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电影/记录片][意志的胜利录-无限珍藏版][德语中字] [555M][RMVB]

(2007-03-10 08:35:25) 下一个
◎译  名 德意志的胜利/意志
◎片  名 Triumph of the Will
◎年  代 1935
◎国  家 德国
◎类  别 纪录/战争
◎语  言 德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7.7/10 (2,238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25913
◎文件格式 DVD转RMVB
◎视频尺寸 512x384
◎文件大小 49x15MBx2
◎片  长 110 Min
◎导  演 雷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
◎主  演 Max Amann .... Himself (views parade of SA in long pants, no banners)
      Martin Bormann .... Himself (sits on Hitler's left, at HJ rally, enters hall behind Hess, sits behind Streiche
      Walter Buch .... Himself (views parade of SA in long pants, no banners, views SS parade)
      Walter Darré .... Himself (Health of Our Farmers speech)
      Otto Dietrich .... Himself (Truth About Germany speech)
      Sepp Dietrich .... Himself (Commander of the SS-Leibstandarten)
      Hans Frank .... Himself (speech)
      Josef Goebbels .... Himself (arrives by plane with Hitler, Bright Flame speech, at HJ rally, views RAD parade,
      Jakob Grimminger .... Blood Flag Bearer
      Hermann G?ring .... Himself (listens to Hess, reviews Army, parades in SA uniform then joins Hitler, listens t
      Rudolf Hess .... Himself (opens Congress, You Are Germany speech, at HJ rally, reviews parade, sits on Hitl
      Reinhard Heydrich .... Himself (views SS parade with other officers by Hitler's car)
      Konstantin Hierl .... Himself (National Labour Service speech, presents RAD to Hitler, leads RAD parade then joi
      Heinrich Himmler .... Himself (walks to flame with Hitler and Lutze, leads SS at SA rally, leads SS parade then
      Adolf Hitler .... Himself (lauded by Hess, Physical Labour speech to RAD, Behind Us Comes Germany speech to


简介:
1934年,当希特勒和他的党羽们在纽伦堡举行阅兵典礼时,32岁的莱妮·雷芬斯塔尔被选中,指挥全部电影拍摄工作。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36架以上的摄影机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随时听候调遣--希特勒投下这么多的马克,为的就是要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雷芬斯塔尔做到了这一点。《德意志的胜利》在经过长时间的禁止后,重新发行了DVD并在电视上公映。她在这两部纪录片中创始的技法,被无数后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复模仿着。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都曾公开地向她表示过同行的敬意。在这个意识形态对立逐渐淡化的时代里,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中强大的力量、秩序和美。中国的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转载影评

我看瑞芬斯坦【意志的胜利】影像元素有三:一、spectacle奇观。二、mythology神话。三、power权力。让我们一一来检视;

一、 Spectacle-就是那种巨大的景观,用大广角全观式,制造气势磅礡的影像。意志的胜利所纪录的是1934德国纳粹党代表大会,然而我们不仅看到纳粹党人的那种纪律、组织与调度的能力,更也看到了瑞芬斯坦对於做为一个电影导演所展现的组织与调度的能力。摄影机多角度的视点,从空中、从地上不断的律动与变化,运动优雅流畅。那种巨大的场景,众多的群众,整齐的队伍,处处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不战而胜人之兵的视觉效果,。

二、 Mythology-在【意志的胜利】(1935) 一片片头,希特勒搭乘的座机穿越高山,穿过白云从天而降。一如在【奥林匹亚】(1938) 一片中,运动员手持奥林匹亚的火炬自远古的希腊穿越高山,穿越平原也穿越了时光,来到了近代的德国。瑞芬斯坦把主题与高山、远古做了连结赋予影片神话色彩与历史的深度,增加超尘出俗的想像与历史传统的意函,以建立希特勒其统治之合理性。

