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预制菜
现在国内对预制菜炒得很热,有点像几年前关于转基因的争论。
坐过飞机的人都吃过飞机上供应的盒饭,热汽腾腾的。每次我都吃得特别满意,因为它的口味比我烧的好吃多了。其实这些盒饭都是预制的,真正制作时间,也许是几个月前,甚至可能在一年多前。
我在平时生活中跟预制菜接触,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鲜蔬菜、二是盒饭。
超市里有袋装蔬菜[
阅读全文]
中国最好每年引进一两万个国外新娘不久前看到一条新闻。有个缅甸少女,越境在中国工厂打工,跟一个中国的青年农民工同居,然后两人回到男方的农村老家,生了个男孩,已经五岁了。此时被发现是非法入境,将女方遣送出境。新闻里没有说,小孩子是怎么处理的。我看了这条新闻心里很不舒服,不但生生拆散了人家的夫妻关系,成了当代的“法海和尚”,还让幼儿[
阅读全文]
祖坟的命运刘振墉
我们刘家的家族公共坟地,可算得上「豪宅」。占地六亩,因为是从曾祖父起始,只埋葬了三代人,坟墓较少,空地全部栽满了柏树。柏树生长很慢,但到我记事时,已经成林成材,郁郁葱葱,四季常青。只有在东北角落上砌有两间小瓦房,那是给守墓人住的。最后的守墓人姓蔡,留下这印象的,不是来自扫墓,而是在逃日本兵到达这里时留下的记忆。那[
阅读全文]
用稀土来交换芯片刘振墉稀土是宝,芯片也是宝,可以不可以用宝贝换宝贝?五十年代初,中国特别需要橡胶,而锡兰(即今日的斯里兰卡)因受灾而缺少大米,又没有外汇到国际市场上去买。于是通过协商,以物易物,中国用几十万吨大米,换回了几万吨橡胶。不需要外汇,又不要通过银行,不声不响,皆大欢喜,也不影响到第三者的利益,更不用去算什么出超、入超!现在[
阅读全文]

看望百歳老人四表哥刘振墉这张照片是2023年拍的,又是两年过去了,我们三人还都健在。托现代医药科学的福,三个人的年龄加起来286岁了,大概是祖祖辈辈都不可能有的事。前年初夏,女儿带我回国时,专程从江苏到福建,去看望百歳老人四表哥。表哥是两次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的幸存者,由于他一直在区乡基层从事武装斗争,在敌人的炮楼和封锁线间战斗,九死[
阅读全文]
做了醫生的小學同學劉振墉
每當在新聞裏,看到有中醫院士在指導防疫,講解新冠病毒時,我就會聯想到小學畢業班裏的汪同學。
我小學畢業時有個姓汪的同學,在全班九個人中,他的學習成績較差,性格有些浮躁,是個尖屁股坐不住的人。但他的語言能力不錯,人也比較活絡,待人熱情友好。我與他相處
融洽,曾到他家去過幾次,他有媽媽和姐姐,三個人的溫[
阅读全文]

日俄战争见闻录(白话文)
z_y_liu今天10:03
发至z_y_liu详情
这样的好文章,值得大家阅读,我用chatGPT改写成白话文如下。因为是逐段改写,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请指正。
阅读全文]
刘兰阶:日俄战争见闻录(文言文)刘振墉说明:一、本文是我的祖父遗作。祖父名刘芬,字兰阶,蠖慵是他的笔名。二、原文无标点符号,注音及注解也是我加的,或有不妥,请原谅。三、祖父还有另有一本“红会日记”,是记录去日本参观考察红会情况,洋洋数万言,家中的抄本已在文革中烧掉。我记得末了有一句“将红会日记面呈宫保大人”,所以必有一抄[
阅读全文]
皇軍-國軍-解放軍劉振墉這裏寫的是官方名稱,但在很長時期和很大範圍內,被敵對方稱作日本鬼子、蔣匪、共匪,用詞實在太粗俗,所以我盡可能避免它。
我出生在長江北岸的一個農村小集鎮上,雖然貧窮落後,但每次的社會動亂都要被牽扯進去。聯軍(孫傳芳的五省聯軍)、黨軍(北伐軍)打仗的時候駐紮過聯軍,民國十八九年鬧共產(紅十四軍暴動)的中心地區就在[
阅读全文]
一片泰诺救了我作者:刘振墉因为流感高热,我从椅子上摊下来倒在地毯上,人事不知。幸亏在此之前,刚吃过一片泰诺,经过一段时间后,体温下降,人清醒过来,得以求助。是这片泰诺救了我。大年除夕的早上,我开始有发烧的感觉,十点多的时候,已经接近华氏101度(38摄氏度),测过新冠是阴性,接着再测流脑,中召了,阳性!赶快将女儿喊来,给家庭医生的办公室打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