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现状和困境
(2009-01-21 10:06:05)
下一个
2007年8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在西伯利亚度假钓鱼时,媒体公开了其裸露上身展示强壮体型的照片。这不是俄罗斯展示力量的内外惟一方式。2007 年以来,该国潜艇在北冰洋底插下俄罗斯国旗;TU-95“熊”式战略轰炸机飞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关岛海军基地;“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在加勒比海与委内瑞拉海军进行联合演习,然后访问巴拿马……这一切都在向世界显示力量,这也是在普京时代俄罗斯追求的梦想——恢复昔日俄罗斯帝国的荣耀和影响力。
近十年来俄罗斯经济保持平均7%的黄金增长率,以及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居世界第三的5600亿多美元外汇储备,为俄罗斯“重现荣耀”的国家目标提供了底气。无论是对欧洲国家“断气”的威胁,还是在对中国、日本的远东石油管道的政治博弈中,俄罗斯都展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这两年,俄罗斯不断推动卢布成为国际货币之一。2008年8月21日,俄央行还提出在3年内让卢布与美元、欧元货币篮子脱钩的建议,以降低货币篮子对卢布的约束。
然而,俄罗斯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没有认识到在全球化框架之下,经济和金融战争能够迅速洗劫一个国家的财富,尤其是一个金融市场已经开放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经济:再次非主流化
在美国金融海啸爆发之前,西方金融资本就已经对俄罗斯发起了一轮洗劫。俄格战争爆发一个多月,就有360亿美元的外资流出俄罗斯市场。至2008年9 月的几个月内,俄罗斯证交所市值蒸发了7000多亿美元,股指跌至2005年来的低位。掌握着庞大能源资源、近年经济一直不错、外汇储备已显著好转的俄罗斯,突然遭遇如此危机,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制裁”不无关系,只不过这一轮“制裁”恰好淹没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滔天巨浪中。
在国际政经领域,强硬要有强硬的筹码,政治决定要考虑是否付得起经济成本。而俄罗斯显然在十年的黄金增长之中有些忘乎所以,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结果在金融危机之下轻易地被打回原形。
在全球经济面临持续低迷、石油价格将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低位时,俄罗斯经济将继续恶化,有再次沦为一个非主流国家的危险。
让我们看看这个石油大国的经济现状:2008年10月份,莫斯科几家超市开始缺货。连锁店没有肉、没有鱼、没有蔬菜水果和香烟,点心柜除了价格昂贵的进口苏格兰饼干外,通通是空的。供货商拒绝供货的原因是资金压力太大,债务多到没办法正常运转。除了买不到生活用品,俄罗斯的信贷消费也被迫大幅减少。原因是随着资金紧缺,贷款机构收紧了汽车和按揭等贷款的放款条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0年保持7%增长、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三的国家!
经济上的虚弱使得国家信用被削弱。12月8日,标准普尔将俄罗斯外币信贷评级从BBB+降至BBB,评级前景为负面,原因是该国外汇储备“迅速耗减” 及 “难以满足外部融资需求”。这使得俄罗斯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八国集团中第一个信贷评级被下调的国家。自8月份以来,随着俄罗斯艰难应对资本逃离现象,该国外汇储备下降了1280亿美元,已降至4550亿美元。
俄罗斯的滑坡还表现在加入WTO的进程中。在格俄战争爆发后,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撕破脸皮,使得俄罗斯加入WTO充满不确定性。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曾表示,南奥塞梯问题将使俄加入世贸组织出现问题。不过,俄罗斯方面主动冻结了入世进程。俄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表示,准备退出一些同WTO成员已签署的但与俄罗斯利益相悖的协议。俄罗斯提前冻结入世进程虽然取得了主动,使得西方国家难以暂时把入世作为一个敲打俄罗斯的筹码,但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将在不短的时间内置身于WTO之外。俄罗斯将不能真正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
政治:“普京依赖症”难愈
