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 丟掉一頂歷史的帽子
(2007-02-03 20:49:01)
下一个
Posted on 2007-01-31 11:09 黃哲斌
「人與權力的鬥爭,正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笑忘書》有一個真實橋段。一九四八年,捷克共黨領袖在一座陽台上,對著台下千萬同胞演講,宣告新政權誕生;當天下雪,身旁同志摘下皮帽,體貼地戴在領袖的頭上。
這張照片被複製千千萬萬張,學校的教科書、街頭的海報,處處看得到這幅隱喻著偉大領袖與偉大國家誕生的宣傳照。後來,皮帽主人在政治鬥爭死去,他從歷史中完全消失,包括那張知名的照片,照片裡的他變成一道白牆,只剩下領袖頭上那頂帽子,「永垂不朽」。
米蘭.昆德拉下了一個短短的註腳:「人類想要成為未來的主宰,是想要改變過去。他們搶著要插足於修改相片和重寫傳記及歷史的工作室之中。」
若然,再回頭看看台灣的歷史教科書風波,或許,我們就不會那麼驚訝了。曾經,我們跟著教科書「殺朱拔毛」,相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跟著在唱遊課裡「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或在莒光日電視教學裡背誦記憶「三合一敵人」。
政黨輪替,權力仍然執迷於插足歷史,只不過如今,孫中山失掉了「國父」的帽子,「中國」不再是「我國」或「本國」。政治從來不等歷史發生,政治急著決定歷史,急著讓歷史教科書變成壽命較長的新聞期刊,但在時間長河裡,卻是短命的宣傳手冊。
我們這一代,幸與不幸,目睹傅柯口中「知識與權力如何在歷史邊緣鬥爭」,體認「論述如何具備改變世界的力量」,當李登輝與台聯宣稱「從未主張台獨」、「統獨是假議題」,與其說政客都是說謊者,不如思考我們是否相信、如何相信政治人物似花燦爛的話語。
關於論述的力量,大家都應該一讀李丁讚的「定罪,更需要公共論述」(2007.1.30.中國時報),與其為著政治人物的短暫生命,狂轟濫炸著媒體版面,各自模糊是非標準;還不如認真思考,如何從這些新聞事件裡學得教訓,透過媒體、政治、司法的討論,提升社會及文明的厚度。
統獨也一樣,與其放縱政黨,將統獨議題與族群議題「蛋清蛋黃打成一碗」,作為操作政治仇恨與選舉利益的手段,不如透過諏嵉挠懻摚?鎸ξ覀儑?仪巴镜目赡埽?_闊面對歷史創造的記憶歧異,接受它,而非抹除它,更非急急然地插足竄改。
我正在讀一本書,《別對我撒謊》,收錄了國外新聞史上,二十四篇扭轉歷史的調查報導,書裡有一句話:「唯一的新聞,就是你不知道的歷史。」在台灣,這一句話可以改成「唯一的歷史,就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jb/archive/2007/01/31/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