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儘管挾價位優勢 中國產水果 品質差台灣15年

(2008-01-16 13:20:38) 下一个
「中國製造」的台灣水果衝擊正宗台灣水果銷售再成話題,對此水果貿易商認為,台灣果苗移居大陸需調養體質,若要生產出口感與台灣無異的水果,最快需十五年時間。

台灣果農帶著蓮霧、荔枝、青棗、芭樂等台灣優質水果「移民」大陸的時間甚早,一九九○年代中期即有果農在海南、廣東、福建、廣西與雲南等地落腳,希望借由大規模栽種,提高台灣水果的微薄利潤。

果苗移植對岸 水土不服

以因連戰訪問大陸的「伴手禮」而聲名大噪的蓮霧為例,在二○○○年已有台商從台灣引進果苗在福建栽種,在海南更有台商動輒以數千畝、一萬畝地面積種植蓮霧,打的旗號均是台灣「黑珍珠」,甚至連蓮霧界珍品「黑金剛」也有。

但從水果貿易商的角度看,「中國製造」的台灣優質水果目前在質量上,仍跟台灣有一段距離,關鍵在於台灣水果種在大陸土壤上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

曾為水果問題求教台灣果樹專家的上海吉谷商貿總經理林志鴻指出,在大陸種植水果的台灣果農,果樹苗都是從台灣引進,能不能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是一問題。

採大規模種植 挑戰更大

從果樹栽種角度看,果苗必須先解決能不能種得活、成長後能否結出果實的適應問題,此亟需三至五年時間,待果樹解決適應問題後,再來才能進行口感改良、增加甜度、色澤等技術改造。

若以最順利情況估算,林志鴻轉述台灣農業專家的看法指出,「至少要十五年時間」,而且因台灣果農在大陸均採大規模種植,生產經驗迥異於在台灣的小農種養習慣,「面對的挑戰與成本更大」。

對於台灣果農在大陸生產台灣優質水果,結果造成自己打自己、甚至魚目混珠的問題。

一位陳姓台商則認為,由於台灣水果是產銷分開,果農只負責種植,銷售是貿易商的市場行為,「貿易商要將高價台灣水果與低價大陸產台灣水果混售,果農無法管、問題難解!」

搞好行銷策略 仍有機會

混售也突顯出台灣水果確實有市場,但售價過高的致命傷。林志鴻即指出,單是香蕉、柳丁的台灣採購價格,就比大陸零售價要高,這還未含運費、稅金等運營成本,而目前大陸許多高檔飯店或餐廳所看到餐後水果蓮霧,許多是來自泰國,「因為正宗台灣來的成本高,泰國相對便宜」。

至於台灣本地優質水果的未來,這位陳姓台商指出,想賺水果大錢的台灣果農,一定會到大陸,畢竟土地便宜且有政策扶持,在台灣的果農則是要思索轉型,「像日本哈密瓜有農協幫忙銷售,一顆能賣到數千元台幣,就是因為有行銷策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