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网上抄来: 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与思考(ZT)

(2007-11-26 22:56:30) 下一个
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与思考(ZT)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5日 20时18分42秒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统计局长谢伏瞻22日在清华的演讲提要和高善文一年多来的若干文章,发现二者的观点非常吻合,非常有见地。自己也抄抄写写,作了些笔记:
观察:
美国长期双赤字——美元实质价值不断下降——全球范围内,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比重不断下降——世界范围内资产的重新配置,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包括美国地产、石油、贵金属等)——美元大幅加速贬值和人民币主动升值速度过慢,使人民币对非美一篮子货币在过去两年贬值10-15%——导致国内能源、资源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偏低,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相对降低,以及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由简单加工的轻工业品转向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使出口大幅增加(连造船业和航运业都大幅受惠)——外贸项下的经常帐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帐顺差不断加速扩大——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管制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导致全部顺差外汇由国家购入——大幅增加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加上一大批银行股在大幅撇除坏帐后改制上市并开始积极追求盈利的增长,主动性信贷的加速投放更加使得社会货币资金供应量剧增(流动性过剩)——生产力提升主要来自于高能耗而非劳动效率提高,所以当货币资金重新进入经济循环时,主要投向资源、材料、土地等各类资产的采购(投资拉动),而不是平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者收入增速不高)——国内人口出生高峰为1962-1975年,分别进入30-50岁的消费高峰是1992-2025年,其中交集是2005-2012这7年,即此7年为国内个人大宗消费支出最高峰的7年(人口红利),企业再投资投向和个人消费高峰合力制造的供求关系导致各类资产资源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出现,经济转向过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长期方针是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一、第三产业比重;手段是提高第一产业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第三产业税费成本,使流动性向第一和第三产业分流,提高第二产业成本(开征资源税暴利税降低退税率,提高企业出口成本,提高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鼓励创业(两税合并使内企降税、外企加税),增加公务员和退休人员收入、增加公民财产性收入以鼓励消费——长期方针短期内难以见效,资产价格将先行上涨并不断膨胀,政府推出短期疏导措施: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股票和土地供应量,提高股票印花税,鼓励直接对外投资(包括成立中投公司),有限度开放资本项目(QDII、港股直通车)
思考:
1、退休人员收入将持续增加;
2、资本利得税五年内不会开征;
3、第一和第三产业内的行业值得看好;
4、港股直通车必定开通;
5、人民币升值速度将越来越快;
6、在顺差与调控方针平衡点出现前,资产价格继续上升,股市和地产继续涨;
7、港币挂钩美元,又是外资唯一可以直接购买人民币资产的市场,对非美一蓝子货币持续贬值,港元资产价格也将持续上升,香港的股市和地产继续涨;
8、当资产价格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价格成本也客观要求开始提速(包括房屋和食品在内的生活资料价格相对过高),劳动者收入将加速提高;
9、如果调控得法,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将形成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加——消费增加——内需拉动增长的良性循环;如果资产价格失控、大幅透支,将由突发事件(如开始全面减持国有股)作为导火线刺破泡沫,使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硬性消除流动性。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由于对经济进行前瞻性预判的难度非常大,所以主动性调控往往滞后于泡沫的膨胀,因此,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
10、在泡沫爆破后,流动性在短时间内被大幅锁定(股票、土地和商品房的套牢),信贷收缩连带导致生产企业面临资金供应短缺,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调整筑底阶段,低效劣质企业被淘汰,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逐步浮出水面,最终孕育一个可持续时间较长的质量型牛市。
11、2003年4月以来H股和2005年6月以来A股的这波牛市,只是在货币供应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引发的一轮资产重估型的牛市,从股指的上涨速度以及资源股、地产股、银行股的轮动序列可予以证明,股改带来的企业利润回归及投资收益增加,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中国真正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很大可能要在经过后续而来的大调整洗牌后才能露出庐山真面。
12、楼市泡沫的爆破应该先于股市,因为在楼市中,开发商、炒家、实际用家皆大量使用了资金杠杆,而股市在经历了上轮熊市后,基本已杜绝此类情况。这是与当年的日本和台湾泡沫不同的地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