三、 Power-突显希特勒权力的神圣与至高无上的尊荣,如风吹草掩所向披靡,如救世主般君临大地,四海归心。旗海、人海、万众一心向希特勒礼赞、万臂指向一方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画面所酝酿出的力量与能量,象徵希特勒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容挑战。在纽伦堡广场之壮盛军荣ˋ整齐划一不动如山,一个超大远景俯瞰队伍在广场中左右排列,希特勒与其两位将领从广场当中校阅军队,自前景走向远方,然而在超大广角的画面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三个小黑点,类似静止的小黑点,然而镜头所酝酿出的张力异常饱满,让这小黑点像是充满动力与能量的核子,万众围拱着权力的核心,影像的张力在纪录片史上所仅见,此也正象徵(暗示)希特勒即将为人类带来了爆炸性的影响。

通过此三项视觉元素之交互运用,完成了瑞芬斯坦对纳粹的礼赞,对希特勒的神化,达到了政治宣传上之令人惊心动魄的钜作。

战后瑞芬斯坦一直是备受争议性的人物,因为世界对纳粹的疑虑使得瑞芬斯坦也难有机会再执导演筒,各地学者也多对瑞芬斯坦与纳粹的关系多所批评,例如:苏珊、宋妲就对她用艺术为纳粹理念包装,美化与宣扬纳粹理念而多所批评。然而瑞芬斯坦极力为自己办护,她认为她只是一个艺术家,她只做一个艺术家该做的事,换言之她只是个尽职的艺术家,换成任何一个艺术家也都会做同样的事情要把片子拍好,如她说的:【work to perfection】(注)

从瑞芬斯坦传奇的一生来看,他说的或许是真心话,他真的只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家,90岁仍然潜水,拍水底摄影,充满活力与创意,不断尝试新的东西。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从瑞芬斯坦的立场而言的确很单纯,她也许是真诚的【只是想把事情做好】,或许他讲的也对,但是他这话的确有他的局限性。我们必须要从现实环境的脉络来看【艺术家】,换言之我们不能只单独看一个艺术家,而是要看一个【在现实世界里】的艺术家,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艺术家或许主观期待只是忠於艺术,不为政治宣传,但是很可惜【在现实世界里】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发生的。艺术家如果对现实不够敏锐,对一些令人忧心的发展与政治环境视而不见不去理会的话,其艺术也往往会被政治所用,他不知不觉的就会成了助长风气的人,这是很残酷的事实。又例如谨守科学中立的科学家们,当初在发明原子弹时,或许仍只强调忠於科学忠於学术,而不去管政治与现实中权力的运作,结果所发明的原子弹就很不幸的被权力所运用而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换言之瑞芬斯坦或许对艺术有其敏锐度,但对纳粹主义的性质欠缺敏锐度,故反而不自觉的投入了为纳粹包装美化的工作助长了纳粹的发展,造成对人类社会莫大的伤害,结果没有人胜利,这自然不是她所能料想得到的。或许他真的认为艺术可以独立於政治之外为艺术而艺术,但现实世界中艺术与政治是不容易分割的,这是身为一个艺术家要学习,要有自觉的地方。尤其是在【意志的胜利】半个世纪以后艺术家不能再这样的单纯,不能让人类的历史白走过这一段路而未学习到什么经验。

与瑞芬斯坦同时期的佛兹朗Fritz Lang就做了另外一个选择 -流亡到好莱坞。拍过【大都会】的Fritz Lang信奉马克思主义,其影像风格似亦喜好追求奇观与旁礡的气势。在【大都会】中同样看不见个人,个人可以为建构一个雄伟的世界而牺牲。然而Fritz Lang是采取了批评的角度,他在追求视觉上这种磅礡气势与非凡的张力时,他却保持相当程度的清醒而没有沉迷,后来他不见容於纳粹而远走他乡。对今天的世界而言,瑞芬斯坦、佛兹朗都是人类社会的智慧与资产。

当一个强国穷兵黩武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世人的恐慌,纳粹【意志的胜利】就是个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好多年之后世人还无法完全能够以纯欣赏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它的力与美。权力一定要放到世界的Context中去理解,尤其是一个强国,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我】与【他】所共同建构而成的,对於一个强国而言,应该更敏感要体谅别人的感受,然而权力只有使人傲慢,今天美国出兵伊拉克更是赤裸裸的例子。美国霸权每每说是为保护美国利益而出兵世界,他为什么不想一想,为何美国的利益都在别人的国家内呢?

