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人之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最伟大的僧人是谁?

(2016-08-04 17:46:41) 下一个

中国最伟大的僧人是谁?

2016-04-29 鬼脚七 松堂斋

中国最伟大的僧人玄奘----行走【15】

文/鬼脚七

蓝莲花许巍 - 时光·漫步

最近看了不少佛教方面的书,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莫过于《玄奘法师传》了。当年玄奘为了求法,一路西行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九死一生,终于求得真经回到长安。

当有朋友赞叹我的行走时,我会觉得汗颜。我行走两千公里,道路条件那么好,没有生命危险,一路还时不时有人过来护持,相比玄奘,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说到玄奘,以前我只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对玄奘了解甚少。2016年的春节,我住在西安大雁塔附近的亚朵酒店。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去了大慈恩寺,那里有大雁塔,有玄奘的雕像,还有三藏玄奘院。

人生就是这样,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时空交汇,有些东西就会在你内部滋生。

我对玄奘的感情就是在那一刻开始滋生的。

后来每当有人跟我聊起玄奘,我都很感慨,我说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僧人。然而,虽然玄奘一生传奇辉煌,但他的一生也很有悲剧色彩。每每想到玄奘的一生,既有感动,又有悲戚,潸然泪下!

今天用这篇文章,记下我对玄奘的印象,把玄奘的故事讲给你听!

1 少年玄奘

小时候老师总喜欢问:“你为什么而读书?”

我在行走的路上时,也有人不时问我:“你为什么出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中国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出家的。僧人的度牒需要考试,还需要有名额。据说是条件好,学识高的人,才可能成为正式的出家人。

隋朝末年,一日,隋炀帝下诏在洛阳招考,计划剃度十四名僧人。当时玄奘才十三岁,年纪太小不能应试,一直在僧人考试的门外徘徊。当时负责度僧的官员叫郑善果,见玄奘一直不肯离开,就问他是谁家的孩子,玄奘自报家门后,郑善果又好奇的问:

“出家意何所为?”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玄奘坚定地回答。
(大概意思:从远了讲,我要继承如来佛祖的家业,从近了讲,我要把佛教佛法发扬光大。)

郑善果听了之后大为惊叹。也难怪,一名才十三岁的小沙弥,说出这样的话,确实让人惊叹。郑善果当时就破格录取了玄奘,他对同僚说:

“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大概意思:文字记诵的工夫容易练成,而先天的风骨最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定成为佛门非常伟大的人物。)

我想起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说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玄奘出家后,确实不同凡响,跟他二哥一起住在洛阳净土寺,好学不倦,过目不忘,天资过人。和僧人一起听课,有些僧人听不懂,课后过来向玄奘请教,玄奘就给他再讲一遍。玄奘很快名声就传遍了洛阳,那年他才十三岁。

说玄奘天资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估计是后人有些夸张了。几乎所有的伟人,后人在立传的时候,都会夸大他们的天资。但玄奘勤奋、刻苦、好学一定是真的。

剃度了还不算正式的比丘,只能算是沙弥,正式的比丘要受具足戒。玄奘受具足戒是在成都大慈寺,那年他二十岁。

我在成都的时候,特地去了大慈寺,就在春熙路附近。那里有玄奘的雕像,还有一块牌匾:玄奘来处。


隋朝灭亡,兵火相交,唐朝初建,百废待兴。此时玄奘一直在外游历,拜访名师。玄奘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成都,从成都到湖北荆州,在荆州天皇寺讲法后,又去了相州(河南安阳)、赵州(河北赵县),拜访了高僧慧休法师、道深法师,最后又回到了长安。问学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被大师称为“佛门千里驹”。

此后,年轻的玄奘真正声名鹊起,誉满京城。

 

2 踏出第一步

玄奘去印度取经的初衷,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玄奘想探索佛法的真谛,有人说是看见众生疾苦。按照史书记载,当时佛经流传到中国的数量有限,而且大多经书翻译质量不行,包括一些大师的见解,也有矛盾和出入之处。于是玄奘起了去印度求法之心。

