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游錫堃為甚麼,陳芳明為甚麼

(2007-02-03 20:47:24) 下一个
http://blog.chinatimes.com/pecker/archive/2006/09/18/107196.html

記憶中,這是筆者個人極為敬重的學者,陳芳明教授,二度投書批判今日的民進黨。

加上「今日」兩字,當是刻意強調,民進黨之於陳教授,曾經是那麼符合理想的一個政黨。作為台灣文學史的研究者與重構者,陳教授對台灣主體、台灣意識、台灣文學的重視與維護,乃及於對民進黨的革命情感,或許可以從他的諸多著作來理解。譬如《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一書中,陳教授這麼說道:

「如眾所知,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戮力推行皇民化邉樱??浽谔?匙骷倚撵`上造成無可言喻的衝擊。……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時,強力把中華民族主義引進台灣,……國民政府推動的中華民族主義是武裝的方式,充滿了威權與暴力。……居於優勢地位的中華民族主義,對於台灣作家的鎮壓與凌辱,絕對不遜於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皇民化邉印3?酥腥A民族主義的名稱分屬大和與中華之外,日本軍閥與國民政府推動的國語政策與文化邉樱?芍^不分伯仲。……皇民政策與反共政策,都同樣驅趕台灣作家去完成文章報國的歷史任務;而這樣的歷史任務,並非孕育自台灣社會內部,而全然是為了鞏固一個外來的、強勢的殖民政權而設計的。在反共假面掩護下的戒嚴體制,毫無疑問是殖民體制的另一種變貌。」

陳芳明教授的本土性格,自是明顯不過。在他的認知裡,台灣社會是歷經了外來統治者(日本軍閥與國民政府)的兩次殖民,倘然日據時期可以定義為殖民時期,而一九四五年以後定義為再殖民時期,則一九八七年解嚴以後應該可以定義為後殖民時期,在探討戰後時期的台灣文學(與及構成其背景的時空要素),「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的論述該最能符合台灣的歷史脈絡。質言之,台灣作家之提出台灣鄉土文學,乃在以台灣意識與殖民者(國民黨)官方民族主義支配下的中國史觀相抗。依陳的理論,打著本土旗號的民進黨,毋寧是較為契合反帝反封建的左翼學者心中典型,而後殖民主義的理想目標,在霸權主體的解構(deconstruction)之後,更要追求主體的重構(reconstruction),這重構台灣主體的歷史任務,不正是民進黨的創黨宗旨嗎?

然而曾幾何時,如此具備理想性格的民進黨,卻成為陳芳明的批判對象。「民進黨淪為保皇黨,是台灣民主邉拥淖畲蟊?А梗?掼F不成鋼的失落痛苦,泣血斑斑形諸筆墨。結合了資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反貪倒扁,正是左翼與右翼的匯流,面對沛然莫之能禦的人民怒吼,身為民進黨主席的游錫堃卻還要硬扯是「中國人糟蹋台灣人的紅色恐怖」,鄉愿至極,盲目到底,怎不教曾經戮力捍衛台灣本土精神的良心學者,錐心泣血呢。從而我們可以了解到,游錫堃與民進黨為何要繼續執迷不悟。伊之所以持續抹紅抹藍抹黑施明德領導的反貪倒扁邉樱?科湟颍?『门c陳芳明為文批判的根底動機相對,亦即:一味挺扁的民進黨已漸漸喪失「台灣意識代言人」的資格,於是陳芳明心生焦慮挺身批判,但顯然民進黨已無心無力回天,只好施行煽動族群、激化統獨的老招,像當年對抗國民黨那樣,寄最後希望於此一搏。

民進黨,越來越像當年的國民黨。「反共」口號一喊,所有罪行似都可遮掩、忽略。「藉用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策略,是殖民者最擅長的支配手法。敘述的格局越宏偉,統治者的偏執與偏見就越能受到掩護,而被殖民者的人格與發言就越受到矮化」,陳教授批判國民黨的一段話,極諷刺的可以拿來套用在游錫堃的身上,難道說,這是歷史惡靈的反撲?難道,在這樣一個被陳水扁綁架的民進黨綁架下的台灣,竟面臨了第三度的殖民?是否,國民黨從此也可以拋卻歷史包袱,可以站在稍微公平的地位來爭取代言台灣意識,因為民進黨讓台灣人失望了?

也是台灣文學耆宿的葉石濤先生曾這麼評論七○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它的根本精神,是札根於台灣人民朝氣蓬勃、力求上進的靈性,與日據時代反帝、反封建的台灣新文學邉右粯樱?哺?谌?澜绲谋粔浩让褡逭驹谕?涣?觯瑢ν夥磳π碌闹趁裰髁x與經濟侵略,對內反對腐化無效率的官僚主義機構,革新政治,批判以一個家族為核心的自私的封建性、財閥和買辦的貪婪豪奪,欲使國家現代化。」──《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一九八七),頁一五○。

偉哉斯言。或許繼陳芳明之後,還有一位葉石濤,還有許許多多不忍自欺的知識份子,要站出來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