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由量变转质变的省思
(2007-02-03 20:47:31)
下一个
(●作者陈牧民,台南市人,美国丹佛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2)、总统府聘用谘议(2002-2004)等职。现任教国立彰师大政研所。正文为ETtoday.com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正当台湾社会全力专注在「倒扁」运动是否成功之时,却鲜少有人注意到美中台叁边关系已经悄悄发生变化,而扁政府对这些现象的漠视极可能让台湾继续陷入国际孤立的困局。一年前的九月,当时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纽约的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上发表演讲,正式提出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里「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大陆媒体译为利益攸关方)的说法。一年之後的今天,即使美中之间因贸易逆差、人权、与伊朗核武等问题所生成的摩擦未见改善,两国政府似乎更坚定地将「利害关系人」视为维持未来两国关系的核心概念。如何正确因应此一美中关系由量变转质变的趋势,是朝野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决策者十分清楚,要让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威权体制在一夕之间转型并不可能。甫上任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上个月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时,便直言「中国至今仍不能算是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华府最大的隐忧,在於至今仍无法精确判断中国未来的动向:究竟会像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以对外扩张的方案直接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利益,还是如二战後的日本,接受民主体制与美国合作,共同创造经济繁荣?中国能在全面接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余成功维持共党统治形式已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这样史无前例的制度实验後果如何,至今无人知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北京领导人在过去几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向国际社会推销其爱好和平、不准备挑战国际政治秩序的形象。美国提出的「利害关系人」正是对北京所提出之「和平崛起」口号的正式应答。
面对经济与政治影响力快速崛起的中国,美国的战略已经越来越明显:美国不会大张旗鼓地围堵中国,而是小心翼翼地引导中国朝美国所划定的方向发展。只要北京能顺应华府所设置的条件,在国际事务上充分摊合、并适度接受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并进行制度改革,美国将正式将中国视为可以合作建构未来国际秩序的新伙伴。与小布希上台初期所倡导的「战略竞争者」概念相比,美国今天对中国所采取的更是一种避险策略:在尽量不与北京直接冲突的情况下让中国的发展方向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自美国正式对中国抛出「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概念整整一年以来,台湾朝野似乎仍未提出一套真正的对应策略。综观扁政府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做出的各种论述,大多仍停留在「中国崛起是世界威胁」的层次上。政府一再呼吁国际社会正视台湾存在的事实,却也只能请求国际社会以与北京翻脸为代价来支持台湾。如此将中国妖魔化的做法固然能获得部分国内选民认同,但不见得会增加国际社会对台湾的同情。
笔者认为,在美中关系逐渐由竞争转向合作的趋势下,台湾未来的战略应该是设法让美国了解台湾可以在中国和平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不是继续请求国际社会以支持台湾主权独立的方案来凸显台湾存在。台湾在地理与文化上与中国的邻近关系、在经济与社会上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将比美国更有资格成为塑造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利害关系人」。也唯有让中国和平转型为一个成熟的民主多元的社会,才能改变大陆政治菁英对台湾问题的僵化看法。柯庆生对国会的报告中表示,美国在过去几年来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两岸关系」,因此全局来讲美国的两岸政策是成功的。这样的宣示对台湾而言不啻是一项警讯:这表示美国已经视与北京合作、防止台湾挑战作为稳定台海局势的主要作法。扁政府过去几年来全力「拚外交」,口口声声「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台湾主体性」,但在缺乏对美中台战略形势的正确应答下,台湾的外交空间到底能增加多少,恐怕已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