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刊:中国拥有两项不可撼动的战略优势

(2007-02-03 20:48:36) 下一个
新闻来源: 世界日报 于November 28, 2006 06:23:22 

先进战机、早期预警机、长程运输机、潜舰、巡弋飞弹、超长的跑道、数量惊人的储油……,令人目不暇给,而且后续装备正源源不断进驻。关岛已经成为美国在全世界最具潜力的兵力投射基地。航空母舰战斗群如果从这里出发,只要两天就能赶到台湾水域。

  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六月号的主题故事是《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其中说明了美国对关岛的重视及经营。值得注意的是,明明是七彩刊物,可是封面却是近乎黑白对比,而且封面照片上的解放军水兵眼神很特别,色彩明暗反常的强烈,仿佛狼眼一般,予人阴森森之感。

  中国优势 比北极熊更棘手

  这篇文章的作者罗伯.卡普兰是月刊记者,着有一系列与军事相关的专书。他开宗明义指出,长久以来,美国的海、空军在全球无敌手。可是如今情势很快就会生变,重则出现战争,轻则重回冷战时代,因为“中国海军要进入太平洋了”。这场新的冷战中,中国拥有两项战略优势,第一,海岸线绵长;第二,战略纵深直达中亚,有一天,中国可以从接近中亚之处发射飞弹,精确地击中太平洋上游弋的船舰。

  文章说,中国军事科技固然明显落后,但是中国具两项有利因素。第一,正因为落后,所以拚命吸收;其二,中国有一套“软功”,当美国忙着反恐及其他工作之际,中国从经济及外交上发挥影响力。他表示,中国大力发展潜艇战力,包括传统动力及核子动力,“这是明显的表征,显示他们不只要保护其海岸,也要在太平洋扩张其影响力”。如果美国援台,这些中国潜艇既可阻截或迟滞美舰,亦可警告各国勿协助美国。

  另一方面,中国发展飞弹,即使只是骚扰性的攻击,例如以台湾的电力设施为目标,也能够制造恐慌性的效果。因此他认为,对美国而言,中东只是小插曲,亚太地区才是大乐章,“美国的军事力量与中国竞逐于太平洋,将刻划廿一世纪”。而且,“和俄罗斯相比,中国将是更难应付的对手”。正因如此,他认为太平洋美军司令部将取代中央司令部(负责中东地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称。

  封锁中国 美将建帛琉基地

  但是,美国真的要和中国打仗吗?文章引述了华府智库专家的话:“掀起与中国的战争很容易。问题是,如何结束”。是期待中国政权覆亡,换上一个对美国友好的政府?或者是大幅削弱中国的军力才算结束战争?因此,卡普兰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遏阻战争,其方式是美国与日、韩、泰、新、澳、纽、印度等国紧密合作,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区有效管理,使中国的崛起不致形成冲突,“就像当年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有效的节制了苏联一样”。

  关岛扩建 新式潜舰已进驻

  卡普兰表示,美国不断强化关岛的军事力量,即说明了美国的战略。卡普兰刚访关岛归来。他说,飞机降落在安德森基地时,他看到一长串的B-52长程轰炸机、C-17长程运输机、F/A-18“大黄蜂”战机、E-2“鹰眼”预警机等。基地跑道长一万尺(逾三千公尺),可供任何军机起降,也可供太空梭紧急降落。卡普兰说,他也看到跑道上有卡车,装载着巡弋飞弹。

  他说,安德森基地储藏的飞弹及炸弹,任何时候都有约一万枚;基地的喷射机燃油量储量高达六千六百万加仑(约合三亿公升),是全球美军基地的第一名。总结起来,这里已成为美国在全球最具潜力的兵力投射基地。 关岛的海军基地也在扩建,新式潜舰已经进驻。文章说,万一美军驰援台湾,航母战斗群从关岛启航,只要两天就能到达。

  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岛是美国领土,除非中国干冒“攻击美国领土”的风险,否则无法先发制人的攻击在关岛的美国舰只,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美舰启航。文章说,为了分散风险,所以除关岛外,美国也可能与帛琉合作辟建新基地。同时美军也继续保有在乌兹别克、塔吉克、阿富汗等国的基地,以维持战略优势。

  卡普兰说,以目前论,中国无法挑战美国。例如美国的作战舰只总吨位为二百八十六万吨,独占全球四十八%强,中国则只有廿六万吨,不及美国十分之一。中国也没有航母。但他提醒说,当年雅典与斯巴达打了廿七年仗,雅典拥有各样优势,尤其是海军─斯巴达根本没有海军,但最后的胜利者是斯巴达。

  纵深中亚 中国打不对称战争

  他说,即使再过几十年,中国的海、空军力量也仍难与美国匹敌,可是中国根本不打算打传统的海、空战,而是以“不对称战法”与美国抗衡。他说,既然恐怖份子、伊拉克境内的反美人士都能发挥“不对称战法”的特点,中国岂不更能发挥?这是美国必须面对的威胁。

  卡普兰引述美国军方人士的话指出,中国仔细研究了美国在巴尔干半岛及波斯湾的每一场战役细节,以期找出反制之道。所以中国一方面把通讯线路地下化,并把若干军备移往内陆,以防范美国的舰载飞弹攻击;一方面努力研究如何攻击航母。他说,航母不但是财富及战力的象征,而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如果中国能够击中美国航母,那怕只是一枚飞弹,也将产生类似“9.11”的震撼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