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阔少国外掼派头
(2007-02-02 17:59:47)
下一个
中国阔少国外掼派头"作"煞人
作者:伊宁
来源:申报
伊宁,上海人,今年7月,她带领一个“游学团”去往英国。十天左右的领队生活,让她见识了所谓“富人家孩子”的恣意任性,回来后,她写下一篇博客:“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讲的是中日学生在国际夏令营中的迥异表现,暴露出不少中国孩子娇气和骄气的问题。当时我也只是个学生,看了文章觉得没有共鸣,甚至认为有贬低中国学生的嫌疑。但当今年我随队参加游学夏令营之后,我不得不说一句客观的话:中国的很多孩子是被宠坏的一代。”
“老师,你怎么戴这样的手表呀。”
“购物时间太少了,我要让我妈妈去投诉。”
夏令营中的中国学生,永远是衣着最鲜亮、出手最阔绰的那群,个个从头到脚都是名牌,POLO的T恤、阿迪达斯的运动裤、耐克的球鞋已是最普通的打扮,用Gucci的背包、拖LV的箱子、戴卡蒂亚的手表的,也不在少数。
作为领队老师的我戴了一个Swatch的运动手表,居然被好几个学生不屑地问:“老师,你怎么戴这样的手表呀。”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比吃比穿已是小儿科,他们比较的,是衣服的原产国,甚至是比谁出国多。
至于随身装备,那就更豪华了:开通国际长途漫游的手机、数码相机、和DV三件套就不多介绍了,孩子们几乎人手一个PSP、NDS等(各种新式的掌中游戏机),走到哪里玩到哪里。
没有带这些装备出国的学生也毫不示弱,干脆就在英国的商店里花上100多英镑(1英镑大约相当于15元)买一个,论调就是“要比国内便宜一两百元人民币呀”。
如此这般招摇后,学生们还很不在意保管自己的财物,自由活动时,就把背包随意丢在操场上,结果成了外国小贼的目标。一场足球踢下来,好几个背包里的PSP全被偷走了。他们也不着急,马上打电话给在国内的爸爸妈妈,“给我买个最新款的吧”。
除了掌中游戏机,丢的东西品种极丰富,数码相机、手机、手表、钱包、车票……每天总有学生来报告这个或者那个东西丢了。幸运的,可以从学生随手丢弃的垃圾里或是乘坐的汽车角落里寻回,因为多数遗失是由他们满不在乎地随手乱放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可能再也找不回了,我因此听到了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老爸,我丢了150英镑,身上只有30多镑了,不够花了。”
“那我叫人给你从银行汇钱吧。”
“这里没有中国银行,我收不到的。你最好直接派人给我送来吧。”
“爸爸公司里的人都在德国办事呀,不方便的。”
“哎呀,德国离英国很近的呀,一会儿就到。我不管,你快去叫他们办吧,再给我送200镑,给欧元或是美元也行。”
……
这些学生,买起东西来绝不心疼,1英镑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是“便宜得不得了呀”,每次外出回来,都是大包小包,领队们经常戏说,我们带的仿佛不是游学团而是采购团。
有个学生得知我想买个手表时,强烈向我推荐:“老师,经过我反复比较,我向你推荐世界上买劳力士金表最便宜的地方,是在新加坡的XX。”
有个家长给了孩子800英镑零花钱,孩子到了英国就乱花,还买50镑的礼物送给同学。老师说:“你怎么这么大方呀?”他说:“反正钱也不是我的,我妈叫我花完,不花完要不高兴呢。”
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团里孩子们的花销,人均购物在300英镑到400英镑。个别人不仅花光了自己带的钱,还向别的同学借了“外债”。飞机一到上海,父母们早已等在机场帮他们还债。有个上海女生甚为不满游学团的行程安排,带队老师询问原因,她竟然说:“参观游览和运动的时间太多了,购物时间太少了,我要让我妈妈去投诉。”
“逛着逛着忘记时间了,也没有听到手机。”
“他又听不懂我在骂他。”
不少出国旅游的人会感叹,不文明的举动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导致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游客不友好。游学团中的孩子丢起脸来,丝毫不比成年人逊色。
