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 (ZT)

(2009-09-13 15:26:41) 下一个
“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

----从陈毅的几份检讨看其战役指挥权的丢失

张雄文

《无冕元帅》一书,虽然新浪、凤凰等媒体的读书频道出于可读性缘故,选载的是第二、六、七、十二章,但自觉最用功的地方,其实是该书的第一章与第三章。



前者的独创性在于,打破了解放战争惯常的三分法:“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反攻”,按毛泽东关于战争“爬坡”与“下坡”的说法,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爬坡阶段”与“下坡阶段”,时间标志是1948年6-7月的豫东战役,毛泽东兴奋地说此战“过山坳”了。


万事开头难。爬坡阶段粟裕以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的战役经典,以及歼灭国军最多的战绩奠定了首屈一指的军史地位(这一阶段,林彪与他的中共正牌主力东北野战军几乎乏善可陈)。


后者则是详细地厘清了毛泽东为何授予方面军副司令员粟裕战役指挥权。


强者为尊当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从后来1955年元帅授衔,尽管陈毅受到质疑,尚需周恩来出面争取,但陈毅依然当仁不让,坦然受之来看,他自然不是“天生不爱吃鱼头”的人。如果不是1946年6月-10月间屡屡失误,六战五负一平,内外交困,他是不会主动让自己这“司令员”掉价,说“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的。


本章最大的特点是以原始资料澄清了粟裕的战役指挥,并非陈毅恢弘大度,主动给予,而是毛泽东在陈毅打仗的确不在行,徐向前又不能成行的折衷结果。


这里节选书中几则史料,给读者一个大致的了解。


1946年6 月,在蒋介石磨刀霍霍,准备大举进攻之时,毛泽东设想了一个南线出击的计划,规定由晋冀鲁豫(刘邓)、山东(陈毅)、华中(粟裕)3支野战军进行南线作战。其中,山东战略区的任务是:“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山东主要力量,配合苏皖北部各区,攻占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各个要点,“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华中战略区的任务是:“粟(裕)谭(震林)率主力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线,……策应北面作战”。最终目的是“以太行(晋冀鲁豫)、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经过延安整风,基本磨平棱角的陈毅,当即表示坚决执行作战计划,并率山野主力南下。


粟裕则独持异议,主张先在苏中内线歼敌后,再向西进军比较有利。


经陈毅、粟裕之间各摆事实,反复争论之后,毛泽东倾向粟裕的主张,认为“最好先打几个胜仗”。他在7月13日致电南线的陈毅、粟裕,说:“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按:指山东野战军)豫北(按: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陈毅则坚决主张粟裕迅速西调,继续外线作战,他对毛泽东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舍不得离开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现在,粟裕如在海安、东台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注释)


最终结果是毛泽东支持了粟裕等人,在8月8日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否认了陈毅“津浦线是主战线”的看法。他致电陈毅等人:“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苏中)。”


有了毛泽东的尚方宝剑,粟裕的苏中战役于8月31日顺利结束,以3万多人对付国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毛泽东欣喜万分,不但传令嘉奖,而且告诫全军仿效。


陈毅则很不幸,率山东野战军5万人在淮北以多打少,反而打了个败仗。


泗县战役中,他否决了华中分局邓子恢、张鼎丞早先“应打蒋系不打桂系来电”的建议,以及没有听从8月3、4日毛泽东连续来电中的劝告:“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信心百倍决定在泗县打桂系第7 军。


他致电毛泽东并粟裕,郑重地表示:“我决心消灭桂系在泗县之两个团,并调动其增援部队,逐次消灭其二三个团。已定午夜攻泗县不再变。”(注释)


8月7日战役命令发出后,陈毅的山野虽有参战总兵力共有22个团,但他用于攻城的部队仅6个团,而这6个团在攻城时,还分去将近一半力量打外围据点。因此战役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的劣势,结果攻城失败,担任主攻的主力第8师损失严重,伤亡共达2400余人。《陈毅传》总结说:“这是一个值得作战指挥者深刻记取的教训”。


