗,经过l—2周会自愈,但容易复发,反复发作者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
护理要点:
●急性期多为对症处理,如退热、镇静,局部可用疱疹净(研细涂之)或中药锡类散。
●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以减少刺激。
●还应补充微量元素锌,可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
3、宝宝手足口病
此病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腔溃疡的也较多。应鉴别于水痘,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少见。此病为自限性疾病,只要悉心护理,一般一周就能痊愈。
护理要点:
●首先应隔离治疗,此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比如:可以在疼痛的溃疡而上涂抹扑热息痛溶液,或者用盐水漱口可以缓解口腔疼痛。
●口腔溃疡可用“冰淇淋疗法”,适当吃棒冰或冰淇淋可促使溃疡愈合,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还可喝冷开水,用冷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一般不需服抗病毒的药,如较严重,应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的药,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不能热食,不要吃酸性果汁和固体食物,也可服维生素,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供给足量的奶和水等饮料。
4、麻疹
麻疹发病初起为发烧、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红眼),90%患儿出现麻疹黏膜斑,在口腔两侧颊黏膜靠第一臼齿处,0.5—1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白点很快增多,融合成片,表浅糜烂,似鹅口疮,2—3日即消失。皮疹由额、面、颈,向胸、背、腹及四肢蔓延而遍及全身。如今8个月的宝宝就接种麻疹疫苗,近几年很少发生。
5、舌系带溃疡
有的宝宝舌系带过短,新萌出的乳牙锐利,在咀嚼过程中反复摩擦形成溃疡,久之进一步形成较硬的纤维瘢痕,影响舌的运动。也有的宝宝经常吮吸拇指、异物(如玩具等),反复多次后可在粘膜较薄的上颌处形成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
护理要点:
●治疗此类疾病关键在于去除创伤刺激因素,如纠正不良习惯、磨改过锐的切缘、牙尖等。
●局部涂抹1%龙胆紫等消毒抗菌药。
●如舌系带反复溃疡已形成瘢痕的,应带患儿到口腔科行舌系带矫正术。
6、自我伤害性溃疡
此种“外伤性溃烂”是宝宝自己咬伤的,大部分是在舌头上,或靠近牙齿的咬合面脸颊黏膜的地方。一般妈妈可以看看宝宝有没有吃了什么特别的东西,或者有不正常的咀嚼,也可能是牙齿长出来,一开始咬合的习惯还没建立好,所以自己咬到。其他如本身牙齿形状或位置异常,也会导致咬合干扰,妈妈可要多注意一下。
护理要点:
●把咬合到的牙齿去除刺激部分就没有问题了。极少的需要把牙齿粗糙的部分磨平,到宝宝牙齿慢慢长到比较好的位置就不用担心了。
●如果宝宝已经在舌头内侧造成了很大的伤口,引起喂食困难,拔掉将是最后选择,但一直要到六七岁时恒牙才会再长,所以还是尽量不要拔。
●有的宝宝常会将手放在嘴里抠来抠去,或习惯咬嘴巴、咬玩具,都会造成外伤。妈咪要尽早帮宝宝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7、地图舌:
宝宝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的舌苔。这就是地图舌,又叫剥脱性舌炎。
缺乏微量元素锌是此病的重要原因。乳牙萌出期较多见,还可能与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以及口腔内的慢性病灶如龋齿、扁桃体炎有关。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纳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中医认为宝宝脾胃阴虚及脾胃气虚,多与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关系,所以要以治疗、调理脾胃消化功能为主。
