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同一種語言,就真能溝通?

(2007-02-03 20:47:24) 下一个
2006.09.19  中國時報
同一種語言,就真能溝通?
李惠敏


日昨一篇報導指出,行政院主計處依國際某語言學院的調查顯示,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裡有近一五%使用華語(北京話)交談,是英語人口的二.六倍,排名全球第一。既便併計第二語言的使用人口,英語、西班牙語、法語仍遠低於華語,同屬亞洲的日語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二.一%。文章的標題為:「繞著地球跑華語最通行」。這樣的思維,凸顯了長期以來我們對華語以及溝通的迷思。

我們以為人與人的溝通,總停留在語言的層次。於是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人必能溝通無礙。說華語(廣義或狹義) 的人佔世界人口大多數,於是華語就能「地球走透透」。這樣的說法把溝通平面化,把溝通者視作單純發聲的機器人,忽略了溝通的複雜面向。(如溝通者的階級、性別、意願、情感、從屬關係)。拿藍綠來作例子吧!與其說使用閩南語的綠無法與使用國語的藍作有效溝通,倒不如說是使用兩種語言者,其背後負載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各異,使得雙方缺乏溝通的意願。於是大多數能說華語的臺灣人,未必就能溝通良好。


溝通的層次若總停留在簡單的買賣交易,人與人的交流,若僅止於吃喝拉撒的噓寒問暖,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人,自然可以「你好我好」下去。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男女互相大喊:「親愛的為何我不懂你?」親子間高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在異鄉讀書的我也發現,有時,錢比語言更能通行世界。

這些在在說明了溝通不止是語言那樣單純的言說行為。有時溝通者的階級、性別、意願、情感、從屬關係反而阻絕了使用同一種語言者的溝通機會。例如,我從不認為因為說著同一種語言,我就能和國內的什麼政商名流說上一言半語,更別提溝通;然而,說著不同語言的利益階級,卻可能有著共同的操作手法,向世界輸送他們的價值觀,以便創造更多(屬於他們的)利益。

因此我們必須把說華語的一五%人口放在全球的政經框架下,才能明白:英語人口的五.六%,日語人口的二.一%,絕不是數字表面意義上的少數。而是全球的政經金字塔的上層。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繞著地球跑的各個階級,各安其份的繞著屬於各自階級的圈圈跑(也就是經濟生活), 哪怕你有十二億人,互相也遇不到(是真正的遇到),就算遇到了,我們確定雙方能作真正的溝通嗎?如果民主臺灣、獨裁中國這樣的形象還不斷複製著。生活上的例子是, 同樣說華語(廣義或狹義), 我們未必用心理解「他者」(如:中國民工、坐遊覽車從中南部北上的群眾、同性戀者),但我們卻可能經常觀看好萊塢電影。

下次當有人用「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使用華語,排名全球第一」推論出「繞著地球跑 華語最通行」的結論,或者我們應該自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我們確定全世界使用華語的六十多億人口能真正相遇,且願意用心溝通嗎?」(作者為英國Essex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