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香港人的台灣與澳門遊記
(2008-01-16 13:20:37)
下一个
從平凡、毫不起眼的角度有時更可看清一個地方的情況,街道、建築、交通工具等,這些東西都應留意,總會有所發現.
漫步於騎樓底下的行人路,眾多綿羊仔電單車在馬路上飛馳,左穿右插,並噴出陣陣死氣,都是兩地的共通點.分別在於台北的騎樓底行人路高低不平,很多業主喜歡填高樓宇前一段的行人路,澳門的比較平坦;台北的交通較為混亂,橫過十字路口往往甚為危險,因為行人交通燈即使亮起綠燈,但都會有車轉入,但澳門的與香港一樣安全;此外兩地的路牌都很缺乏,經常不知身在何處,而澳門的路牌較為有特色,由幾塊街磚組成,白底藍字指示出街名,多是葡文譯音,冗長而古怪;台北的街名多帶有政治教條色彩,例如甚麼中山、中正路,三民主義中的民生、民族、民權也可是街名,此外很多街名都以中國地方名命名,其位置按該地方在中國的方位而定,例如廣州位處中國南部,廣州街就定在台北南邊的萬華區;台北舊式住宅入口的信箱,通常旁邊會有劃一的綠色小牌指示出門牌號碼,舊樓牆壁上間中會有防空洞的小牌,並指出可容納人數.
老街更能反映當地文化.迪化街台北的大稻埕舊區的代表,該處以前是藥材、南北貨品,以及食品的集散地,並在附近的大稻埕碼頭經淡水河出口,這街的建築物通常是兩三層高,向街的一面都是騎樓,其屋頂、窗台、以及柱頂的雕刻深受西方建築影響,該區的社區特色就像香港的上環和西環.由於後來淤泥沉積,現在的出口地位已被基隆港取代.老街還有艋舺區,但較少社區特色,當中龍山寺是區內香火鼎盛的廟宇,廟內供奉馬祖(即香港人所稱的天后),而著名的華西街夜市就在其中,該區的市場能反映當地人的生活面貌,值得一遊.此外台北一系列日治時候的建築,例如總統府、土地銀行、鐵路局總部、台北郵局等,在西方建築的基礎上也滲入一些日本特色,灰色的麻石外牆和柱,簡潔而莊嚴.
澳門的老街有兩種,一種是經過刻意修葺的,例如議事亭前地、阿婆井前地、仔的官也街等,這些街道都是充滿著歐陸的拉丁風味,黃色的牆壁、綠色的窗框、以及地面鋪了黃黑色的小地磚,這正是澳門的文化遺產,澳葡政府在回歸前花上大量金錢去修葺而受到批評,但現在成了洗刷風塵味,發展拉斯維加斯式(適合一家大細)旅遊及賭博的條件,因為除了賭場以外,還有這類充滿歐陸文化色彩的地方值得遊覽;還有一些普通的老街,遍佈澳門大部門地區,看來不起眼,但反映出當地的民生,這些街道狹窄,樓宇都是殘舊而陰沉,街市及大排檔混集其中,這裏沒有超級市場及便利店,有的只有士多辦館.這與台北的舊區差不多,台北的超級市場不太普及,有的只是‘頂好’(Wellcome,即香港的惠康),便利店(尤其是7-11)就遍佈街頭巷尾.
關於澳門的街道,不能不題新馬路,由殷皇子及亞美打利庇利盧大馬路組成,是澳門最繁華和最有代表性的街道,反映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一般的商店外,更有很多手信店,即售賣澳門特產(杏仁餅、肉乾、花生糖等),但要注意店員過份殷勤的態度.此外仔的官也街亦是這些手信店的集中地,再配合四周的平房之間的鄉鎮街道,居民在悠閒地打盹,或在打麻雀,儘管是經過刻意修飾,仔原有的鄉鎮生活面貌亦可大致保留.
