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權的幽靈居然仍在台灣土地上徘徊

(2008-01-16 13:20:38) 下一个
我國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解除戒嚴,翌年一月十三日,最後一位政治強人蔣經國逝世,由李登輝繼任,開始推動民主改革,至今已經二十年了,但民主的台灣果真走出威權的陰影?從最近的一些跡象看來,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威權的幽靈顯然還在台灣的土地上徘徊。

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被稱譽為「寧靜革命」,亦即以最少的代價而由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體制。一般開發中國家、第三世界的民主改革,大抵採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因此縱然推翻了獨裁者的威權統治,卻避免不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悲劇。台灣算是少數幸運的國家了。然而,也由於民主得來太過容易,一些舊的、不合理的事物與制度、價值觀,並未遭到徹底的鏟除,導致好與壞、新與舊、民主與威權並行不悖。此種現象說好聽的,是台灣社會能夠兼容並蓄,充滿寬容之心,但何嘗不是社會缺乏共同的標準與原則,形成是非不分,公義不彰,使民主的道路上佈滿暗礁、陷阱,一路走來顛顛簸簸,險象環生。

威權勢力的反撲力道有多大?且看最近「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的過程之艱辛,便可了然。蔣介石的歷史功過,縱未定論,但其為獨裁者,實施威權統治,製造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悲劇,則是不容抹殺的事實。蔣介石統治下的台灣人民,是生活在多麼高壓密織的羅網之下,二二八紀念基金會所舉辦的「再見蔣總統/反共、民主、台灣路」特展,提供了歷史的見證。在那個年代,反共是唯一的精神指標與圖騰,蔣介石則是人類的救星、民族偉人,台灣是反攻復國的復興基地,台灣人民更是生活在快樂的天堂。而任何背離或揭穿此一虛擬圖像的創作、思想,甚至事實之描述,皆在禁絕之列。

因此,那個年代出現了許多荒謬的禁歌、禁書、禁語。例如民謠「四季紅」因「紅」字恐讓民眾聯想到中共紅軍,於是改為四季「謠」;民謠「天黑黑」、「賣酒矸」,甚至在杜哈亞運大出鋒頭的「燒肉棕」,以及流行歌曲「苦酒滿杯」,皆遭指控描述貧窮、落後,散播失敗主義、灰色思想,而被列為禁歌。而中共以八路軍開始對國民黨造反,因此公車路線便無「八路」,如今看來更是荒唐可笑。除此之外,該項展覽更展示了一件珍貴文件,顯示蔣介石曾將一位附匪自首者批示「應即槍決可也」。此一文件是威權統治具體而微的寫照:一則,中華民國為五權分立,但獨裁者竟能扮演終審法官的角色,御筆親批司法案件的判決;再則,一件原本依自首條例至多可判五年徒刑的案件,蔣介石大筆一揮,竟改為死刑,不僅凸顯蔣氏之獨裁,更揭穿其所塑造的仁民愛物、慈祥和藹的假象。

這一位雙手沾滿台灣人民鮮血之獨裁者,在過世三十二年後,其紀念堂、雕像竟仍矗立在首都的精華地帶,似乎依然帶著帝王的威嚴在君臨天下,統治著他的子民。在二十一世紀,一國之首都仍擁有獨裁者的紀念堂,大概只剩中國、北韓之流的國家,而民主台灣竟然與之同流齊名,實為一大恥辱。由此可見,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非關族群矛盾與意識形態對立,乃在落實轉型正義,彰顯民主精神,清除威權遺緒。儘管如此,此一改名仍遭到威權舊勢力的強烈反撲。威權舊勢力挖空心思,不惜玩法將中正紀念堂列為暫訂古蹟,並揚言逮捕「破壞古蹟」者,使得政府預定的台灣民主紀念館掛牌行動充滿衝突的變數。

從這一事件觀之,威權舊勢力依然陰魂不散,台灣人民絕不能以為民主已經在台灣實施,而沾沾自喜,應該時時警惕,慎防這些人借題發揮,破壞民主體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