当时最吸引他的一部经书是《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亲口述,无著菩萨记录的。

弥勒菩萨是谁啊?大家应该很熟悉,大部分寺庙的第一尊佛像都是弥勒菩萨,大肚弥勒菩萨。一般放在天王殿,左右分别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身份特殊,是释迦摩尼佛灭度后,下一个降生的佛:弥勒佛。是佛陀授记过的(预言的意思),大家以后再看见弥勒菩萨,一定要诚心顶礼:)。弥勒菩萨讲的法当然十分重要!《瑜伽师地论》是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经典。

玄奘动了取经的心思后,一方面做积极的准备,例如锻炼身体,学习古印度文,收集地图,召集同行者什么的;另一方面多次给朝廷上书,祈求朝廷能同意。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在于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果,还在于其过程之艰辛。玄奘之所以伟大,也在于他取经的过程中,一路障碍重重,磨难重重。第一个障碍就是皇上给他的。

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是唐太宗支持他去取经的。但真实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当时唐太宗明确规定,不许玄奘西行取经。理由是当时刚刚建国,突厥威胁很大,担心奸细混入混出。

但玄奘立志西行,皇上不同意,他就决定“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自己偷偷去。恰逢当时闹饥荒,玄奘混在饥民人群中溜出长安城,踏上了西行之路。那一年,是公元627年(也有记载是公元629年),玄奘29岁。


历史记载玄奘602年出生,627年应该是25岁,629年也只有27岁,但很多地方都记载玄奘出发的时候是29岁。我也不知道古人年龄是怎么算的,难道是厉害的人就可以多算几年虚岁?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奘当时对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道,他毅然决然地踏出了第一步!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敢于踏出第一步很重要,一旦开始,向前走的信念会不断激励你!如果想太多,经常会被困难吓倒。我在想,如果玄奘知道后来会遇到的困难,说不定会放弃取经的想法......

3 使命和梦想

我的行走,跟玄奘没法比,但我一路上都受玄奘故事的激励。出发时,师父告诉我:一路向西,不要回头。我很幸运,出发时有个给我送行的师父,但玄奘没有,他是一人偷偷西行的,还要偷渡过关卡。

玄奘在途中经过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

玄奘没有取到真经之前,也没有回头。第一次艰难的考验就在大漠里。这个故事一定要讲讲,因为我每次想到这里,都会泪流满面。

过沙漠之前,玄奘本来骑着一匹大白马,但有个老头跟他换了一匹瘦小枣红马,说老马识途。玄奘用枣红马驮着水和干粮就进入了大沙漠,但玄奘一直没有找到水源,而且还把带的水囊掉在沙地里了。

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没有了生命。玄奘他正准备向回走,重新装水后再来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宁愿向西一步死,绝不向东一步生。玄奘毅然选择了继续向西!一路向西,不再回头!

接下来他在沙漠里,滴水未进过了五天四夜。人困马乏,奄奄一息了。那天晚上凉风吹来,玄奘感觉精神一震,老马也豁然站起,驮着玄奘朝另外一个方向奔去,走了数里,居然看见了青草数亩,还有一个水池!得救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自己在完成使命追求梦想,但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使命和梦想?

我觉得敢把自己的命赌进去的梦想才是真正的梦想。如果不好判断,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做这件事情,很可能会死,你还要做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真是你的梦想。

有人问现在社会还有这样的人吗?

有的。真的有!我这次行走遇到了一些真修行人,其中有人把佛法和众生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他们说说你就信了?

