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3张8的杨二车娜姆自曝向萨科齐求婚内幕 zt (图)

(2008-12-18 07:06:40) 下一个



杨二车娜姆自曝向萨科齐求婚内幕

--------------------------------------------------------------------------------

生活新报 2008-12-18 03:04:40



  12月11日晚上9点,成都玉林西路的小酒馆里客人不多。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人们安静地聊着天,喝着酒。忽然,门被推开,一个身穿裘皮大衣的女人走了进来,她披着一头如瀑布般的黑色长发,步履从容地绕过吧台,径直来到最角落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对服务生说:“给我来杯奶茶,然后把音乐开小声点儿。 ”


  几乎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往她那儿看,然后互相交换眼神,有的惊讶,有的含笑。他们都说出了同一个名字:杨二车娜姆。尽管这一次,她的头上没有戴花。

  向萨科齐求婚?

  “如果他邀请我,我还是愿意见面”

  杨二车娜姆上次来成都,是给一部名叫《天地吉祥》的民族歌舞剧出谋划策兼客串角色,为此,她按照合约的要求在成都停留了三个月,之后便又踏上了她那居无定所、到处游玩的行程。“我前不久刚从意大利回来。我太喜欢那里了,尤其是意大利南部,风景美得没法说。”

  她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担任了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形象代言人,所以每次去那里都会受到市长的特别招待。“我的一个读者是爱尔兰人,她老公在庞贝做酒店旅游。我那个读者非常喜欢我,就让他老公邀请我去庞贝玩,还带我去见市长,结果市长一见我就说:你很适合做我们的形象代言人!”市长告诉杨二车娜姆,去庞贝古城游玩的亚洲人以日本人和韩国人居多,而他们非常渴望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就是去年年底在意大利的时候,《共和报》的记者来采访我,我开玩笑说要向萨科齐求婚——— 那会儿他还没和卡拉·布吕尼开始约会。我跟你说,国外的人都很重视幽默感,开这样的玩笑很正常的。”然而,这个玩笑毕竟是有关法国总统的,于是,《共和报》把“娜姆,中国歌手向法国总统萨科齐示爱求婚”的标题放上了头版,网上还有她在某法语网站上录制的求爱视频。杨二车娜姆穿着红艳艳的民族服饰,面对镜头说:“我喜欢萨科齐的皮肤颜色,他的说话举止,可以想像他吃东西的可爱样子,相信他的拥抱更是棒极了。”

  现在,她依然不后悔自己说了这些。“我一个法国朋友看到报道后,说可以带我去见萨科齐。不过我现在已经不想见他了。”说完这句话她想了想,改口道:“如果他邀请我,我还是愿意去(见面),不是看他这个人,是看看他住的房子装修得怎么样,有多少古董。”她很认真地说:“虽然那么多人骂我不要脸,骂我痴人说梦,但Who knows?(谁知道呢),一切皆有可能。”

  国际富豪“寄生虫”?

  “我有十几个干妈”

  很多人对杨二车娜姆的好奇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这个女人好像从来没什么固定工作,还在泸沽湖经营着一家兼作旅店的博物馆,开销不小,她的收入主要从哪里来?“主要是靠我的书在海外的版税,国内的盗版太多。这是最稳定的收入,可以让我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

  但这仅仅是衣食无忧,远不足以让她享受到她在书里或访谈中提到的相当奢侈的生活方式:住豪华酒店、穿名牌时装、吃龙虾和鱼子酱、坐着雪白的私人游艇出海……这些生活多半是她跟着富人们一起过的。“苹果公司的CEO史蒂夫·乔布斯,还有甲骨文公司的老板埃里森,他们和他们的太太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去美国的时候经常就住他们家,吃他们的,喝他们的。反正他们有的是钱,也欢迎我去帮他们消费,何乐而不为嘛?”她瞪大眼睛,带着几分得意的笑,表情非常坦荡。

  比朋友更牢靠的关系就是亲戚了。尽管杨二车娜姆的亲人们都生活在泸沽湖畔,没有一个人比她更富,但她有一个奇招:认干妈。“我有十几个干妈,美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北欧的、巴西的、爱尔兰的……个个都是家境超好,个个都特别疼我,觉得我特别不容易,什么都愿意为我做。”她举了个例子,提到了一个生活在上海、某跨国企业总裁的夫人。“我不在上海的时候,那个干妈会亲自去我家里给我收拾房间,去机场接我的时候她会帮我提行李箱。”