講到交通工具,我乘搭過台北的捷運(地鐵)、巴士及火車.除了沒有月台幕門外,捷運的設備比香港的地鐵毫不遜色,車站更有廁所,亦有類似香港八達通的悠遊咭,列車的車身是銀白色再加上一條淺藍色線,開動時的聲音給人快速先進的感覺,而較新的捷運車票印有幾米的地下鐵漫畫,捷運地面車站的建築設計甚較特別,如劍潭站的外型就像一艘龍船,淡水站因紅毛城的關係,其外牆舖了紅磚.台北的巴士是單層而較殘舊的,但車廂尚算整潔,又有冷氣,乘客守秩序,一些近車頭的單邊座位稱為‘博愛座’,鼓勵乘客讓坐給老弱傷殘,至於長途巴士標榜‘總統座位’,當然比較舒服.台灣的火車種類眾多,有電車,還有甚麼莒光號、復興號、國光號等,使人眼花撩亂,車廂的陳設是實而不華的,綠色的軟坐位配上銀灰色的牆壁和地面,再加上行李架,而車站方面,除台北這個大站外,其他去過的車站,如基隆和瑞芳站就較為簡陋.
由於澳門地方太小,所謂的巴士其實只是香港的小巴,沒有像樣的大型巴士,兩家巴士公司(新福利和澳巴)的巴士都是黃色,經常因人多擠迫而無法上車.
無論是台灣人或是澳門人,鄉土氣總比香港人重.多數澳門人與香港人無大分別,但部份的外表很像大陸人.感覺上台灣人比較衝動的,因為經常在新聞片看到台灣打架,事實上難從三幾日的旅程求證,但他們(尤其是老一輩)所說的閩南語很像鄉下話,粗豪得來叫人聽不懂.兩地的年青人有著相同的娛樂,而台灣中學生的校服較為老套,上衣多是白恤衫,在衫袋上印上校名而已,很多學生放學後都去補習,台北新光三越百貨附近有一條補習街,佈滿著補習社燈箱招牌,再加上海報和傳單,吹噓著補習是上大學必須的途徑,另有些是幫助學生留學外國.總的來說,兩地的人較為年青,因為感覺上小孩比香港多.還有在基隆火車站碰到幾個休班的軍人,他們的軍服並不齊整,戴著軍隊的鴨舌帽,攜帶著大件的行李,不知他們是回家休假或是到軍營上班.
兩地均有年青人的蒲點.台北的西門町有點像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也像深圳的東門,亦有類似旺角信和、先達的商場,而士林夜市有著一個大型的大排檔,各式街頭小食令人目不暇給,亦有類似旺角女人街的攤檔,售賣各種精品.在澳門的情況如是,但陳設較為簡陋.一如世上很多大城市,台北和澳門有其紅燈區,這是旅遊書不會介紹的,無論你喜歡與否,總是存在著這些幽暗的角落.
逛書局成為台北之行主要的節目,無論你去那裡,更有一間係左近,當然最出名的是台北火車站附近,新光三越後面的重慶南路,這是書店的集中地.當地書局通常都有三層,第一層是賣新書、工具書和暢銷書,第二層是一些學術性和專業的書籍,第三層是賣文具和精品,書種眾多,充滿書卷味.大的書局有‘新學友’、‘金石堂’、‘何嘉文’等,當中以‘誠品書局’的規模最大,它的敦化路總店是一座幾層高的建築物,二十四小時營業,除書局外還設有咖啡店和精品店,此外還有‘臺灣商務印書館’,並非像香港那樣大眾化,陳設較為古典樸素,賣的除香港和大陸商務出版的書外,就是臺灣商務出版的學術書籍.這反映出當地的濃厚閱讀風氣.
旅遊點:
淡水真是一個精緻的旅遊點,集古蹟和大自然景觀於一身.淡水是市郊的地方,是淡水河的河口,乘淡水線的捷運從市中心出發,去到關渡見到宏偉的關渡大橋,淡水河邊長著紅樹林,一直延至淡水.淡水有一條河濱長廊,旁邊有售賣紀念品和小食的攤檔,更有一些街頭賣藝者,遙望對岸是八里鄉,有船接載遊客到對岸的漁村參觀.
紅毛城是當地古蹟的代表,座落在山上,是座紅色的碉堡,興建於明末荷蘭佔領的時代,經歷了鄭明、清朝、日治時代,之後成為英國的領使館的一部份,到近年才被政府收回,隔鄰的英國領使館官邸只有約一百年歷史,館內除講述建築物本身的歷史外,還介紹淡水鎮的發展史.此外還有教會創立的真理大學,有近百年歷史,環境清幽.