【意志的胜利】以军队、纪律、钢铁、机械、胜利建构出一个阳刚的世界,然而这样一个阳刚的世界竟是出自女性之手,这倒充满了冲突与吊诡。性别在【意志的胜利】中有没有意义?我们又要如何去理解【意志的胜利】里的性别?我的看法是:一,与其说瑞芬斯坦是在造神,然而她所造的神是她自己。外表上看来希特勒是神,是德意志的父亲,是救世主而君临天下,然而在电影的世界中却都是瑞芬斯坦这位女性所制造出来的。她---这个导演,才是真正推动世界的手,她是圣母玛丽亚把希特勒(救世主)献给了世界,那架飞机载着希特勒来到了人世隐喻犹如分娩,是她创造了让德意志顶礼膜拜的偶像。瑞芬斯坦是母亲,希特勒是儿子(至少她像一个母亲一样,用镜头照顾打理着她的儿子希特勒),瑞芬斯坦歌颂希特勒,其实是歌颂她自己。

二,在影片中瑞芬斯坦多用优雅而流畅的运动镜头,并且配合以平稳而缓和的音乐使观众陷入一种催眠的状态。群众、军队都是德意志的儿女,瑞芬斯坦用视觉、听觉低吟着摇篮曲lullabies “、、孩子们乖乖、要听话,听话我们的意志才会胜利,德意志才会胜利、、、”这些优雅的运动、柔和的音乐、还有细腻的分镜,为原本阳刚的影片凭添了一些女性的气质。

希特勒最欣赏的首席摄影师
 
  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她的一生,那该是“传奇”。她曾是希特勒最欣赏的首席摄影师、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才华横溢的女人;她1935年拍摄的纳粹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其艺术手法至今仍是电影业的登顶之作;她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把20世纪30年代的纳粹德国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她称自己不关心政治,感兴趣的只有艺术。

  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她那些刻意漠视道德的作品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计划拍摄瑞芬舒丹富有传奇色彩一生的好莱坞着名女演员朱迪·福斯特这样说:“瑞芬舒丹让很多人恼火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她是个女人,第二她从不曾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道歉!”

  今年8月22日,她100岁,已经整整50年没有拍电影的她将再推出新片!她就是雷妮·瑞芬舒丹。这是一部水下记录片,里面有她在世界各处潜水的镜头,其中包括印度洋。

  她与运动

  几乎没有哪种运动是瑞芬舒丹不感兴趣的。5岁的时候,瑞芬舒丹就已经加入游泳俱乐部,在那里,她帮孩子们把全部奖项都赢回来了。在体操班里,瑞芬舒丹同样是最棒的一个。此外,网球、溜冰、攀登、滑雪、骑马均是瑞芬舒丹的拿手好戏。瑞芬舒丹对运动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即便是72岁的高龄,瑞芬舒丹仍然坚持要学习潜水,此后,她参加了2000多次潜水比赛。瑞芬舒丹恐怕是世界上最老的女潜水员了。

  瑞芬舒丹一生中发生了很多次意外事故,有些事故导致她几个月都不能运动。97岁那年,在苏丹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瑞芬舒丹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这些都不能减少她对运动的热情。瑞芬舒丹最喜欢的运动是攀登和潜水。但由于年纪大了,瑞芬舒丹的脊柱经常疼痛得难以忍耐,所以她不得不放弃了攀登,然而潜水却是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的运动。

  她与希特勒

  瑞芬舒丹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可全世界,包括她自己都明白她活着或死去都无法摆脱一个死了有半个多世纪的人——希特勒。在回忆录里,她说:“人们无休无止地问我是不是和希特勒有罗曼史……”几十年来对于外界认为她是希特勒的情妇一事,瑞芬舒丹向来坚决否认。

