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变了!中国自发表06国防白皮书以来的亮剑举动

(2007-02-03 20:49:00) 下一个
2007-01-26 15:32:43.0

2006年12月29日,中国发布《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是北京自拥有核武器

以来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宣示核战略:“中国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保持战略威慑作用的核力量”。这与过去几十年强调的“保持有限的核反击能力”和“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有明显不同。

2007年1月5日,被视为中国空军最神秘的歼-10战斗机前所未有地高调亮相。西方媒体将之称为中国空军的新名片,标志中国进入世界顶级战机制造者的行列。

1月8日,国防科工委发言人称,中国具备制造航母能力并将继续“解密尖端武器”。与过去官方模糊的表态相比,这次意味着中国的航母问世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短短10多天时间里,中国频频亮剑,国之利器,示之于人,足以令世界震撼。歼-10作为中国第三代主战飞机,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航空强国的行列,而航母制造,意味着中国还将迈向中华民族梦想已久的海洋强国。这既是实力的展现,更是强大的心理威慑,中国军队将持续提高现代化水平和战略能力。透过其间,可以看到北京新的战略轮廓,也可以窥视意味深长的中国智慧。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一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10%,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不管承认与否,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世界的秩序将因此而改变。怎么保护已经收获的经济果实?怎么承担起与一个大国相对应的使命?这些新问题,都在考验着全体中国人的智慧。

而2006年,世界强烈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她开始更加明确地表明自己关注的利益:保持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谋求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渠道;与欧美保持对话与沟通,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更多地发挥影响力,从而消除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

事实上,这样的改变早在新千年就已经开始。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而带来了国际国内形势的相应改变,胡温主政中南海以来,便开始研拟对策,因应变化。至今已有37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有关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安全环境以及发展战略的主题不下五次,中共决策层的这些举措,也让人从中触摸到中国战略调整的脉动。

而揭开新战略序幕的,是胡锦涛去年12月27日在海军一次会上的讲话。他在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建立海洋强国的概念,并提出要为此而努力锻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胡锦涛的讲话,清晰地表明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变的立场。当中国的目光转向浩瀚无际的大海之后,国家的发展有了更大的转圜空间,为了捍卫长远的海洋利益,必然要建立起能够与中国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相适应的、确保这一大国地位不受冲击的军事力量。

但中国的一切努力仍是围绕于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正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海军少将杨毅1月7日所说:中国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进攻性军事能力。他说:“军事能力建设应该是攻防兼备型的。但是中国攻防兼备的军事能力决不是用来对外扩张的,决不是使用这种军事力量去侵略和欺压别的国家。”

这也应该是中国上下的共同认识。无论何时,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是第一位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任何潜在的威胁都应该引起警惕。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积极备战并主动防止战争的发生,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与崛起的标志,也是一个大国的责任所在。

可以预期的是,2007年,北京将继续发挥其“软实力”,同时不再吝啬展示自己的“硬实力”。亮剑为了和平,这饱含中国智慧的剑胆琴心,正是北京新战略的真正内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