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論反軍購:消失的台灣海峽(三之三)

(2007-02-03 20:47:51) 下一个
(●作者高達宏,碩畢,商,目前旅居美國。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照片為替代照。※高達宏特區)

論反軍購:消失的台灣海峽(三之三)
2006/11/07 00:30
高達宏

摘要:


˙在飛彈的戰術行程中,台灣海峽並不存在(以美國的戰略飛彈來說,連太平洋都不存在),也就是在飛彈作戰中,台灣和大陸可被視為是相連在一起的陸地。台灣原有的海洋分隔優勢,被飛彈的優勢完全給抵銷掉了。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很嚴肅又很嚴重的問題。

一˙飛彈發展改變了台海戰略思想:
二˙在飛彈行程中,台灣海峽並不存在:
三˙發展相對的飛彈遏阻力量是唯一的思考方向:
四˙打擊戰略目標必須發展中長程飛彈:
五˙以台美共同戰略利益,遊說美國:
六˙結論:易守為攻:
  
本文:

一˙飛彈發展改變了台海戰略思想:
  
台灣和中國的軍事對抗,是標準的海島國家和大陸國家對抗的模式,也是標準的「點和面」的戰略局勢。
  
海島國家由於四面環海,屬於易守難攻的地形,尤其是在以陸軍為主的七十年代以前,一般估計沒有六倍以上的優勢軍力,大陸國家是沒有辦法取得勝算。這也是兩岸分隔以來,台灣能夠安然度過數十年的主要原因。

也由於隔著台灣海峽,軍力強大的中國也只能徒呼負負,莫可奈何。在當時的軍種和軍備之下,中國對台灣的「面對點」的優勢,被台灣海峽給抵銷掉了。
  
可是,時至今日,現代軍事工業的發展已經揚棄了以陸軍ˋ海軍為主的作戰方針,空軍已經成為前期作戰決定勝負的主力,而空軍的發展方向,也從戰鬥飛機第一優先的戰術思想開始轉向,明顯的朝著飛彈優勢的戰略思想前進。

二˙在飛彈行程中,台灣海峽並不存在:
  
飛彈的優勢在於可以突破地形的限制,可以不需要動員人力投入戰場即可以 攻擊敵方。而飛彈發展最大的瓶頸「精準度」,在電子ˋ資料分析的快速發展之下,飛彈攻擊的「精準度」已經達到了誤差小於一平方公尺的準確程度。
  
也就是可以用飛彈在一千公里之外,瞄準你家的門,而且打中。
  
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就是說,如今的中國若要對台灣作戰,並不需要動員龐大的陸軍ˋ海軍,只需要實施飛彈攻擊就可以達到所要的戰略目標。這就是這幾年來,為什麼台灣可以安於中國的海ˋ陸軍演習,可以安於中國的戰鬥飛機的擴充,可是,當中國開始針對台灣在福建部署飛彈之後,卻讓台灣上下寢實難安,日日夜夜提心吊膽的最主要原因。
  
事實上,在飛彈的戰術行程中,台灣海峽並不存在,也就是台灣和大陸可被視為是相連在一起的陸地。(以美國的戰略飛彈來說,連太平洋都不存在)。

三˙發展相對的飛彈遏阻力量是唯一的思考方向:
  
如果沒有台灣海峽,那麼台灣要用何種的戰略來對抗中國的侵略?這是現在台灣軍備發展必須思考的主要方向。
 
如果沒有台灣海峽,那麼台灣的防守優勢已經消失,所以台灣沒有理由繼續採取以防守為主體的戰略思想,台灣在戰略上必須做出大幅度的調整,也就是,採取攻擊為主體的戰略。而所謂的以攻擊為主體的戰略,就是以戰略飛彈來對抗中國的戰略飛彈。
  
一直以來台灣的作戰體系都是控制在美國的戰略之下,由於中美協議限制了台灣飛彈的發展,目前台灣本身並沒有足夠的飛彈防禦能力和攻擊能力。
  
至於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仍然是空中閣樓,連自己本土都無法實現,而且耗費極為龐大,台灣如果隨附著美國共同發展飛彈防禦系統,除了台美聯防的政治意義之外,不但沒有戰略作用,而且在台灣目前財經狀況不良的情況之下,更會造成經濟發展的排擠作用。
  