  她与电影

  瑞芬舒丹被认为是一位有争议的电影摄制者和摄影师。1902年,她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先是以一个芭蕾舞者身分成名。后来由于膝盖受了伤,她不得不结束了她的舞蹈生涯。后来美丽聪慧的瑞芬舒丹先后担任过演员、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和电影记者。认识希特勒后,希特勒把她变成了国社党电影的首席指挥,她也借此成为天才并成了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34年,她接受希特勒的个人委托,拍摄了最为当时世人激赏和诟病的《意志的胜利》,在瑞芬舒丹的摄影机下,希特勒成了人间之神。这部纪录片中瑞芬舒丹首创了电影史上的很多摄影技巧;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超越她。 1936,瑞芬舒丹为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拍摄一部纪录片——《奥林匹亚》,这也成了她的经典之作。《奥林匹亚》后来在电影史上得过4个大奖,但同时也永远地成了她的污点,因为在当时和现在的众多影评人看来,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

  瑞芬舒丹晚年的时候,嘲讽而辛酸地说:“女人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的确如此,她为她的“错误”付出了太多代价。自从拍摄了《奥林匹亚》后,她就开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断的攻击:“雷妮,滚回家去!”——这就是好莱坞给她的欢迎词。1945年第三帝国倒台后,瑞芬舒丹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并被定名为“纳粹同情人”,几次遭到逮捕。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狱生活,但是舆论和评论界的牢狱更迅速而扎实地围困了她,而且她作为导演的生涯随着帝国的覆灭也永远结束了。瑞芬舒丹曾很愤怒地声称:“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7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附天才导演瑞芬斯塔尔的生平简介


2003年9月8日,101岁的莱妮·瑞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寿终正寝。全球媒体按照各自哗众取宠的程度,或称她为“希特勒的情妇”,或说她是“希特勒的御用影人”,连最严谨的报纸也以“跟希特勒相关的影人”称之。
  瑞芬斯塔尔早早地“爱”上了希特勒,自从她1931年第一次听到希特勒的演讲,便有一种轰然洞开的感觉。她在自传里写道:“我听到他那句‘我的德国同胞们’那一刹那,我眼前一亮,如同神谕出现,永生难忘,就像地球在我眼前无尽地绵延,并突然从中间裂成两半,喷射出巨大的水柱,直冲云霄,使得地球颤抖。当时,我似乎瘫痪了。”于是,她主动向希特勒请缨,表示愿意“做点事”。
  瑞芬斯塔尔所做的“事”就是影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一、在1934年拍摄、次年完成的《意志的胜利》中,她把纯粹的政治宣传品提高到罕见的艺术高度;二、在1936年拍摄、花两年才剪成的《奥林匹亚》中,她在浓烈的政治环境中创造出超越政治的艺术作品。

