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环球时报》的报道震撼我心--印泥华人要遭殃了

(2007-01-26 14:16:20) 下一个
《环球时报》的报道震撼我心--印泥华人要遭殃了

伟大的拯救:新[摩西行动]接黑犹太人回家

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 刘洪

据《圣经》记载,远古时代,犹太人在先知摩西率领下,逃出埃及,来到“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巴勒斯坦。现在,以色列政府将采取新“摩西行动”,把近两万名埃塞俄比亚剩余的黑犹太人带回以色列。这也将是新世纪以色列乃至世界最见规模的集体移民行动。

在不久前召开的以色列内阁会议上,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外长沙洛姆敦促有关方面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将这些黑人同胞护送回国。以政府为此成立了一个包括多名内阁成员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整个接收安置事宜。沙洛姆上月更是前往埃塞俄比,就大规模移民计划与埃政府协商。以色列看守内阁16日召开会议,通过了内政部长伊沙依提出的“紧急接收”2万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计划,并决定成立一个以伊沙依为首、由移民接收部、教育部、住房和建设部、财政部以及犹太办事处官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领导整个接收安置计划,从而拉开了以色列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接收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序幕。

目前,聚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难民营和北部城市的“黑色”犹太人缺乏必要的食物和医疗设备,很多人居住在破旧的帐篷中,处境艰难,因此以方认为接收行动“刻不容缓”。

这些黑皮肤犹太人,被称“法拉沙人”。这是古代的埃塞俄比亚人对他们带有讽刺性的称谓,意即被放逐者或陌生人。过去曾有人认为他们是古代遗失的12个犹太部落的后裔。但学者们更倾向认为,他们应该是古扰太人迁徙同化的当地部落,但于公前200年即与犹太主流社会分离,因此保留着许多比其他分散世界的主流犹太人更为古老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初,埃塞俄比亚当局禁止在“法拉沙人”中传播犹太教和教授希伯来语,并指责一些“法拉沙人”是“犹太复国主义间谍”,犹太教领袖也经常受到骚扰并遭政府监视。同时,法拉沙人的经济状况极端恶化。许多人生活在干旱、饥荒和战乱中。他们的遭遇引起了以色列国内极大关注。1984年11月18日到1985年1月5日,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成功地策划和实施了“摩西行动”。埃塞俄比亚的8000余名“法拉沙人”,其中主要是青壮年男子,乘坐原始的牛拉车经长途跋涉抵达苏丹境内,再由以军偷偷空运到以色列。

在以色列总理沙龙的办公室采访时,我就看到当年“摩西行动”的照片:巨大的飞机机舱里,所有的椅子都拆除,挤满衣着褴褛的法拉沙人,许多人眼中还闪现着惊恐。在这张照片旁边,则是以色列建国和拉宾签署[奥斯陆协议]照片。以色列官员告诉我,从这一点,就可见这次行动对以色列的重要意义。能从敌对国家成功运送这么多同胞回国,确是一个奇迹!

据一些法拉沙人讲,当时,以色列政要都前往机场,迎接这些与犹太主流社会隔绝了2000多年的同胞“回家”。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沙米尔说“这对我们人民、我们国家、世界所有犹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时刻。”由于情报泄露,阿拉伯国家对苏丹施加压力,“摩西行动”未能继续实施,1.5万名“法拉沙人”未能离开埃塞俄比亚。

“摩西行动”未能完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大量“法拉沙人”与其亲人两地分居,为了帮助他们家人团圆,以政府一直努力说服埃塞政府允许其他“法拉沙人”自由离境。作为交换,以色列给予埃塞俄比亚军事和经济援助。20世纪90年代,埃塞俄比亚内战不休,法拉沙人再次处境危险,以政府经过谈判,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一批包括100辆T-55坦克及埃塞俄比亚空军所急需的零配件在内的军事援助,埃塞政府开始同意“法拉沙人”前往以色列探亲。

1991年,仇视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叛军进逼法拉沙人集中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总统门格斯图宣布辞职,形势千钧一发。以色列随即开展“所罗门行动”。由官方直接拨款1亿美元,向以色列航空公司租用34架大型客机,在短短36小时之内马不停蹄地把埃塞俄比亚境内14324名“法拉沙人”接运到以色列。

这也是以色列历史上单日运送移民最多的一次行动。在“所罗门行动”结束数十小时后,亚的斯亚贝巴就陷落了。以色列人感叹:如果不是这一大胆行动,法拉沙人将凶多吉少。

到目前为止,共有约8万法拉沙人生活在以色列。从1998年起,以色列改变大规模接收法拉沙人的政策,代之以移民个案,申请方案。但这种申请方案,使许多法拉沙人无法来到以色列。这引起了法拉沙人和其他以色列民众的不满。在沙龙办公楼外,经常有示威游行的法拉沙人,他们告诉记者,他们的亲人都还在埃塞俄比亚,政府必须在拯救受苦同胞中有所作为。

以色列属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人口都受过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但法拉沙人则来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电视,自来水等设施。许多在以色列的法拉沙人告诉我,他们第一次乘飞机就是乘坐以色列的运输机。

为使法拉沙人融入以色列主流社会,以色列政府先把他们安置在移民中心,让他们学习希伯来语及一些社会技能,然后再把他们安排到以色列各地,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成为社会一部分。仅教育开支一项,以色列就付出了数十亿美元。

但总体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法拉沙人生活在以色列社会的最底层。许多人靠体力吃饭,他们一般是大家庭,小孩多,此外单亲家庭比重也较大,失业率也很高。2002年年底以色列议会“收入不均调查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埃塞俄比亚犹太社团人数在8.5万人左右,其中92%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从事低收入工作,他们与阿拉伯游牧部落贝都因人和一般不从事工作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教徒一起构成了以色列的“穷人”阶层。

尽管生活困难,但法拉沙人却非常朴实,勤奋,以我的观察,他们可能也是最诚实、最刻苦耐劳的犹太人。

--原载新华社《环球时报》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