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藍綠結構顛撲不破?- 陳儀深教授 ( 2006-12-14 )

(2007-02-03 20:48:49) 下一个
決定選舉勝敗的因素很複雜,可是選後檢討的各方常常簡化處理、借題發揮、各取所需,即使是知名的政治學者也不能免俗。選後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的吳玉山教授在報紙發表長文,認為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結果,絕對是「比候選人本身更為重要的結構性因素」使然,具體而言南部的多數選民「始終願意為了本土認同給民進黨一個機會,而對國民黨始終深具戒心」,南部的政治版圖「只要堅守意識形態立場,便可以獲得牢固不變的鐵票」。

至於北部呢?他認為「藍軍的意識形態選民數目較少,因此先天上只能以表現爭取選票…綠軍也不要想用本土意識來左右好挑剔執政者的北部人。」

以上的說法,挾帶著北部人的偏見而不自知,如果說北部的政治版圖可藍可綠,北部人先天地「好挑剔執政者」,那就是候選人因素高於一切,哪有什麼北藍南綠的「結構」呢?

事實上,這次台北市長候選人謝長廷,有哪一點不如郝龍斌?他輸給郝龍斌將近十七萬票,就像八年前陳水扁施政滿意度超高,仍然輸給馬英九一樣,此中難道沒有認同、血統的因素在嗎?

不過,勝者並無全勝、敗者亦非全敗,台北市在謝長廷的帶動之下,泛綠市議員成長三席,高雄市議員部分國民黨提名十八人當選十七席得票率三十五.九五%,比民進黨市議員當選十五席得票率三十.四九%強多了,可見所謂的「藍綠結構」並不那麼真實,何況陳菊只比黃俊英多了一一一四票,可謂平分秋色。

選前國、民兩黨為了提高選民的危機意識,有意把選敗的後果說得山崩地裂,事實上雙方內部都有嚴重的問題等待解決,此時若因勝利、自滿而喪失改革的契機,必定種下下次失敗的因子。

同樣地,台聯黨與親民黨雖因首長選舉的棄保效應,連帶使市議員部分亦成績不佳,但是民進黨的政策不一定那麼綠、國民黨的表現不一定那麼藍,何況在藍綠之外還有階級(強/弱勢)、環保問題,小黨如果能夠站穩自己的位置、集結足夠的人才,二○○七年仍然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