  政治与艺术
  无论国别、文化或意识形态,很多人都习惯在政治观点和艺术成就之间寻找对应点。一部政治上反动但艺术上辉煌的作品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贬低瑞芬斯塔尔的人,毫无例外把她当作纳粹帮凶来作全盘否定;认同她艺术造诣的人,往往有意无意淡化她的政治立场。这两种倾向的内在逻辑是相同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怎么可能跟世纪魔王同流合污?
  客观地分析瑞芬斯塔尔,必须把她的各方面进行有机的拆解。先说她的那两部记录片杰作:《意志的胜利》拍的是纳粹的纽伦堡大会,是百分之百的政治宣传片;《奥林匹亚》则不同,它并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即便在最早的原版本中,三四个钟头的片长中希特勒的镜头仅占15秒钟。该片的主题是对人体的赞美,你可以说这里面蕴涵着纳粹的种族论,但你也可以反驳,因为里面有完全不符合纳粹理论的黑人杰西·欧文斯夺冠的镜头。
  除此之外,不管是从当时德国法律的角度还是同盟国的角度,瑞芬斯塔尔有没有犯罪行为?二战后她被关押了长达三四年,接受审查,但最终的定论是“纳粹同情者”。如果她有犯罪行为,无论她艺术成就多高,理应受到惩罚;但是“纳粹同情者”并不是一项法律上的罪名,在希特勒当政初期的德国,大多数老百姓都是纳粹同情者,因此最终仅禁止她担任公职。至于她是否希特勒的情妇,那更不能用来作法律或道义的定性。瑞芬斯塔尔在自传中对她跟希特勒的往来有详细的描述,她说只有一次,她能隐约感到希特勒对她有点那个意思,但没有行为。她表示,在1939年作为记者到前线看到纳粹暴行后,她改变对纳粹的看法,但仍保持了跟希特勒的礼节关系。关于她在波兰报道战事时是否亲眼目睹纳粹屠杀当地平民的暴行,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不过有一张瑞芬斯塔尔被别人抓拍到的照片,显示出她惊恐的反应。
  当然,瑞芬斯塔尔的话未必能全信。比如她说《奥林匹亚》并非官方出资,这就让人难以置信。现在一般的说法是,该片是由国际奥委会委托拍摄,但资金则来自德国政府。关于这两部影片,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时代背景。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因为战争赔款等因素,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希特勒和纳粹是顺应这股潮流发展起来的。在瑞芬斯塔尔拍摄这两部影片时,纳粹的狰狞嘴脸仍未充分表露出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瑞芬斯塔尔跟多数德国人一样,受到鼓动,全身心投入他们认为的“救国运动”中。另一点必须承认的:作为一个极其残忍的独裁者,希特勒对于艺术的品味及对艺术人才的爱护远胜于其他独裁者。上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卡拉扬及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夫均成长在那个政治黑暗的环境,二战后他们也曾遭到西方民众的唾弃,但最后大家都原谅了他们,毕竟他们只是第三帝国的装饰品,本人并没有具体的害人举动,有些甚至连纳粹党员都不是。
  瑞芬斯塔尔也是如此。直至去年,她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仍反问:“我有什么错?我没有伤害任何人,也从来没有害人的意图。如果我必须后悔的话,我后悔拍了《意志的胜利》这部纳粹片,但我不能后悔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从来没有发过反犹太人的言论,我也没有加入过纳粹党。”

  死不悔改
  一般来说,西方民众普遍具有宽恕精神,只要没犯十恶不赦的罪行,能认错悔过便可以重新做人。麦卡锡时代告发好莱坞共产党人士、后来并未公开道歉的伊利亚 ·卡赞得到了多数同行的原谅,因为他的电影导演成就压倒了政治考量;法国大明星莫瑞斯·夏瓦里埃是纳粹同情者,但二战后照样广受欢迎。
  瑞芬斯塔尔的最大不同是,她太冲,她从心底里坚信艺术应该是超越政治的,别说是低头认罪,就连大众期望的谨小慎微她都没有。换言之,她不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虽然她说过她后悔拍了《意志的胜利》,但在另外的场合,她也说过:“我乾吗要为《意志的胜利》而道歉?这是一部获奖片。我所有的影片都获过大奖。”
  瑞芬斯塔尔自己的说法是:“我是乐天派,当然喜欢捕捉生活中美的形象。”她一生中经历过坠机、车祸、羁押、谴责、指控等无数挫折,但她却拒绝“成熟”。
  由于拒绝道歉,她事实上丧失了继续拍电影的可能。此后,她选择了图片摄影,把镜头对准非洲原始部落和海底世界,并再次取得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综观她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艺术,其共同特征是对力和美的迷恋。无论是纳粹整齐的步伐还是苏丹纽巴族的肤色,瑞芬斯塔尔眼里看到的是形式,至于这形式背后的内容则不是她关心的范畴。瑞芬斯塔尔曾表示,《意志的胜利》并不是政治宣传,因为该片并没有采用记录片通用的画外音解说。由此可见,她对内容的忽视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她完全看不到该片作为政治宣传的实际作用,其艺术性越强宣传效果也就越佳;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她从未认同过希特勒的种族观。二战结束前,她除了拍黑人,还拍过吉普赛人,她第一部影片的合作者是犹太编剧,她表示她曾当面向希特勒质问其反犹太的种族政策。
  但无论瑞芬斯塔尔镜头下是纳粹、运动员、非洲部落还是鲨鱼,批评者始终抓住不放。美国女作家桑塔格在70年代写了一篇极为着名的评论,说她看到了贯穿瑞芬斯塔尔作品其中的“法西斯视觉形象”,因为这些美和力的象征乃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德国评论家本杰明的观点比较相似,他认为“法西斯主义乃对政治的美化”。德国文化部长怀斯相对比较宽容,她认为瑞芬斯塔尔的悲剧是错认为艺术和政治是可以分家的,“她的一生证明了没有非政治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不可能分开的”。