我告诉你我信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是这么说。你只要知道我也不真是个傻瓜就好。

关于什么才是坚持梦想。玄奘的行为给了我们很好地诠释,接下来再讲一个故事。

西游记里唐僧是御弟,真实的玄奘也是御弟,但不是唐太宗的御弟,而是高昌王麴文泰的御弟。这里有一段故事。

当时高昌王麴文泰是个汉人,知道玄奘要去印度取经,就邀请玄奘从高昌国经过。

到达高昌后,高昌王对玄奘十分钦佩,诚恳邀请他留下来当国师。被玄奘拒绝了。高昌王很生气,说要么留下来当国师,要么遣送回大唐。玄奘陷入了绝境,用绝食表达自己的态度,一连三天,滴水不进,第四天陷入了昏迷。

高昌王心生愧疚,稽首谢罪,后来结拜为兄弟,准备了很多物资财宝,送了他四个弟子,派了一直队伍护送玄奘。

这又是一次生命和梦想的选择,还包含了对名利诱惑的抵制。


后来唐代的义净三藏法师也去印度取经了,只不过走的是海路。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那些求法的高僧们: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4 诱惑

说到诱惑,玄奘这一路可谓诱惑甚多。

高昌国,是一个小国,玄奘拒绝了,还好理解。但后来取经回来的时候,举国欢庆,唐太宗盛情款待,一直邀请玄奘还俗,跟他一起治理天下。但还是被玄奘拒绝了。

西游记里有个妖怪用美色诱惑,还有女儿国王要以身相许,这些应该都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对佛法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道心。玄奘就有一颗坚固的道心。

拒绝权利和美色,对于出家人来说还好理解,毕竟出家人以修道为本,寻求解脱生死,超脱轮回。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在印度游历了十多年,在那烂陀寺就呆了好几年,听戒贤法师讲了三遍《瑜伽师地论》,还学了很多其他经典。由于玄奘天资过人,学得很快,在那烂陀寺也创出了些许名声。因为一件事情,玄奘的才华得到了当时佛教和其他教派的认可,可谓声名赫赫。

一天一个顺世外道婆罗门高手,专程来那烂陀寺下战书,写了四十条大义,并夸口说:“如果有人能驳倒其中一条,我就以头谢罪!”

连续好多天,那烂陀寺都无人敢出来迎战。(我猜当时寺庙一定很尴尬,被堵门了好些天,都无人应战啊!)

玄奘知道这件事,就让侍者把这些论义全部撕掉,算是应战了。经过一番辩论,那个婆罗门起身认输,就要自尽。玄奘说:“佛门慈悲,我不要你的命,做我的奴仆好了。”婆罗门感恩不尽。

后来这位婆罗门教了玄奘很多小乘经典,玄奘也恢复了他的自由身。从此以后,这位婆罗门到处宣扬玄奘的学问和道德高尚。

玄奘在那烂陀寺时,地位日益提高。那烂陀寺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如果留下来,既有地位,又可以深入研习佛法,对任何一个僧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但玄奘此时还是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回到大唐!

回来的路途顺利很多,一路有队伍护送,带回佛经526策、657部,还有诸多佛舍利和佛像等,终于抵达大唐长安。

那一年是公元645年,距玄奘西行出发十七年,玄奘四十五岁。别算具体数字啊,都是历史记载,年龄有些对不上,总差一两年。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奘终于回来了。


玄奘刚回来,举国欢庆,听说长安城都水泄不通,瑞像频出.......让玄奘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岁月,一直到圆寂,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当然,这个悲剧也只是我认为的悲剧.......

 

5 悲剧

玄奘回来的时候,当时唐朝推崇的不是佛教,而是道家。唐太宗李世明,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老子姓李名耳啊,都姓李。老子又是道家的鼻祖。加上当时身边有一些不错的道士,皇上很推崇的是道家而不是佛教。之所以重视玄奘,是因为唐太宗很重视人才。

看看玄奘和唐太宗的对话,就知道玄奘有多么不容易了。唐太宗召见玄奘的时候问:

“法师出国取经,为什么不向朕报告呢?”

“我出国之前,也曾再三启奏,因为撑微愿浅,未能获得朝廷的批准。知音求法慕道心切,所以才私自出境,深感惭惧........”

“法师是出家人,自然与俗人不同.....常念这一路上山川阻远,法师竟然能来去自如!”