淡水的美食有‘阿給’和‘阿婆鐵蛋’.‘阿給’是日語油豆腐的意思,其實是煎豆腐中間夾著粉絲,再加上醬汁,味道清淡.還有賣相不佳,黑色而結實的‘阿婆鐵蛋’,用雀蛋造,外層的蛋白較韌而帶醬油味,裏面的蛋黃鬆化.
九份位於台北縣瑞芳鎮之內,集風土人情與自然風色於一身,在清末及日治時代當地開採金礦,當地人富甲一方,但在六十年代時金礦挖盡而隨即衰落,近年由於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在當地取景,該電影聲名大噪,九份因而成為著名的旅遊點.從台北中崙公車站乘公車往瑞芳鎮,然後再轉乘往金瓜石的公路,在九份站下車,車程約個多小時.
九份依山而建,面向太平洋,可惜遊覽當日由濃霧而無法看到海景.下車後沿豎崎路的梯級直上,沿途有不少茶館,陳設各有特色,給人悠閒的感覺,在此嘆杯咖啡,吃點小食,真是此行的一大享受.轉入橫向的基山路,有很多售賣當地小食的攤檔,種類繁多,沿途口福不淺,我品嚐過有三十年歷史的阿婆魚羹,其實是爽滑的魚滑.
九份金礦博物館就展示了當地昔日的金礦業和民生,館主是退休的老礦工,他示範了以前的煉金方法,也有記錄片講述當地的興衰,但一百元台幣的入場費似乎太貴.臨行前到‘天空之城’茶坊嘆杯咖啡,吃點小食,這茶坊的特色在於景觀開揚,自成一閣,在此可以觀望遠景,配以室內典雅的陳設,再看看雜誌,真是一大樂事.
至於台北市內的地標景點,中正紀念堂和國父紀念館,我對此興趣不大,覺得就像神主牌一樣,獨裁時代的圖騰,我只在晚上到過中正紀念堂逛逛.中正紀念堂的四周被塑造出一些文藝氣息,紀念堂捷運站的牆壁掛了幾幅畫,紀念堂的旁邊是劇院和音樂院,這兩座建築物就像故宮的宮殿.反而我頗為留意一些市民趁夜間的空閒時間,在紀念堂前的廣場跳社交舞,有這種閒情逸志是香港所沒有的.還有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當日,正值有個關於‘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的展覽,是從荷蘭勢力入侵東亞作起點,講述台灣的本土歷史,至於主展館的中國古代文物就緣慳一見,因為開放時間已過.
台北的自然景點主要有淡水和關渡的濕地,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而小弟就到選擇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七星山,這是台北第一高山,高達1120米,是我攀登過的最高的山.從西門町出發,乘捷運到劍潭站,轉乘紅5路公車,到陽明山的公車站,再轉乘遊園公車到小油坑站下車,這是七星山的北邊山腳,那裡以噴出硫磺氣體的坑著稱,因為這一帶原本是火山帶,還有遊客中心介紹這種自然現象.硫磺氣體是高溫而刺鼻的,周圍的岩石留下些黃色的硫磺結晶.離開小油坑,沿著山路直上七星山的主峰,沿途亦見零星的硫磺噴射口,沿途不算難行,約行一小時就到達山頂,可惜當時被雲霧籠罩,未能鳥瞰整個台北.
澳門包含了葡國及中國傳統文化,其旅遊點可為這兩類.葡國特色的旅遊景點主要有教堂和街道,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本來就是一間教堂,在遺址上仍廢留著以往教堂的間隔痕跡,神職人員的墳墓也開放給遊客參觀.通往大三巴的石砌街道有著售賣紀念品的商店,例如古董家具、當地特產餅食、傳統手藝品等,配合此街的古老建築,營造出傳統澳門的面貌.到大三巴,都會順便去附近的大炮台參觀,炮台地處高位,可俯瞰整個澳門的市區,以至到鄰近的珠海,澳門博物館就建在大炮台裏面,展覽著反映澳門歷史的文物.
議事亭前地見證了澳門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那裏的南歐建築,黃色的外牆配以綠色的木窗框,地面所鋪帶有斑紋的地磚,以及噴水池,都是不可多得的殖民地遺產,但開設在那裏的商店都是一般常見的連鎖店,尤其那間M字頭的快餐店,與四周的氣氛並不配合.玫瑰堂就在當中的一間天主教堂,開放給遊客參觀,並展示了教堂的歷史,每當走進傳統的天主教堂,見到聖母和眾多聖人的塑像,以及燃燒中的蠟燭,便會感受到當中的莊嚴.