  瑞芬斯塔尔的101年
  ○1902年8月22日,瑞芬斯塔尔出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
  ○1918年瑞芬斯塔尔进入柏林一家艺术学校,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1920年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瑞士进行舞蹈巡演
  ○1926年出演阿诺德·弗兰克的影片,这是瑞芬斯塔尔第一次接触电影
  ○1931年成立莱妮·瑞芬斯塔尔电影制作公司
  ○1932年导演处女作《蓝光》并自任女主角。该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影片也引起希特勒注意,两人在5月首次会面。
  ○1934年拍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并于次年公映。
  ○1936年拍摄纪录片《奥林匹亚》,两年后完成制作。
  ○1938年《奥林匹亚》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当天首映,这个日子由希特勒本人确定。
  ○1939年国际奥委会向瑞芬斯塔尔颁发纪念奖章。
  ○1948年首次受审,并被无罪释放。
  ○1954年在压力下放弃制作电影,开始从事摄影。
  ○1972年瑞芬斯塔尔被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批准,以摄影师的身份报道奥运会。
  ○1973年前往苏丹,观察和研究纽巴族人的风俗和生活,后来出版的摄影集《纽巴人》获得国际认可。
  ○1976年成为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荣誉嘉宾,并因在艺术方面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再次获颁奖章。
  ○1978年出版反映海底世界的摄影集《珊瑚花园》。
  ○1982年因电视纪录片《寂静与黑暗的时代》在西德播出,西德各大传媒展开了一场如何评价瑞芬斯塔尔作品对纳粹所起的宣传作用的讨论。同年,摄影集《我的非洲》正式出版。
  ○1987年出版自传,在书中,瑞芬斯塔尔拒绝承认自己是纳粹政权的同谋。
  ○1990年摄影集《水下奇迹》出版。
  ○1993年参与电视纪录片《图片的力量》的拍摄,该片获得艾美奖。
  ○1996年根据瑞芬斯塔尔经历编排的舞台剧在德国科隆剧院首演。同年,包括舞台、电影和摄影集在内的“瑞芬斯塔尔作品展”在意大利米兰和罗马举办。
  ○1997年前往美国领取Cincecon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再次引发巨大争议。
  ○2002年德国吉普赛人联合会控告瑞芬斯塔尔。在她百岁生日当天,法兰克福检察院开始就瑞芬斯塔尔否认大屠杀的指控展开调查。两个月后,检察院撤销了指控,理由是缺乏证据以及当事人年事已高。
  ○2003年瑞芬斯塔尔于9月8日去世。
   
瑞芬斯塔尔的后半个世纪以摄影为主业


本人最为推崇的一位导演和记录片,撇开政治色彩,这也是一部将永远载入记录片历史的伟大作品,她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所以在这里友情提醒:发布此片不含任何政治色彩,仅作为一个历史的鉴证!请大家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全世界已经公映,包括德国!

这里下载
http://www.megaupload.com/cn/?d=RXEELLA2
http://www.megaupload.com/cn/?d=YKFJG1OQ
http://www.megaupload.com/cn/?d=R1KEY5NZ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