  “你已经生活得这么滋润了,她们为什么还觉得你不容易?她们因为你的什么特点,会这么疼你?”杨二车娜姆想了想说:“因为她们觉得,我在帮她们过她们想要却不敢选择的生活。她们必须被束缚,才能拥有现在的富贵体面,但她们心底深处,都渴望像我一样去生活、去大胆体验,甚至受伤害、跌倒,再爬起来。看着我,她们觉得喜悦。”

  除此之外,杨二车娜姆还经常在国外演讲。这在国外可是很赚钱的行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离任后,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到处发表付酬演讲,2006年他的演讲收入为1020万美元,2007年为1010万美元。“我演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情况。去年开始增加了中国娱乐产业的内容,对,就是我当‘快男’评委之后。他们很感兴趣,那些听众对我的遭遇特别同情,不停感叹:‘哦,娜姆!哦,娜姆……我真同情你。’”

  毒舌评委?

  “杨坤当面给我道歉了”

  她扮演了那么惊世骇俗的“毒舌评委”角色,为什么还会被人们同情?“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怎么 ‘毒舌’了,我觉得只是很多中国人无法接受我的幽默,因为我的圈子里老外居多。”杨二车娜姆说,这个比例大约是老外占70~80%,中国人占 20~30%。“当时我也不怎么看报纸,也不怎么上网,每天从评委席下来,就去外国人的圈子里玩了。他们也不关注什么快男,对那些评论啊报道啊根本没意识到。”

  直到再往后,骂声和嘲讽声蔓延开来,杨二车娜姆才真切感受到了媒体和舆论的威力。“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从广州寄木瓜给我,一共11个很好的木瓜,用报纸包着,其中8张报纸上都有骂我的文章。我觉得真不好意思,浪费了纸张。”杨二车娜姆说,开始她以为这只是娱乐,供大家开心,自己也出了名,没什么不好。但慢慢的,她发现事情不对了。“他们(读者和观众们)真的把我看成一个怪物了!”

  接下来便是记者们的疯狂追逐。包括那次她约被淘汰的快男选手吃饭,被记者逼得躲进了厕所。 “我是个很心软的人,觉得他被淘汰了挺可怜,正好当时我原本约了个干女儿一起吃饭,她来晚了,我就让那个男孩过来陪我喝汤,这有什么呢?”为了证明她是真的心软,杨二车娜姆告诉记者,包括后来那些到她家门口堵截的狗仔,她也善待人家,“我经常让保安给他们送本杂志下去看,偶尔还帮他们买盒饭,买咖啡。”

  “后来我看清了,那时候只要骂我就能出名,所以骂我的人特多。”比如那个让她“去死吧”的杨坤。“前一阵子我在北京一个酒吧遇见他了。他过来跟我打招呼,还向我道歉,说‘我知道你其实人特好。’你看看!我真没想到,这些影响会持续这么久,让大家都对我有了偏见。”至于那次为“熊猫人”赵半狄走秀的风波,杨二车娜姆说那个纯属商业活动,她根本不认识赵,并说:“现在真是阴盛阳衰,男人要靠女人来出名!”

  男友一箩筐?

  “我只结过一次婚”

  杨二车娜姆声称自己是“女生男心”。这个意思是,她对男人的态度,类似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 ———男人都是喜欢追求女人,乐意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女;那么反过来,杨二车娜姆也热衷于和男人们打交道。只是她毕竟身为女人,所以人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风骚的杨二车娜姆。她也只能坚持澄清:“我不是同时有好多个男朋友。我的圈子里同性恋占了一多半,男的女的都有。”

  为什么这样?“因为我对同性恋的态度很宽容,从不排斥他们,他们自然喜欢我和他们在一起。” 另外,她还强调自己只结过一次婚,而且不是和那个大家最为熟知的挪威外交官石丹梧,而是和一个美国记者。“我和石丹梧没有办过正式的结婚手续,只是同居三年以上算事实婚姻,我们2002年分了手,到现在都6年了。我到现在为止惟一一次办手续结婚,是和那个外号叫‘鹌鹑蛋’的美国ABC电视台记者,以前说过的。”

  这里有必要简短回顾一下杨二车娜姆走出泸沽湖的经历:14岁那年她被一支采风队相中,带到县里参加歌舞比赛。从此一路慢慢唱到凉山州歌舞团,后来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还努力进了中央歌舞团。“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和朱哲琴经常一起在王府饭店唱歌,赚很多外快,好多外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我。”1990年,《美国国家地理》给她做了一期专辑,杨二车娜姆在外国媒体圈里也从此成了红人。