到英国的第一天,在去伦敦的大巴上,中国学生一路上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他们的大嗓门令同车的其他外国游客忍不住抱怨,也致使英国导游多次提醒,“请保持安静,请听我讲解”。当得知自由活动时间较少,一些孩子立即用上海话骂起了脏话,被老师制止后,还颇不以为然,说:“他又听不懂我在骂他。”而最多见、也最难以让人忍受的,是随手乱丢垃圾———没吃完的饮料瓶、只吃了几口的快餐盒、融化了的巧克力、嚼过的口香糖……什么都是随手往大巴的地上一扔。领队老师只能跟在后面捡垃圾,但即便这样,大巴仍然被严重污染,尤其是翻掉的糖水,把地板弄得湿答答、粘乎乎的,大巴上的洗手间也是污秽不堪。
恶果就是,几位英国司机都对中国学生没有了好脸色。后来,每天上大巴后,外籍老师和司机的第一句话,就是联合声明“车内严禁吃任何东西”,而车上的洗手间
也全部上了锁,不再随意给乘客使用。后来很多学生抱怨肚子饿或是内急,我坦白地说:“这就是不文明的后果,自作自受。”
中国学生令外国老师和司机最深恶痛绝的,还有不守时、自由散漫、缺乏集体观念。仍以第一天去伦敦为例,每次自由活动后,最晚回到车上的,永远是中国学生———
他们忙着Shopping、忙着买东西吃,因此,领队清点上车人数的任务相当艰巨。有一天,在从伦敦返回北安普敦时,过了集合时间,就是缺人,所有人不得不在车里等待。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英国的老师们都出动去寻找,就差没有报警了。最后,4个河北孩子姗姗来迟,说是自己“逛着逛着忘记时间了,也没有听到手机”。这不仅仅导致了几辆大巴上的老师、学生都在等他们,所有孩子在北安普敦的寄宿家庭,也在北安普敦的车站上苦苦等候了两个小时。
后来,中外老师达成一致,公布的集合时间比实际集合时间早10分钟。另外,发车时间一到,如果有孩子不上车,那么请他自己打车回家或是去下一个景点,大巴绝不会等他。总算,这一招发挥了些作用。
前几日,我们领队聚会时,有位领队还说到一个经典故事:有个孩子,坐英国的公共汽车时候,不肯排队,令其他英国乘客很不满。上了车,他又企图逃票,一上车就往后钻,结果,英国司机很有礼貌地请他回到车头补票。
“黑人家庭,我家孩子不能住!”
“他家没钢琴,我们要换!”
“他家养狗,我们还要换!”
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纵容的结果。不少父母对孩子溺爱到了极点,甚至比孩子更挑剔。
团里有个孩子,对寄宿家庭本来并没有挑剔,但在上海的父母一听他住在黑人家庭,立即就发火了,连夜给各个领队、团长、英方老师打电话,说非换不可,语气也非常难听。第二天,他们又通知在伦敦的亲戚朋友加以干预,说如果团队不能满足要求,就要立即让亲戚接走孩子。不得已,给他换了寄宿家庭,但到了第二个家庭里,他们抱怨没有钢琴。再换,到了第三个家庭,因为他们家养狗,孩子对狗过敏,还是不满意。最后,兜了一圈,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还是回到了第一个黑人寄宿家庭。其实,这个家庭的条件相当好,家里还居住着一起参加夏令营的高年级姐姐,双休日时,主人安排了很丰富的周末活动,令其他孩子羡慕不已。
在寄宿家庭的安排上,其他孩子或家长也是苛求甚多。理由五花八门———
“同学家的花园比我家大”、“老外家3层楼加起来,也没有我上海家里的1层楼大”……令人啼笑皆非。
家长对孩子放任自由,对其他人却相当苛刻。他们会不分昼夜地给领队打国际长途投诉,或是要求领队特别关照自家小孩,再或者是“请老师让XX同学给家里打电话”。事实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开通了国际漫游的手机,家长完全可以直接给孩子打电话,而且话费也不贵。
有个家长更有意思,他多次拨打我在国内的先生的手机,要求他转达对孩子的慰问和对领队的要求。我先生说:“您可以直接拨打她在英国的手机。”可
这位家长竟说:“国际长途比较贵,您反正要给您爱人打电话,就顺便说一说吧。”
于是,我在英国期间,先生每次打来电话,几乎都要说“你们团里XX同学的家长问你XX同学的情况”,老公成了我的半个国内助理。
相比之下,我们团里还有来自韩国、日本的学生,他们的家长不仅没给孩子配国际漫游的手机,更没频繁地给老师打过电话。毕竟,出国游学也是为了锻炼孩子,他们觉得应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我更欣赏和佩服这样的家长。
当然,在夏令营中,我也看到不少可爱的孩子,不少同样在优越环境中成长,却能保留天真烂漫和独立自强个性的孩子,我很喜欢他们。但是,通过上述“问题”镜头,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够警惕,也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些言重了,但富裕的家境、良好的生活不应该成为娇纵孩子的借口。孩子就是未来,大家都期待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