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進步力量
(2008-01-16 13:20:41)
下一个
中國時報 2007.12.03
中國的進步力量
顧爾德
四年多前,幾位關心兩岸關係的朋友,在台灣研究基金會的鼓勵之下,共同討論激盪,試圖在統獨這個終極性的兩岸關係選項之前,在國際強權與政治菁英主導的兩岸秩序之外,尋找一個海峽兩岸社會的共處之道。
這些朋友當時提出一個「以社會為本」的理想路徑,「要尋求與中國民間自發力量合作,建立跨海峽的社會聯盟,共同關注政治自由、社會平等與永續發展等議題……。」這種藉由兩岸進步社會力量形成的互動平台,可以突破政客主導的舊條框,兩岸公民共同追求開放、民主與平等的積極和平意義。
這個理想並未進一步發展。其實,當時不少人心中存著疑題:中國有自主的民間社會嗎?有自發的民間力量嗎?這個前提若不存在,跨越海峽的社會聯盟也只是空想。
幾年過去了,我們看到對岸的領導人在內部治理上,依然試圖嚴控思想與輿論,對各種社會新興勢力戒慎恐懼。不過,他們的社會控制技巧愈見細緻,這也反應出中國社會問題愈見複雜,已非極權壓制手段可以完全控制。
中國社會結構在分化。分化過程中的確看到一些進步、自主力量,艱辛地在各領域冒出頭。這些新興社會力,也正是幾年前那些朋友期待可以相互溝通、建立社會聯盟的對象。
從最近接觸幾位來台參訪講學的中國知識分子身上,親身感受到,兩岸除了政治對立與經濟合作之外,的確有愈來愈多共同的關懷與價值。例如:香港大學傳播學者錢鋼,原為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從上個世紀八○代的北京,到本世紀初的廣州,長期專業地扮演著新聞人角色,挖掘出許多社會黑暗面。當服務的《南方周末》被政治整肅,他離開新聞第一線轉為傳播學者,並持續努力觀察、促進中國新聞自由。
歷史學者朱學勤,對自由主義的堅定信仰,即使在民主化的台灣也是少有人可比擬的。因為對自由民主的信念,他特別珍視台灣民主的發展,而他所寶愛的基本價值,正是被藍綠惡鬥所麻痺的台灣民眾逐漸忘卻的。
此外,目前正在台灣訪問的中國《財經》雜誌主編(總編輯)胡舒立,更喚起我們對一九七○年代末到八○年台灣在追求新聞輿論自由時,曾經走過的路。
胡舒立在一九九八年創立《財經》雜誌,成為中國第一個民營資本的全國性專業新聞媒體。中國經濟發展,讓財經新聞為中國讀者所關注;經濟環境的改變,也讓雜誌尋找到一個可以實現新聞自主的空間。她堅持不做有償報導,她勇敢地揭發了許多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黑幕與失序,從股市、基金、SARS、官員貪腐、環境污染。一個又一個重大事件震撼了中國讀者,也逼得官方不得不處理這些弊端。當中國經濟備受全球關注,胡舒立的經濟揭弊自然也震動全球,讓她成了中國媒體的代表人物,獲得不少殊榮。
胡舒立經常面對一個質疑:中共控制媒體這麼嚴,你怎麼面對打壓?其實,回想我們自己走過的路,當年的《財訊》、《新新聞》,不也是在社會經濟鉅變過程中,找到相對獨立空間,對抗威權政府壓力?這些媒體不也分享著相同的專業信念與價值?
一位中國學者有點驚訝地說道,他原本以為台灣做中國研究應該都是「藍」的,來了台灣之後發現居然有很多是「綠」的。其實,這無關藍綠與統獨信念,而是台灣社會中,不只學者,有不少人在關注中國社會進步的力量,期待它們可以牽引著中國以及兩岸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分化,讓中國社會出現一些進步力量,他們正是台灣社會所應該去瞭解、互動,甚至相互結盟的,這是兩岸社會良性發展所亟需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