  不过嫁给“鹌鹑蛋”纯属意外:1991年,他们有一次单独待在酒店房间里,被有关部门检查的人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得不给个说法,于是“鹌鹑蛋”和她结了婚,把她带到了美国。两个多月后,“鹌鹑蛋”拿出一张美国地图,对杨二车娜姆说:“娜姆你看,这是美国,你想去哪里都可以。”就这样,杨二车娜姆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开始了在这片陌生国度上的冒险,以及从那以后直到现在的各种故事。



*************************************

杨二车娜姆档案简历介绍日期:05-31 来源: 

杨二车娜姆,摩梭人。生于70年,1983年13岁时离开原始母系社会女儿国,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89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独唱演员;

1990年8月去美;1991年在意大利作模特;1992年游遍欧洲;1993年2月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讲学和演出;1995年开始从事时装生意并作模特,参加好莱坞电影演出并为其配唱歌曲。1997年开


始写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儿国》《中国红遇见挪威蓝》《你也可以》等书。其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热销。现为《时尚———中国服装》专栏作家。

2003年自传体小说《离开母亲湖》轰动美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用自己的歌喉,用自己独特的美丽和天质的聪明征服了泸沽湖以外的世界,让世界对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杨二车娜姆,一个总是身穿中式服装周游世界的传奇女人。




她14岁从摩梭部落翻山越岭,徒步走过几座大山,走进上海音乐学院,走进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走到美国,又走到挪威和瑞士……她在走路中成长,在走婚中成熟。

几年前,一本《走出女儿国》的自传小说,让我们认识了无比神秘的杨二车娜姆;认识了神秘无比的摩梭族。这个被称做人类早期社会形态活化石的摩梭族,是当今世界惟一的母系王国。

在中国云南省境内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摩梭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泸沽湖边维系着母系氏族的传统生活,蓝天、白云、绿水;朴素、平静而真实的生活使这里的人们对人生有着最朴实的理解。

因为高山的阻挡,摩梭人很少走出泸沽湖的怀抱,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似乎对外面的世界也并不感兴趣,但终于有一天,一个摩梭女孩儿在晨羲中离开泸沽湖踏着石子路开始了出走的历程。这个摩梭女孩儿名叫杨二车娜姆,她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然后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去了美国,之后是欧洲之旅,当想家的时候她又回到泸沽湖,她像一片云,在这个对她来说很小的世界里飘来荡去。

娜姆依然住在北京外交公寓里,这不过是她几个家之中的一个。自从“嫁”给她的王子——瑞士外交官石丹梧以来,这就是她在中国除泸沽湖以外的固定的家了。

杨二车娜姆最早的家在川滇高原泸沽湖畔一个叫左所的地方,跟摩梭最后一个王妃肖淑明是邻居。去年我翻山越岭跑到那儿找她,摩梭人告诉我:“娜姆到美国走婚去了,大把大把的美金寄回来,她家现在是我们摩梭部落最有钱的!”


本条信息来源于[内幕新闻网-www.ccbeta.com] 原文链接:http://www.ccbeta.com/show.aspx?id=260&cid=7











*************************

Tag:杨二车娜姆

摩梭人,13岁时离开原始母系社会女儿国,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民族独唱演员。
1990年离开中国,到美国;后在意大利做模特,游历欧洲。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讲学和演出;
1997年开始写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儿国》、《走回女儿国》、《女人品——闻香识女人》、《女人游——凤眼看天下》、《中国红遇见挪威蓝》、《女人梦——烟雨是天涯》、《你也可以》。其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热销。
现为《时尚——中国服装》专栏作家。常往返于纽约、北京、泸沽湖三地,从事写作和参与一些公益活动。
一个从泸沽湖畔走出的摩梭女人,在她的风华年代有了所有女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物质与爱情,她是一个有足够智慧有足够经验教女人怎样做女人的榜样女人。
娜姆去大学演讲,面对着几百双眼睛,本来要讲民族文化,突然转变了话题,成了女人要和女人做朋友。
娜姆说,女人应该和女人交朋友,女孩子要帮女孩子。我们很少和母亲交流,母亲不会和你交流爱情,你也不愿和她敞开谈,但外国会。我们没有榜样。
当一位母亲,把娜姆写的《中国红遇见挪威蓝》里的文章《你能拥抱我吗》复印下来,放进女儿的书包,女儿看了后,第一次说:“妈妈,我爱你”的时候。娜姆感动加幸福,其实娜姆希望女人与女人间的温情和交流越来越多。