媽閣廟是澳門最大的廟宇,供奉的是媽祖,澳門的英文名Macau相傳是源於此媽閣廟,廟宇建築伸延到背後的小山丘,廟內很多飼養著龜的水池,池內有不少大陸暴發戶留下的足跡--大額人民幣鈔票,他們仿如祈求媽祖保佑在賭場贏錢.鄰近的海事博物館講述葡萄牙人的航海歷史以及澳門的開埠過程,值得參觀.白鴿巢公園是溶合了西方文化和當地民生的地方,這公園的正式名稱為賈梅士公園,是為紀念葡國詩人賈梅士,公會內有他的雕像和作品的石刻,同時也是當地老人家下棋,小孩玩耍的地方.
澳門地方狹小,人口密度高,鮮有大自然環境,但路環的環境與市區截然不同,感覺上就像去了大嶼山一樣,島上山多,馬路都是彎曲而傾斜,所謂的路環市區其實只是一條漁村,有點像大澳,那裡的海味店陳設古色古香,值得駐足欣賞.路環最出名的當然是黑沙環海灘,這是澳門最大的海灘,一如其名,那裡的沙略帶黑色,水質清澈,亦有露營設備,最過癮的是沙灘旁的法蘭度餐廳,在那裡吹著海風,享受葡國餐,更人生一大樂事.
美食:
到台北旅遊只管其旅遊點,以及交通安排,忽略了當地的美食,實在的敗筆,不過亦可隨口約略介紹一下.台灣的食品有點似外省的,當地人同樣喜歡吃水餃粉麵、喝豆漿.士林夜市和華西街,以及基隆廟口夜市的大排檔售賣地道食品,例如牛肉麵、擔仔麵、滷肉飯、蚵仔煎、甜不辣等,價錢相宜,值得去品嘗.而淡水和九份各有該地的特色食品.此外類似‘快可立’,售賣各式綠茶凍飲的店舖遍佈台北,而咖啡店亦十分普遍.
在台北的餅店內,有外型類似老婆餅的咖哩酥出售,其實是豆沙加入咖哩味,味道甜而較濃,是香港所無的;台灣的麥當勞餐廳每個套餐的售價為NT$99,約為港幣二十幾元,比香港略貴(NT$100=約HK$23),這是個有趣的數字,但以此比較兩地的物價未免太武斷,相反感覺上台北的整體物價較平.當地麥記員工的時薪也是值得一看,可惜未能知道.
而澳門方面,葡國菜當然不能不提,這是澳門獨有的,與葡萄牙的不同.澳門開埠四百幾年,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土生葡人)將中式的材料用上葡國的烹調方法,創製出澳門獨有的葡國菜.
葡國菜中,馬介優是值得推介的,這是銀雪魚醃鹹,肉質結實,味道帶鹹而不泛魚味,另外紅豆豬手也是非常美味,豬手被煮得鬆軟,易入口,配以煮溶了的紅豆滲出的豆溶,實在是回味無窮,尚有眾多葡國菜式有待發掘.在澳門,葡國餐廳很多,如前所述以黑沙環海灘的法蘭度餐廳的環境最好.
此外還有義順牛奶公司,這是一間以雙皮奶為賣點的甜品店,陳設與普通舊區的茶餐廳差不多,是庶民生活的一部份,而這店馳名的雙皮奶十分香滑和清甜,其他出品如薑汁撞奶及各種奶類甜品,各具特色,這店在港亦有分店,不妨一試.
總結:
總括而言,台北是個實而不華的城市,它表面上很多東西都是陳舊和混亂,尤其是普通的街道,但實際上又是整潔和先進的,例如捷運、遊客設施及多數的廁所;而澳門除了賭字之外,猶如一個歐陸小鎮,一直被人忽略,其實是不可多得的葡國文化遺產.
這兩次旅行都是自由行,依靠地圖及指南針確定地向,就像野外定向,十分過癮.我覺得旅遊的最高境界是在外地短暫停留,悠閒地過著當地的生活,體驗當地的文化,可惜這兩次的時間太短,太忙了,再多點時間就更好,去的地方無需太多,只在乎自己認識那個地方有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