況且美國本身的主要戰略,是以更強大的飛彈威懾力量,來達到阻嚇的目的,並不是以防禦系統作為主力。台灣要有自覺不能成為美國防禦戰略的試驗台,也要認知美國的嚇阻戰略才是台灣所必須師法的戰略,依循美國的戰略思想路線,絕對是對抗中國威脅最有效的做法。因此發展攻擊性的飛彈是台灣對抗中國的當務之急的軍事需要。

四˙打擊戰略目標必須發展中長程飛彈:
  
在飛彈可以直接飛躍台灣海峽,無視於台灣海峽存在的情況之下,那麼在雙方沒有人員接觸的情況之下,無法目視的戰爭中,要飛躍台灣海峽直接攻擊中國本土上的目標,台灣需要多長距離行程的飛彈才能達成戰略和戰術的目的?若是按照軍事ˋ政治ˋ經濟的戰略需要來看,台灣要攻擊中國內陸的各處軍事目標ˋ重大建設工程目標ˋ經濟重心上海ˋ政治中心北京中南海,必須具有射程超過一千公里的中程飛彈,才能達到戰略需要。
  
以目前限制台灣飛彈行程在二百五十海浬以內的飛彈發展協議,顯然已經不能達到台灣目前戰略上最基本的需要,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明顯的,在飛彈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中國的飛彈技術急速的進步,而台灣卻被綁住手腳無法追趕,這個協議不但已經對台灣的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更成為中國的一個安全保障,成為破壞兩岸軍事均衡的重大負面因素。

五˙以台美共同戰略利益,遊說美國:
  
對美國提出「台灣海峽已經消失」的概念,以解除飛彈發展的束縛。
  
不可諱言的,地面部隊的佔領仍然是軍事行動的最後步驟,然而佔領之前的軍事行為,空軍仍然是最重要的前期主力。
  
由於台灣海峽對地面部隊有著「天塹」的阻隔作用,從李登輝總統到現在的陳水扁總統,台灣掌政者和軍事高層忽略了十數年間飛彈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改變台灣海峽優勢的嚴肅性,所以時至今日台灣政軍高層仍然沒有對美國提出「台灣海峽已經消失」的概念,據以要求美國解除對台灣飛彈發展的束縛。
  
台灣應該嚴正的向美國提出發展中程戰略飛彈的必要性的提議。讓美國政府明白中國的飛彈發展已經改變了台灣的海峽防守優勢的嚴重性,並且就此一戰略思想讓親美國政府和參ˋ眾議員,明白解除台灣飛彈發展的束縛的必要性。
  
台灣必須遊說美國政府和參眾議員,讓他們了解,台灣如果和現代飛彈武力的發展過分脫節,在「點對面」的劣勢之下,暴露在中國飛彈之下的台灣並沒有足夠防禦中國飛彈的能力,如果沒有相對的飛彈制衡能力,中國在具有絕對優勢的飛彈攻擊能力情況之下,不但會經常以武力威脅台灣的中國,更有發動飛彈戰爭的可能。
  
此外,也要讓美國了解,在美國全球戰略的中,台灣發展戰略飛彈可以減輕美國軍力部署的負擔,台灣越是具有制衡中國的能力,美國就越不需要在台海附近部署和中國相對的軍力,也就是藉著增強台灣的飛彈武力,相對的免除美國的軍事負擔。

六˙結論:易守為攻:
  
因此在第一階段,台灣必須認知當台灣海峽在飛彈的行程中消失的時候,台灣整體戰略思想必須易守為攻,優先致力於解除飛彈發展的束縛,朝著建立能夠和中國相對的飛彈威嚇武力的方向來發展。

附註:目前由於美國和中共暗中可能朝著「中國減少對台灣的飛彈部署,美國減少對台灣的軍售」的方向協商,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不論美國將來如何決定,現在就應該開始自行發展攻擊性中長程飛彈,否則台灣將失去對中國的軍力平衡點,也就是逐漸居於相對的劣勢,最後成為絕對劣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