“我一路收获,付出的总多过我得到的。懒的女人是没有前途的。”

13岁那年娜姆从北京得奖归来,泸沽湖的崇山峻岭已经盛不下她想“飞”的心。终于有一天对阿妈说:我要去城里。她的异想天开和固执把阿妈吓坏了,阿妈不知所措地打了她,她于是抹着眼泪往山上跑。阿妈追不上,捡起石头砸她。她却就这样跑出来了。那是她第一次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身上带了六个熟鸡蛋,却要在原始森林里走五天五夜。她在莽莽林海里风餐露宿,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夜里怕野兽袭击,就睡在山洞里或树上,她靠唱山歌来驱逐孤独和恐惧,边唱边哭,边哭边走。一个漆黑的夜里,她看到远处一线灯光,就在泥泞中朝着那个方向爬,第二天看走过的路,原来是从悬崖边爬过来的,稍有不慎,就会落下万丈深渊。
娜姆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想到北京发展,她没有背景,也没有关系,在当时人人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她竟然拿到手了,这样的出手不凡让人惊异,却是她三十一次来来回回往返上海和北京找工作的结果。最后一次从北京回到学校,娜姆没得吃,只有一个温水瓶,她把方便面搓碎了放进水里,就那样晃着吃。
现在的娜姆可以在瑞士日内瓦的湖边上和她的挪威王子过神仙眷侣的生活,可是她跑到北京写书,写书有多苦?且看她的《抱歉自己》:“没出过门,没下过楼。写完最后一笔,赶快跑到镜子面前,脱下睡袍,看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发霉。把手里的笔一掰两段扔到垃圾箱里。两个月了!”
娜姆说:我喜欢我的生活,有时候有非常大的奔波,非常疲倦,这次回老家一个多月,皮肤被高原的烈日烧干巴了。可是我不把它当作是苦。我的精力太旺盛了,活佛有九个脑袋,我没有九个,也有四个。
所以如果有女孩子嫉妒娜姆,说风凉话,是没有道理的,有哪个女孩子在大年三十能一个人就一杯咖啡两片面包过日子?可是娜姆能。当你在哪儿瞎混瞎逛时,人家娜姆还在工作呐。
“人一定要善良,尤其是做女人,一定要善良,一定要友爱,一定要心存感激,要有感恩的心。”
娜姆的榜样女人有三个:阿妈,献身于慈善事业的修女特雷莎嬷嬷,还有奥黛丽·赫本,她们的共同品质是善良。
在美国,娜姆经朋友介绍到一家歌厅打工。一个大雨天,一个老人走进来,身上的衣服湿透,他见歌厅还没开业,犹豫着进退两难。娜姆见不得人受苦,就热情地请他进来。等老人坐下,她问他要不要喝点东西,老人拒绝,她以为他没钱,就请他喝果汁,为了让老人愉快些,娜姆还给他唱了首中国歌,临分手时,娜姆拿了把伞送给老人。
三天后的晚上,老人又来到这个酒吧,给娜姆讲了他的故事:他年轻时参加过越南战争,后来因为忏悔收养了三个越南孤儿,把他们抚养大,再后来他们知道了他在越南服役的事,便一个个离他远去。老人的孤苦感染了娜姆,她要了老人的电话,请老人参加她和朋友举行的宴会,一来二去,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有一天,老人带娜姆到旧金山最高级的生活区一幢漂亮的房子前停下来,说是送她的礼物。娜姆当然不要,但拗不过老人,娜姆要求付租金才求得两全。只是第二天娜姆再去那座房子时,看到的是老人留给她的一张支票。老人说谢谢“你给我的晚年带来温暖,给了我爱。”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故事却是真的。没什么可奇怪的,尊老爱幼是摩梭姑娘娜姆骨子里的美德。娜姆的婆婆说,娜姆胸怀广,肯给予,所以爱她。
娜姆不会忘记飞去巴黎在那个19岁的女孩子店里挑两款新装,她设计的衣服很好,做工也很好,只是在全是名牌的巴黎有些不自信,她需要鼓励,需要资金周转。娜姆最满意的事情是她酬资新建的希望小学有了眉目,香格里拉的古城将有朗朗的书声,许多人为此就业。从她担任名誉校长的古城小学走出来,她感觉自己像一片云,净净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