护理要点:
●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可补充微量元素锌,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蛋白锌、铁锌氨基酸等。也可服用中药,驱除脾胃湿热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还要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继发感染。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不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
8、奶瓶性龋齿
奶瓶性龋齿是宝宝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父母常任由宝宝吸吮奶瓶而进入梦乡,放纵牙齿泡在乳汁、加糖的牛奶中,久而久之,使整排牙齿发生严重的龋齿,还会造成牙列不齐。
护理要点:
●哺乳完毕后,用纱布或牙刷沾水清洁牙齿表面,建立幼儿喜爱口腔清爽的感觉,尽早戒除奶瓶喂食的方式。
●照顾好乳牙,让它不要因严重龋齿过早脱落,而导致牙列不齐;
●若已发现齿列不整,应尽早就医。
“出口”——5类肛门病症
宝宝的“出口”就是宝宝的肛门。有的宝宝能吃能睡,精神很好,但在排便前后又哭又闹,妈咪又抱又哄都不管用,孰不知宝宝哭闹是有原因的,细心的妈咪不妨检查一下宝宝的肛门,基本上不外乎以下5种状况:
1、肛裂
此症一般发于宝宝肛门后方的正中部位,妈咪用手扳开宝宝的肛门便能看到一道裂口,宝宝排便时会剧烈疼痛,有少量鲜血附在粪便或手纸上,宝宝因疼痛哭闹不停,不愿大便,导致大便更加干燥难排使肛裂很难愈合。
应对措施:
●积极防治便秘,多给宝宝喝水,适当吃点香蕉、蜂蜜以润肠通便。
●便前、用温热水坐浴,可减轻大便时的疼痛感,便后先用温开水加0.1%高锰酸钾坐浴,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以消除炎症,促进裂口的愈合。
2、肛窦炎
直肠下段与肛门相接处形成一个漏斗状且向上开口的凹陷小窝,这就是肛窦。肛窦底部有肛门腺分泌粘性液体,润滑大便,保护直肠和肛门。因肛窦口向上开着,粪便和其他脏东西易积存在里面,粪便排出时易擦伤弄破,让细菌乘机侵入,引起肛窦内感染,并向肛门腺蔓延。进而引起肛瘘、肛裂、肛乳头炎、肛旁脓肿,宝宝排便时引起剧烈疼痛,便后哭闹明显,此时可见肛门上方有少量出血及脓性分泌物排出。
应对措施:
●排便时把宝宝的小屁股放到温水中坐浴以缓解疼痛,,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可减少粪便、尿汁污染,用温开水加0.1%高锰酸钾坐浴,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
3、肛门脓肿
宝宝皮肤娇嫩,极易因尿便浸渍,不洁粗硬尿布摩擦,手纸粗糙损伤等原因致化脓性细菌侵入,引起肛门周围发炎,或形成脓肿,宝宝除疼痛哭闹外还可出现发热、拒食、呕吐等现象。
应对措施
●早期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治疗,保持大便通畅,局部热敷或热水坐浴,若已形成脓肿,需手术切开排脓。及时治疗能减少肛瘘发生的几率。
4、肛门瘙痒
引起肛门瘙痒的罪魁祸首是蛲虫,其雌虫往往晚间爬出肛门外产卵,引起肛门瘙痒,宝宝的小手会忍不住挠抓,虫卵沾在手指上经口腔进入消化道,发育为成虫,造成重复感染,经久不愈。瘙痒往往在夜间发生,影响宝宝睡眠。妈咪在宝宝入睡后2—3小时后就可发现其肛门周围皮肤皱折处有白色线头样物,那就是蛲虫。
应对措施
●最重要的是消灭蛲虫,防止重复感染。首先洗净宝宝的肛门涂抹2%黄降贡软膏。
●每天勤换衣裤、床单、被套,切忌抖动,用开水烫煮后暴晒。
●让宝宝穿满裆裤,防止挠抓肛门。
●勤洗手,纠正宝宝吮指的不良习惯,避免虫从口入。
5、直肠息肉
此症也是宝宝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病因可能与遗传、炎症、慢性刺激有关,息肉形状多为带蒂的小葡萄,可单个,也可多个,距肛门口可远可近,有时可因排便带出肛门口,息肉引起的便血多鲜红,附在大便表面,不混合,可与痢疾引起的便血相鉴别。长期出血能引起贫血,息肉还可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应对措施:建议手术摘除。
来源:《母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