俄罗斯近十年来的发展表现出两大特点:经济上依赖石油,政治上依赖普京。甚至可以认为,在政治上已患上严重的“普京依赖症”。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和掠夺式的私有化进程,并未给俄罗斯人带来期望中的好处。相反,却只制造出了一批在俄罗斯世纪大拍卖中掠夺国家财富的寡头。叶利钦时代结束后,普京“重建俄罗斯”的主张迎合了俄罗斯人的帝国梦想。普京的运气比较好,其8年任期内正好赶上油价高涨的黄金增长期,经济上的好运气使得普京获得了极高的个人政治威望。
普京任内推行的打击国内寡头、将战略性资源收归国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挥动能源“大棒”等强硬做法,都使得俄罗斯在对过去的激进私有化进行“纠偏” 时,变得矫枉过正。俄罗斯在普京任内并没有在市场化、法制化方面表现出进步,其全球化进程也是不完全的——只在石油贸易和金融市场开放上与国际进行了较多的接轨。
梅德韦杰夫的继任,或许只是普京的绝对个人权威在面对俄罗斯宪法时一次程序性让步。普京并未退出俄罗斯权力核心。美国《新闻周刊》的分析文章认为,入主克里姆林宫半年的梅德韦杰夫,已形成了“梅德韦杰夫主义”,其执政目标是:对内弥合俄罗斯分裂的社会;对外恢复俄罗斯的全球地位。梅德韦杰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内令人惊异地崇尚自由,对外则表现得比普京更好斗。
梅德韦杰夫很可能只是漫长的普京统治时代的一个暂时性间歇。而所谓的“梅德韦杰夫主义”,完全可以看作是普京时代国家目标的延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梅德韦杰夫在上任半年之内,就急忙推动修宪,俄杜马只花了16天就已三读通过有关延长总统任期的宪法修正案,把现行总统任期由4年延长至6年。这实际上是在为普京未来的复出做铺垫。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普京从2012年开始其两届长达12年的任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将会出现什么局面?
俄罗斯未来很可能处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中:在经济上,很难改变其现有的结构性缺陷,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一种在外围的游离状态;在政治上,陷入一种新的极权统治之下,法制化与民主化进程将会极为缓慢。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是,俄罗斯将从全球主流国家的版图中进一步滑落。实际上,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俄罗斯已经开始在各方面显出中气不足的败象来了。
中国渐获主动权
近十多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战略层次的交往中,中国充分地体会到了俄罗斯娴熟玩转的国际政治与外交策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俄的石油合作。实际上,普京希望通过铺设石油管道“泰纳线”来实现两个目标、一个确保:一是振兴俄罗斯远东经济;二是实现石油出口多元化,利益最大化;三是管线全部在自己境内,可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从结果看,俄罗斯基本达到了目的,而中国则颇为被动。
让人惊讶的是,即使是在饱受金融危机打击之后,俄罗斯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仍然保持了足够的强势。2008年10月28日,中俄签署了“贷款换石油”的备忘录,核心内容是:中国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贷款,来换取俄罗斯对华为期20年共3亿吨的长期石油供应合同。但在两周之后的11月12日,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发言人就表示,中俄“贷款换石油”因贷款利率和石油定价等问题而暂停。
据称,俄罗斯希望将这笔巨额贷款的利率固定在7%,而中方希望以伦敦同业拆息(Libor)为基础加上浮动来确定利率。在全球信贷紧缩的背景下,中国的要求只不过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惯例,而俄罗斯的表态则显示了它在对华合作中的一贯强势。
虽然中俄双方已经重启谈判,但在我们看来,中国在“贷款换石油”的谈判中不能让步。道理很简单:目前俄罗斯正在遭受双重打击,一是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俄罗斯的“石油武器”已经基本失灵;二是全球金融危机洗劫了俄罗斯的财富,大量外资撤离导致俄罗斯股市大跌,资本外流严重,俄罗斯卢布出现贬值风险。为了挽救俄罗斯的金融市场,俄罗斯已动用大量外汇储备来支撑卢布,并且准备动用“石油储备基金”来挽救市场。俄罗斯目前并没有多少筹码,它急需中国提供巨额美元贷款。同时,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则相对不那么迫切。双方讨价还价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面对未来全球经济低迷和对能源需求的减弱,可以预期,俄罗斯在此轮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处境要比中国困难得多,是一个存在潜在危机的国家。
