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靜靜最大聲
(2007-02-03 20:47:30)
下一个
2006.09.25 中國時報
安安靜靜最大聲
李明璁
如果可以,我真想懇求報社總編說:「我願意捐出一個月的稿費,請准許我這回一個字都不寫,今天就讓這個十幾乘二十幾公分的專欄方塊,彷彿打開一扇讓大家可以透口氣的天窗,留白而安靜地躺在報紙的左上角。」
每天,總有太多人,氣喘吁吁、爭先恐後要給政治情勢和社會百態來段評論。電視上的記者名嘴口沫橫飛,電話裡的扣應鄉親不吐不快,電車中的通勤男女尖酸嘲諷,電腦前的網路族群連夜筆戰。這是一個嘴巴暢快而心靈堵塞的島嶼,人們都還來不及靜定、傾聽、反思,「正確答案」已如雨後春筍般浮現,喧囂不休。
到處,都是理直氣壯。這群人告訴我們,誰無恥無賴、壞事作盡,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那群人則告訴我們,誰不愛台灣、心向中國,是所有爭端的本質。到處都是自我感覺良好、手指指向對方的人們。於是政客不擬政策、司法不證自明、媒體不顧倫理、專家不多研究……在「正確答案」的名下,專業不再專業,只需服務立場。
當越來越多人「偉大地站出來寫歷史」,其實也越來越多人在沈默中沈沒,噤聲而兀自疑惑:逐漸被神格化的他不是說要靜坐嗎,為何總是夸言爍爍?早已被妖魔化的他不是說要反省自躬嗎,怎還經常出言挑釁?而那些過去鮮少同情罷工、如今卻煽動起罷工的媒體們,為何自己不率先罷工,讓大家耳根子清靜幾天也好。
焦躁和鬱悶像一組不可見的細菌,悄聲迅速蔓延開來,而逃避主義就成了保衛自身的白血球。我的學生甲去了凱道幾天後就不再前往,因為她對那些有花招而無論述的綜藝化行動感到疑惑。學生乙關了電視,因為受不了新聞充滿偏見的修辭:推崇都會中產階級卻污名他南部老家的鄉親。至於學生丙丁戊……則持續戴著耳機、啃著書本、聊著興趣,在去政治的空間裡找尋自我。
當代人文地理學大師段義孚曾表示:「逃避」乍看消極負面,其實卻是人們創造新文化的必要過程。被一位偶像領袖或一句化約口號所召喚,和千萬人群一起吶喊,毫無疑問帶給自己一種我群的認同和溫暖,這種體驗我們都曾有過。但在集體激情之後,該如何獨自面對:某種因缺乏思想、信念及情感厚度的無奈或失落,這樣的孤獨及伴隨而來的漠然逃避,卻鮮少看到檯面上有哪個公眾人物願意認真面對。
民主政治,不該只有少數服從多數的集體主義廉價想像,也不是一場接一場絞盡腦汁彼此動員對抗的遊戲。國家打造、族群意識、階級分化、偶像崇拜、公關行銷、媒體設定……島嶼上這些表象化的差異/認同建構,一膜ㄓ擢驕韘a綁架著不分藍綠的人們。然而,我越來越意識到:深層的政治變革理想,其實是非常反身性的。當我們在舉起一隻拳頭奮力揮舞的同時,也該將另一隻手沈穩摸著胸口,問問自己曾在或正在這個粗暴的集體化過程中,默許甚至共犯了什麼,而今後又該從日常生活裡開始改變一些什麼?
如果可以,我願意先讓自己閉嘴,不再輕率評論、或起爭端,即便因此讓報社停掉我的專欄也在所不惜。我多麼希望,島嶼上無數個體的沈靜慾望能悄悄聚集,反轉成為一種積極介入、奪回生活、重塑社會的新力量。我們的大拇指既不向下也不朝上,而是改以食指輕舉唇前,噓……。聽到了嗎?安安靜靜,最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