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倍晋三访华谈起......
(2007-02-03 20:47:44)
下一个
2006-10-08 11:35:06
日本外务省日前宣布,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将于10月8日访问中国。
首先,在通常意义上,安倍晋三属于“鹰派”,是日本的保守政治势力的代表,也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代领导人,他的很多政治主张与中国相差甚远。比如,修宪、历史观、入常、扩军、要做国际规则制定者等等。。。。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安倍对中国的态度却又是在不断改变的。比如,安倍是靠对北朝鲜强硬起家的一个政治家,早几年,曾对日本NHK电视台播放正确反映历史观的纪录片而强烈阻挠,担承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开始,也曾几次就靖国神社问题对中国的硬强态度提出批评。但自从成为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最有实力问鼎首相宝座的代表人选,其对一些敏感问题的态度逐步缓和。
第一,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晋三不承诺进行参拜。第二,在历史观上,安倍一改以前的态度,认为日本无需改变在历史上已经做出过的,对历史问题的表态(指 90年代村山富士首相的书面道歉)。第三,对于台湾问题,立场向中国接近。在其任自民党干事长期间,台湾国民党要员曾访台湾受安倍接见,安倍明确向其重申,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机遇,但台湾问题是东亚安全隐患,希望看到台湾政坛内斗不至于发展到威胁两岸和平的地步。第四,立足于恢复因小泉纯一郎而被破坏的两岸政治关系。虽然从主要政见方面,安倍与小泉系出一脉,但在恢复中日关系方面,安倍要明显积极得多。因为没有参靖的政治障碍,所以安倍要与中国沟通要容易得多。
不一样的安倍晋三
从国内日本问题专家的主流判断来看,不少人认为“安倍比小泉更右、更糟。”但我们在安倍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与中国积极的东西。
1997年,安倍作为自民党年轻议员访华团的团员,到北京访问。作为一个当时并不起眼儿的年轻议员,安倍主动找当时还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工作的日本问题专家刘永江进行交流。安倍问刘永江“我在日本被称为日本的台湾帮,那么中国是怎么看我的?”刘教授回答说:“你既然来到北京,就是我们的客人。中国对你不了解,但你父亲在中国很有名,可惜早逝了。他为推动中日关系做出的贡献我们会牢牢记住。”安倍当时还表示:“您可能还不知道,其实我是父亲的政治秘书。”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但给刘永江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只要以诚相待,和安倍之间是可以拉近距离的。”
此后,安倍在日本组织了一些议员组织和研究机构,了解中国的扶贫情况,想通过扶贫方面的合作与中国建立某种联系。
2006年8月,安倍已经成为日本内阁官房长房、日本下一代首相的“储君”。他在第二届中日关系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刘永江教授也参加了此次论坛。刘教授回忆说:“从安倍的发言和表现中,可以看出他在中日关系的态度上不是更坏了,而是在逐步调整,这种变化也源于安倍身份的变化。以安倍现在的身份,他必须考虑日本政府过去的处理方法。”刘教授认为,安倍是一个倔强并不胡搅蛮缠的人,对意见分歧有沟通的愿望,同时他也不回避矛盾,虽然有时间得理不让人,但了解情况后又不会顽固不化。因此,他认为,安倍是一个有很大可塑性的人,具备沟通能力。
2006年5月29日,“中日节能环保论坛”在东京召开,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率庞大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此间的接待酒会上,安倍晋三曾对薄熙来说:“在推动日中关系方面,我们要各自越超父辈,做出更多的贡献。”安倍所指的是其父亲安倍晋太郎和薄熙来的父亲薄一波。安倍晋太郎跟中国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任日本外相期间,曾促成日本天皇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薄一波是中国的老一辈领导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在80年代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
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日本首相后,又主动发言提倡恢复中日关系,并在台湾问题上进行了明确表态。安倍这样的态度被台湾媒体惊呼为“为迎合中国而抛弃台湾”。
安倍与中国的水下沟通,早在其当选自民党干事长时就已经开始。安倍的得力助手、被日本媒体称之为“安倍晋三监护人”的中川秀直在此期间曾两次访问中国,建立起了相当顺畅的沟通管道。正是因为这些承诺,才促成了安倍上台仅仅月余,就快速访问中国的结果。日本战后历任首相,其首访国都是美国,而安倍却选择了首先访问中国,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表态,而且也是安倍政权急于改善中日关系的迫切性使然。
中国需要安倍晋三的合作
安倍是第一位在二战后出生的日本首相,其从政11年就成为日本首相,在日本也是时间最短、最年轻的日本首相。安倍的上台,标志着日本政坛一个时代的结束。老人政治、派阀政治将走向终点,而新生代将走向前台。日本政治的新生代,有朝气、有魄力,做事不遵循传统,但这些政治新贵们的行事方式,却有诸多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中国对日本政治的新一代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的新一代政治家与日本的新一代政坛人物之间也缺少当年老一代之间的友谊基础。所以,如何与日本新生代打交道,其实对于中国的对日外交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如明年众议院大选不出意外,安倍会成为即小泉之后的又一个长期政权。因为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中国应该把对日外交主要放在与安倍政权打交道上。10月8日,安倍晋三就要访问中国,目的是与中国领导人讨论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以靖国神社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问题。安倍不承诺参拜靖国神社为两国高层对话提供了前题,但两国的历史问题依然复杂,远不是通过一两次高层见面就可以解决的。但高层恢复直接对话,又为缓和两国历史歧见、发展经贸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两国关系恢复发展的转折点。通过小泉纯一郎政权五年来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日关系合则两利,对立并不符合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
日本的外交是以日美关系为基础,这一客观事实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但中日两国的合作前景依然巨大。比如,反台独势力、国际能源开发、环保技术的应用、朝鲜半岛问题、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等方面,两国的合作和共同进退具有重大的意义。
日本现在又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首先是日本右翼势力在国内的不断抬头、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次是台独势力对日本政治人物的长期拉拢、以及日台反华势力的不断合流;再次是美国不断给日本放水,要求日本再成为扼制中国发展的桥头堡。而另一方面则是中日经贸易关系的相互依存不断提高,以及日本新一代领导人对于改善中日关系的迫切心态。中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一个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是台海的稳定和平。在这两大历史任务面前,日本都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第四代领导团队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自然也知其利、晓其害。如何扼制日本右翼与台独势力合流,如何不让日本成为干扰和阻障中国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利用日本政坛上对中国有利的积极因素,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国的周边稳定需要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台湾问题也需要日本的合作、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外来资金和技术,这些才是中国真正的需要。作为历史问题、东海纠纷,中国需要坚定的立场,但也需要灵活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化解矛盾,一切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而增加推动力、减少阻力而服务。
所以,安倍访华是一个有利契机,希望两国领导人都拿出诚意,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上的得失,而本着两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通过这次会面为两国关系的恢复、两国未来在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以及国际重大政治问题的合作而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这也是两国人们所乐意看到的事情。
作者:龙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