随后,陈毅20多天未能创造战机,于8月底仓促撤出淮北地区,退至淮海分区。


毛泽东根据严峻的敌情,在8月29日要求陈毅学习粟裕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战法,歼灭一部国军,“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他还指出:“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


考虑到陈毅的确不擅长大兵团作战,毛泽东9月初决定,拟派徐向前来山东负责鲁南的军事,并正式通告陈毅。


作为一名战区指挥员,陈毅当然明白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王德回忆说:“有一天夜里,我在值班,陈毅同志走了进来,他心情沉重地对我说:‘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们给中央说话也不灵了,提什么意见都不灵了。’”(注释)


虽然如此,陈毅还是去电中央,表示欢迎徐向前前来。


毛泽东此时交给陈毅和山东野战军的任务是保卫淮安、淮阴,即“两淮”。


陈毅决心咸鱼翻身,打一个漂亮仗,改变中央的看法。他于9月11日连发两电给毛泽东并告粟裕等,表示有信心“改变战局”,有把握至少能歼灭国民党军两到三个旅,电报说:“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淮,以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注释)


但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演讲下棋。陈毅很快被国军“佯攻怵阳、真攻淮阴”的策略迷惑,没有采纳粟裕等人的建议,再次决策失误。


结果,他的山野主力被桂军一个多师牵制7天之久,动弹不得,两淮遭国军主力乘虚攻击,相继失守。


陈毅这才感到事态严重,焦急地复电粟裕等人作自我批评,表达了自责之情,同时说明将按粟裕等人的建议行动。电报说:


“你们对山野行动的意见均正确,同意办理。此次出毛病,没有估计到敌迅速南下,原想避开桂军,控制主力于(六塘)河北,不料蒋军又不来,未碰到他……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遗(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当尊重兄等建议。”(注释)


两淮失守,连战失利,华中震动,山东野战军的士气达到低谷。虽然等了20来天,中央告知当年的红四方面军统帅徐向前因病不能前来了,但陈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10月1日,陈毅致电毛泽东,又作了自我批评,称赞粟裕所在的华中分局:“两次到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注释)



他还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这是陈毅在与粟裕长时间的争论中,因为毛泽东完全支持粟裕以及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辉煌的战果,首次主动提出今后两军合并后“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显然,他的这个表示是在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之后做出的。


鉴于将士们情绪很大,10月4日,陈毅又给山野主力8师负责人写信,剖析自己与友邻指挥员刘邓、粟裕、陈赓的不足,承担了战役失利决策与部署的责任,信中说:


“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干部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他最后说:“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注释)


陈毅的话不假,不只过去,即便眼下,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也传开了“陈毅不会打仗”的话(王昊:《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



显然,华中、山东处处起火,陈毅疲于应付,后来认为他威望极高,甚至可以帮助屡打胜仗的粟裕压阵的说法,是因为其有元帅军衔带来的副产品,而不是历史事实。


虽然陈毅曾表示“当尊重兄等建议”,但不久,他与粟裕之间又产生了第三次争论,不打算按原计划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准备单独率山东野战军返回山东。他致电毛泽东、粟裕等人:“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要“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区”。


10月9日,十分焦急的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给毛泽东发密电,说“这完全是由于陈(毅)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对陈(毅)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



他们也提到让粟裕负责合并后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即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问题,说:“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值得指出的是,山东的张云逸、黎玉等人在这场争论中,竟也站在张鼎丞、邓子恢、曾山一边。他们后在10月16日致电毛泽东、陈毅,认为山野还是留在淮海与华中野战军集中歼敌有利,而单独返回山东不利:“山野入鲁对整个华东战局不利。”


鉴于陈毅与粟裕争论后,两人截然不同的战果以及华东战区不利的形势,10月1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提醒他对各方利害反思后向中央汇报:


“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最高统帅动怒,陈毅被迫同意留在淮北,决心首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好仗。


毛泽东一则深感欣慰,一则尚有疑虑。他于10月15日复电陈毅,在徐向前不能前来山东的情况下,明令粟裕负责两军的战役指挥。他说:


“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两个月后,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于12月18日在淮海地区取得了两军会合后的第一个大捷——宿北大捷,实现了粟裕“在全军人鲁以前,应当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好仗”的设想,成为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