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可以退 100元吗?

(2007-02-03 20:47:17) 下一个
http://gb.ettoday.com.tw:6060/2006/09/04/142-1986157.htm
2006/09/04 00:09
李坤隆

(●作者李坤隆,高市人,大学教师。正文为ETtoday.com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简介表示,教育是工作,写作却是快乐的泉源。●照片为替换照。)

当施明德先生发起倒扁运动时,在很短的时间就募集到预期的百万人所捐赠的1亿元,这充分显示我们社会对於总统确实存在一种极大的不满情绪,希望通过这样的管道予以表达。

但是我们看到,或许是募款的速度超乎倒扁总部想象,也可能是倒扁总部本来就缺乏完整的社会运动规划,所以当金额达到预期时,其行动竟然变得保守,甚至其活动的本质也在一次次的修正之後,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於是倒扁可以换上「反贪腐」,集体的示威可以变成「分批静坐」,甚至严肃的政治集会可以转变为「民主嘉年华会」;这或许是一种创意,但是就捐款的民众而言,是否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呢?

当然,这其中的转折与考量,不是我们局外人可以了解,不过,在这次的活动中,捐款的民众才是主角,倒扁总部的人员或许也是主角,但在运行上却不能逾越当初的构想,不然如何面对捐款的民众?

这次的捐款,很明显是有着让陈总统下台的意念,而希望通过倒扁总部的运作达成这样的目的,简单的说,民众是冲着「倒扁」而来,也就是说,所有的活动规划不能脱离这一个主轴,否则就会让原本的意义消失殆尽,在这个角度看,倒扁总部的做法似乎已经偏离,尤其当我们看到活动的规划已经逐渐变成一场政治嘉年华会,是否能够像当初施明德所说的要静坐到陈总统下台,恐怕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怀疑。

在这样的事件中,让我们感受到,在台湾从事社会运动相当不容易,而民众要支持社会运动更是不容易,因为在缺乏社会契约之下,一旦捐款出去,往後的行动似乎就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就像这次一样,民众捐了钱,连要到现场静坐都要受到这麽多的限制,这样合理吗?当然把活动变得复杂(或是精致),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但是,这跟民众所要的相去甚远时,又有什麽意义?

在如今的情况下,捐款民众已经失去着力点,而请求退还100元又将造成极大的争议与社会成本流失,相信许多民众不致如此;然而,倒扁总部似乎不能忽略掉这一股失望的民众,毕竟当这一群怀抱热情的民众,好不容易愿意拿出行动支持一个政治活动时,确实代表一种新生的力量,如果在操作不当下被折损或伤害,恐怕对於往後的社会运动会是当头棒喝,而民众对於社会的关心势必也将难以再聚集,一旦如此,倒扁总部承担得起这样的社会发展责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