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工商社論 人均GDP三萬美元的夢想

(2007-02-03 20:47:44) 下一个
2006.10.08  工商時報
人均GDP三萬美元的夢想
工商社論


日前,行政院為了振興經濟,提出了一項名為「大溫暖」的長期產業發展方案,最主要目標是要在二○○九年達到國民人均所得二萬美元,二○一五年三萬美元水準。這是一個很遠大的目標,如果能順利完成,當然國人應予喝采。然而,這也是一個相當困難的目標,我們不禁好奇,政府部門要如何去實現此一目標?

首先,以經濟成長率來看,二○○五年台灣人均GDP是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一美元,要達到二○○九年二萬美元目標,大約每年的實質成長率必須是百分之七;到二○一五年時,要達到三萬美元,每年仍要以百分之七的實質成長率來前進。問題是,未來十年,每年百分之七成長率的目標能實現嗎?


以台灣過去五十年發展的過程來看,只有在一九七一到一九八○年之間的所謂「台灣經濟成長黃金十年」中,十年的人均GDP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七點七二水準。其後的八○年代為百分之六點五八,九○年代為百分之五點五九。二○○一年民進黨執政以後到二○○五年五年間,平均人均GDP成長率低落至百分之二點七。

從以上數據可知,過去四十年,台灣人均GDP成長率大幅下滑,過去五年還低到只剩下百分之二點七。現在政府部門計畫未來十年的人均GDP成長率要跳升到百分之七,有可能嗎?政府要拿出什麼樣的具體作為來說服民眾或國外的投資者,台灣未來十年能有如此亮麗的成長表現?

為了實現此一遠大的長期計畫,行政院同時推出「營邇灹纪顿Y環境」與「開創產業發展新局」兩項旗艦計畫。前者包括提供土地優惠等五項子計畫,後者則又提出包括新興產業發展等三項子計畫等等。然而,這兩項旗艦計畫與各項子計畫內容,只提供發展原則,許多並未提出實際達成的數據目標。依經建會過去擬定的年度計畫、四年計畫、十年計畫的總體模型來看,對於每一大項產業的發展都應有一定目標,然後再依其內容細項之需求,來進行規劃,如此才有可能實現其設定的經建目標。

從總體經濟模型來看,GDP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計算,一個是從支用面(即需求面),一個是從產業面(即供給面)來計算。從支用面來計算GDP成長率,就是從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與進出口部門等各細項部門佔GDP的比例及其成長率的加權平均,來計算GDP的成長率。以一九七○年代的黃金十年來看,幾乎每一項細項支出部門的成長率都超過百分之七以上,投資與進出口成長率更是超過二位數字,所以才有可能使人均GDP成長率超過百分之七。然而,如果我們再看到過去五年中,消費成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一七,投資與政府支出成長率幾乎為零,進口成長率為百分之四點一四,只有出口成長率勉強維持百分之七點○二的水準。請問,未來七年這幾項支出的成長率要維持多高的比例,才能使人均GDP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七的水準?

再從生產與產業面來看,去年台灣的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三級產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一點八、百分之二十四點六、與百分之七十三點六。未來七年,如果人均GDP要每年成長百分之七,三級產業的產值分別要成長多少?而在行政院提出的兩大旗艦計畫中,幾乎都以發展製造業為主,但是去年製造業佔GDP比例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一點一,若只強調發展製造業,對GDP成長率的貢獻能有多少?而佔GDP高達七成以上的服務業,未來有何發展計畫?

最後,再拿亞洲四小龍過去十年的平均實質GDP成長率來看,新加坡為百分之五點二、南韓百分之四點五四、香港百分之三點九三,都與台灣的百分之四點四相去不遠。我們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台灣在未來十年能把平均實質GDP成長率提升到百分之七以上。

雖然大家都知道,政府的經建目標是列出一遠大方向,做為施政的努力目標。但是,此一目標超過一點也許可以,但絕對不能誇大。過去經建會的經建計畫目標有時訂的太高,有時太低,平均而言比實際成長略高,而這些略高的目標可看成是激勵政府部門的一項指標。但是,如果突然間畫出一塊大餅,大到讓人一看就知道吃不下去,那麼這些經建目標就像天邊彩虹一樣很好看,但是不切實際。尤其是政府如果想以這種大餅來吸引外資或台商回台投資,我們擔心可能達不到任何效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