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去中國化」的下一步

(2007-02-03 20:49:00) 下一个
Posted on 2007-01-30 10:44 王榮霖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史記、李斯列傳》/司馬遷(西元前86年)

繼教育部長杜正勝痛陳「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後,教育部又被踢爆大幅刪改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史實與觀點,國立編譯館館長藍順德說,「教科書內容一定會隨社會變化而改變」,頓時輿論大譁,眾聲喧囂;這一切,其實都在意料之中,這一步也是一連串「去中國化」的開始,接下去還會有更多、更細膩、更出人意表的作法。

不要怪杜正勝,也與藍順德的「社會變化」說無關,他們不做,自然會有別的人來做;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而言,絕對正確。

所謂「欲亡其國,必亡其史」,而要建國則必先造史。因此,欲構建「台灣主體意識」,創造「台灣共和國」,則必先透過歷史教育進行「去中國化」,只有亡中國史、造台灣史,綠朝新貴的執政才能可長可久。

幾千年的中國帝王興衰史,寫的無非就是這種「成王敗寇」的史觀。諷刺的是,「去中國化」不遺餘力的台灣綠色小朝廷,一言一行卻盡是中國「改朝換代」劣根性的再現。

權力,讓統治者潛藏在內心深處改寫歷史的渴望,獲得具體實踐。改史的目的何在?一在「愚百姓」,這是有效統治所必須,二在「使天下無以古非今」,這涉及政權的正當性,如今在台灣,改史又加進了建國的合理性。

幾千年前,李斯嗅出了秦始皇中心的渴望,發為「焚書坑儒」之議,然在盡享榮寵之餘,最後以腰斬棄市、夷滅三族告終,他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對泣之言,流傳千古;然而,數千載之下,台灣出了個杜正勝,同樣嗅到統治者的欲望,不憚千夫所指,力行「去中國化」,目前杜氐父子則備享特權榮寵。

也許是出於巧合,杜正勝專攻中國上古史,因治史有成,貴為中央研究院士,如今,「去中國化」卻使千千萬萬的「新台灣之子」,再也無緣享有他過去享有的機會,「杜正勝」的自私,實已遠逾筆墨所能形容。

這讓人想起吳魯芹於1981年所書的「天下之士有三賤」立軸:

--慕名而不知實,一可賤;不敢正是非於富貴,二可賤;向盛背衰,三可賤。

所謂「士」,指的就是知識份子,即杜正勝、藍順德者流;過去中國古人說,「士」之無恥,是謂國恥,一旦「去中國化」、「去成語化」後,「國恥」說法不再存在,「寡廉鮮恥」再也無所忌憚。

台灣類似「杜正勝」者流不知凡幾,也都集三賤之大成。因此,去了「國恥」,還有「三賤」,所以「去中國化」的下一步,應該是去「三賤」;問題是,從知識份子的人格上徹底抹去「恥」與「賤」,知識份子還剩下什麼?他還能是知識份子嗎?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07/01/30/146258.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