因此,中国在未来对俄罗斯的战略交往中,应该调整策略,充分认识到中国所拥有的筹码。基本而言,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需求是石油与天然气,而俄罗斯同样也需要一个巨大的、稳定的、付得起“硬通货”的石油市场。此外,俄罗斯经济对中国的需求还会更多,尤其是中国的资金实力对于缓解俄罗斯当前的危机至关重要。这是未来两国经济交往的基本态势。
中国可以硬起腰板,与俄罗斯慢慢谈判,因为,时间站在中国一边。
俄欧破局机会渺茫
乌克兰又被断气了,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份新年礼物。1月5日,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召集各国特使举行紧急会议。会议的结论是,这是一场商业纠纷,他们不想直接介入。这一低调表态说明,欧盟不想和俄罗斯再生事端。
从科索沃独立问题的纷争,到北约战略导弹防御体系的推进,尤其是南奥塞梯事件后,欧俄关系骤入低谷。2008年末的俄欧关于双方框架性关系的谈判也不是一帆风顺。这表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和西欧形成的裂痕尚未弥合。
想当年普京刚当总统,俄欧关系还有着蜜月的倾向。2000年10月,普京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愿意与欧盟在各个领域扩大合作,也不排除和欧盟的关系进入一种带有一体化性质关系的可能性。”这让人们看到了俄罗斯加入欧盟的希望。但时过境迁,现在的俄欧已渐行渐远。其根本原因,是俄罗斯心中的俄罗斯帝国情结超越了欧盟所能提供的舞台。
早在1815年,沙俄取得对拿破仑的胜利后,以救世主姿态进入西欧腹地,扬威于英吉利海峡之畔。在当时欧洲人眼中,世界的中心在欧洲,成为欧洲的霸主就是世界的霸主。俄罗斯对此很满足。
到了20世纪,世界的重心已经具有全球化的色彩。1945年,苏军长驱直入柏林并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美苏争霸,欧洲成为夹缝中的棋子。如今成为欧洲的霸主并不必然是全球的霸主。即使成为欧盟内有影响的大国,也只是受众多规则掣肘的地区大国。现在的俄罗斯领导人怀着超级大国时代留下的心态,采取独立并超越于欧盟的战略,这就和欧盟的原则发生了矛盾。
对于俄罗斯而言,欧洲并不是整体一块。
被称作老欧洲的法德意等国,是当年与俄帝国在欧洲争夺的老对手。他们以实际的利益为主要导向,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立身影,同时其自身力量使他们不必太过依赖国外势力。所以,和俄罗斯虽有利益分歧,但是又尝试协调其间利益,并不希望太过激怒俄罗斯。
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等前东欧国家则不同,因为他们来自于东欧时代,不希望再次成为类似前华约组织的一员,这样的记忆萦绕在这些国家领导人心头,所以,在意识形态上,更排斥俄罗斯的复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自命为西方民主世界之一员后,没了意识形态的障碍,俄欧的关系似乎可以越来越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裂痕从隐形的到显性的愈发清晰表露出来。近来欧盟对俄罗斯民主的不满,仍然表现出了意识形态的分野。
欧洲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由于在历史上和俄罗斯有更紧密的联系,一直处于不同力量的斗争中,这也使得它们表现出了转轨以来的不稳定。处于夹心地带的外交特点也反映到内政中,成为引发地区热点的事件。如地理上处于亚洲的格鲁吉亚认为自己是古老的欧洲国家,尽力把自身的安危和欧洲挂钩,8月份它与俄罗斯的战事成为俄欧关系低谷的引子。
乌克兰自不消说,在这次天然气危机中它极力想把欧盟拉下水,乌能源安全官员索可罗夫斯基曾说,如果俄继续停止向乌供天然气,欧洲将在两周内面临更大的危机。
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俄罗斯和欧洲概莫能外。油价持续下跌,也让俄罗斯勒紧了裤腰带。时局艰辛,也给俄欧关系带来新的变数。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为壑?这就看西至北大西洋,东到乌拉尔的领导人们在2009年如何施展自己的智慧了。而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使得俄欧破局的机会渺茫。1月5日,在捷克召开的会议表明了这一点。回想2008年9月份时,普京就曾说:“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性很高。俄罗斯掌握着石油、天然气及化肥、金属和木材的出口,没有这些资源,这些国际伙伴将遭受沉重打击甚至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