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新年

(2007-02-16 13:25:36) 下一个

  

 

新年又到了,记得小时候,新年才过去,又盼新年的到来,因为新年里有许多的令孩子们快乐和难忘的印象。

 

多养鸡鹅迎新年

无鸡无鹅怎过年?城里人过新年用的家禽是购买的,但农村人是靠饲养的。年关在即,到了农历十一月,家家户户都开始饲养过新年用的鸡鹅,也有人养洋鸭过新年的,但不多见,若是水鸭,是决不能当过新年用的,是牠们还没有供奉祖先和天神的资格。到了十二月,池塘里、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举目皆是鸡鹅。穷人孩子早当家,每天早上帮着妈妈切菜喂鹅,把牠们赶到池塘去,傍晚又把牠们赶回家,看着牠一天天长大,多么开心,人们的快乐和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些可爱的家禽身上了。

 

接菩萨拜菩萨

乡间有一间庙堂,到了除夕前廿六或廿七左右,可到附近的大庙中把菩萨接回来,供在本乡庙里。快手的可接到人们认为最灵的菩萨,如玉皇、观音或华光等都好,慢手的只能捧着几个神力较差的回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接菩萨的队伍几乎全是年轻人,使用小鼓、唢吶等乐器,用永远不变的一个曲调和旋律,兴高彩烈地把菩萨捧回来。那是神的队伍,只得远远地站着,以虔诚又惊怕的目光望着队伍远去。

到了正月初二,一大早吃了开年饭,人们有互相拜年的走亲戚家和进庙拜神的,大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神的威力真大,能吸引那么多的崇拜者,其实神的创造者是神之父母,论理是比神的威力大,但人们却没工夫思考这问题了。我小时候,看着人们川流不息的提着祭品进庙来,我也跟着母亲入庙拜神来了,一进门就看到左边有一只脚上缚满筷子的泥马。可怕,那是神马。进到里面,那些菩萨总是目不转睛的盯住我,更觉可怕,幸好,在庙里并不费时太久,祭事完毕,放了一排小炮竹就离开了。

有菩萨的存在,人们就有希望,有追求,有幻想,有寄托,这代表着人们信仰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来呢?我长大以后,再也见不到菩萨们的身影了,只留给我一段儿时的回忆。

 

 放鞭炮拾鞭炮

放鞭炮和拾鞭炮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开心事了。家里拜祭天神及祖先时,当然是要放鞭炮了,这份好差使当然责无旁贷的是晚辈了,还有对门的人家,因没壮丁在家,只好邀我这顽童帮忙了,我还能不助人为乐么?

从除夕晚到正月初二,鞭炮之声不绝于耳。富裕人家的鞭炮特别响,孩子们寻声而去,哪里有炮竹声,哪里就有孩子的笑声。大家抢拾别人门前还没有爆响过的鞭炮,才一会儿工夫,你将会满载而归了。记住,在别人门前千万别说:没有!一个也没有!这样说别人听了是不高兴的。在新年里,女孩子喜欢新衣,男孩子喜欢鞭炮,做父母的常常为了让孩子开心,也就特别买一些鞭炮给孩子解散了逐个逐个的鸣放。新年到了,炮竹声增添了新年的热烈气氛,也增添了儿童无穷的乐趣。在儿童心中,没有炮竹声就没有新年了。

 

看瑞狮动棍棒

龙和狮是象征吉祥。听说龙是天上神龙,能护佑世人;狮是万兽之王,所过之地,邪神鬼怪都远而避之。有的地区习俗是舞龙,而我们乡间的习俗是舞狮的,从新年初二开始,哪个村子接了国技团的帖子,哪个村子就有一场热闹的舞狮表演了。那时候大人和小孩的文娱生活内容十分枯燥狭窄。只要闻到狮鼓之声,就是不远的邻村也要去赴热闹。男女老少,团团围成一大圈,水泄不通,后来者必须自搬凳子来,高高地站在别人的后面。表演者拳脚生风,刀光剑影照人,使观者目不转睛。我辈小孩们看过后,回家把棍棒搬出,与邻舍孩子冲拳飞腿,舞剑耍棍,随时大可表演一番沙场大厮杀。

新年舞狮是传统的习俗,是一种能提高人体健康质素的武术活动。近数十年,中国人带着祖国的文化播向了全世界,使中国文化逐渐融入了西方社会。就旧金山和屋仑,教授南北功夫的武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以我们华侨在海外过新年,也常常闻到锣鼓声和看到舞狮,虽然没法跟在家时过新年的热闹场面相比,至少也给塘人街增添不少新年的气氛。

 

今非昔比。大半个世纪前的新年,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人的新年,到了现在,由于人类生活改善了,风俗的表现方式也随着改变了,尽管千变万化,形式不断更新,但人们依然是沿着原有的传统的轨迹前进。小时候,新年到外婆家去,外婆只给我一串六个或九个的铜钱,可我现在也有外孙了,每年都来见外公一次,做外公的又怎能给孙子们几个铜钱算了呢。

昔日过新年,需特别为过新年而饲养一批家禽,一年中最丰盛的就是除夕的团圆饭了,穷孩子也只好盼了一年才在过新年时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吃鸡大腿。听说现在乡下人过新年大不相同了,有些人不想在家大动干戈,弄得满堂鸡毛血腥,怎么办才好。一为享受,懒得自己动手了;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宽绰,除一家大小,再邀几位朋友,到附近墟镇的酒楼,干净利落、畅畅快快吃团圆饭。

新人新时代新生活新方式,人们跟随时代在前进,然而,我呢?每当新年来了,总是常常怀念起小时候的新年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