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讓善念的台灣超越危機的台灣
(2007-02-03 20:47:47)
下一个
2006.10.31 中國時報
且讓善念的台灣超越危機的台灣
中時社論
一如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形容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台灣現在給人的感覺,似乎正是處在人性極致的兩端,一方面,我們看到中研院士劉炯朗提出的創意愛心交換遊戲,掀起了一陣風潮,有人說這是台灣版的「把愛傳出去」;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朋友綁架朋友的案例,悅氏曠泉水董事長被相識二十年的老朋友綁架,真心換絕情,不禁讓許多人頓生信賴危機,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是真的?
在各式各樣驚悚、駭人的社會新聞裡、在政治對立的爭辯裡,很多人對台灣失去了信心,因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似乎失去了溫柔、節制與善良;天天活在這劍拔弩張的社會裡,人們如何心安?在家有接不完的詐騙電話,從換發身分證到地檢署到案通知,詐騙集團天天變花樣,就是要騙你的錢;一出了門,那更是危機四伏,像悅氏曠泉水董座被綁架的案例,就令人十分寒心,被害人和綁嫌不但相識二十年,而且被害人還曾經免費租屋給失業的主嫌使用,另一名綁匪更從小與被害人是鄰居和好朋友;就因為這麼熟悉,才會對被被害人的狀況瞭若指掌,被害人也全無防備,使綁匪輕易得逞。
其實,近年來,社會新聞裡愈來愈多這樣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熟人犯案,這種犯罪型態的汜濫不單單顯示社會治安已每下愈況,更嚴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紐帶瀕於斷裂;一個社會要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度是一個長期工程,而這種信任度也是許多人際關係、社群安全感的基礎;畢竟,再怎麼說,我們永遠不可能擁有足夠的警察可以二十四小時保護人民,在絕大多數的時空環境裡,人們身家性命財產的安全,需要仰賴社區人際的互相協助、彼此照顧,若沒有了守望相助、或者左鄰右舍全都令人生出隱憂,那麼,日常生活將會有多麼不方便、多麼危機重重?這樣的社會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試想,當這類熟人相害的社會新聞不斷出現,誰還敢信任別人呢?你家隔壁鄰居對你的作息比任何人都還要清楚,如果他心存歹念,豈不防不勝防?久而久之,人們肯定會養成「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鄰里關係的崩潰預告的就是冷漠疏離而危機四伏的家居生活,這對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有嚴重的影響,值得關切;或許各地方政府應將提昇基層鄉里間的熟悉與互動,列為重要的施政工作,畢竟,天天生活在一起的鄰居、朋友,跟我們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而都會生活型態又讓人們很容易就變得不熟悉,所以需要花工夫去經營彼此間的關係。
所幸在種種令人不安、不平的社會新聞之外,台灣還是有很多人致力於「開發」、鼓吹人們心裡的善念、並且將善念化為善行。事實上,台灣的情況是,只要有人願意登高一呼做好事,總會有人響應,人們的心裡還是渴望有好事發生,也很期待自己能在「善的循環」裡有所貢獻,只是缺乏一個創意、缺乏一個發動者,只要點子夠新夠好、讓人們覺得彷彿在參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總能得到很大的迴響,如劉炯朗院士的「愛心交換」,就引爆了社會的高度參與。劉院士的晚宴固然頗具吸引力,最讓人感興趣的應該是這個活動激發了許多人心中的善念與創意,在每一個人們所提出來的愛心交換點子裡,都有一個嘉惠社會、造福人群的想法,而且,通常是提出這個點子的人最擅長的事,換言之,每個人用他自己的資源、再加上一些創意,就能迸發、激盪出更多美好的可能性;透過這些善心好事,有助於消弭許多存在已久且日漸加深的社會邊界與藩籬,也幫助了這個社會的人際互動可以更趨和諧。
或許很多人對目前的台灣現狀感到失望,但是,從愛心宴、飢餓三十等各種活動引起人們的高度參與可以看出,人的心裡不是沒有做好事的動力以及行動力,只是需要一個好的發動點;如果我們不希望美好的價值從台灣社會逐漸消失、如果我們不希望人與人之間是對立、互相猜忌的,那麼,就開始做「愛的火種」吧,從我們自己開始、從自己能做的好事開始,用點心思用點頭腦,讓好事發生、讓好人出頭,涓滴穿石,台灣可以變得更美好。
要讓這個時代成為最好的時代,或是最壞的時代,球,還是在我們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