“我听说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

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山之外。

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看见最后一段了吧。玄奘说我之所以能取经顺利,完全是因为陛下英明神武四海升平啊,那些外国人都敬重咱们大唐,所以都很恭敬.......

这个马屁拍得好吧。唉,看到这里我只能说玄奘真的很不容易,一个得道高僧,为了佛教的发展,也不得不低头。

玄奘这一路取经影响力太大,他的故事不只是沿途的国家知道,连本国的老百姓都口口相传。这时唐太宗动了心思,于是极力邀请玄奘还俗辅政。唐太宗想:要是这样的人都在朝为官,何愁百姓不安居乐业啊!

玄奘当然不会同意了,于是以皇上英明神武自己才疏学浅为托词,同时说自己取完经回来,都还没有翻译为借口,所以准备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译经典。

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离长安还蛮远的,只要能远离长安,玄奘也就自由了。但唐太宗明确的说:

“译经不必在深山,我建了弘福寺,专为三藏经典而建,也以此功德为先母穆太后祈福。弘福寺禅院幽深虚静,法师大可安心翻译。所有费用我来出,你就别走了。。。。。”

就这样,玄奘接下来十几年,几乎都没能自由行动,只是在皇上规定的几个寺庙翻译经典。对于一名得道的高僧来说,十几年不能外出游历,不用外出弘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期间,玄奘为了弘扬佛法,多次找了机会上奏,让唐太宗帮助写序。每次上奏都是溢美之词满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皇上终于答应了,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敕令放在众经之首。为了这个圣教序,玄奘也算是费尽了心机。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玄奘很尴尬的事情。

玄奘有个很有才华的弟子辩机,《大唐西域记》就是由玄奘口述,辩机笔录润色的。辩机年轻有为,翻译了很多经典,成了玄奘最得力的译经弟子之一。辩机不只是有才华,而且长得英俊,法相端严。后来被高阳公主看上了。

高阳公主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胆大好男色,但她眼界很高,一般人看不上。她看上了辩机,辩机也逃不掉了。和高阳公主发生关系,这不知是辩机的幸运还是不幸。

后来由于公主相赠的金宝神枕被盗一事牵连,此事败露,唐太宗很生气。高阳公主敢作敢当,就承认了,她觉得自己是皇上的女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唐太宗一怒之下,把年轻的辩机腰斩了!高阳公主也傻眼了.......

这件事情看上去跟玄奘没啥关系,但玄奘当时一定很难堪!你想啊,自己是得道高僧,自己的得意弟子,出了这种事情,皇上也没有给自己任何面子,直接把他腰斩了........

等唐太宗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玄奘又找了个机会又上奏祈求去少林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没想到高宗还是拒绝了。

玄奘只好继续埋头译经,总共翻译经典75部,1335卷。后来,他感知到自己时日不多,开始交代后事。公元664年二月,玄奘病故,享年62岁。(这次数字对了,是我自己算的)

 

6 尾声

2016年大年初二,我在护国兴教寺挂单,住了一晚,那里有玄奘的舍利塔。行走到成都后,我在文殊院挂单,在文殊院藏经楼叩拜了玄奘的舍利。我记得当时自己泪流满面。

后来每每我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玄奘。目前流传最广的《心经》就是玄奘翻译的,每天诵《心经》,就是在向玄奘大师致敬!

在诵《心经》时,我头脑里经常会出现一幅画面:

一个四五十岁的僧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毛笔快速的写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笔锋向下运转,我感受到一种宁静,也感受到一种无奈......

现在佛经看起来容易了,不过想起义净法师写的诗: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那些经书都是圣贤们用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

文章的最后给大家看一个视频,韩磊演唱的《千年一般若》,歌词也写得很好:

雪山沙漠  古国  恒河日落
菩提树  天竺僧  那烂陀
万水千山  求真经   度苦厄
唯有故土难离舍
苦难  化成了传说
诵声阿弥陀佛  可解脱
千载风云过
沧海平  桑田没
唯留世间一般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