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zas的评书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正文

张少佐谈评书

(2005-03-14 13:21:16) 下一个

 文章来源: 北侠

 张少佐先生做客哈尔滨电视台畅谈评书

  2003年 7 月28 日,张少佐先生应哈尔滨电视台邀请,做客哈尔滨电视台,谈起了评书的来龙去脉。其中对评书历史回顾、前景的展望、后辈的培养、姊妹艺术的借鉴、评书舞台上的趣闻轶事娓娓道来,令现场的观众时而捧腹时而赞叹,场面十分热烈。
下面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张先生你们说评书的,在人物出场时都要形容一番,叫“开脸”,您看,怎么形容形容我?

  张少佐:真想形容形容?

  主持人:真想!

  张少佐:看,这位主持人,上中等身材,戴著一副金丝边眼镜,遮往了两道时隐时现的鱼尾纹,更显得英俊年轻,身材不胖不瘦,往这一坐,潇洒自如和蔼可亲令人起敬!

  主持人:(主持人带头鼓掌)我怎么听著像骂我呢?(现场观众大笑)张先生,您是什么时候学的评书啊?

  张少佐:十八、九岁吧,1979年。

  主持人:那时候评书正火呢,挣了不少钱吧?

  张少佐:开始学书,我在一个书场说书,就一个听众,听了我二十天,一场买两角钱的票。

  主持人:两角钱?那能给他说吗?

  张少佐:前辈们常说,面对听众,人多就说书,人少就练书。评书演员往往是通过说一部书而练会评书的。

  主持人:评书有许多技巧,大家都知道“扣子”,请张先生谈谈“扣子”。

  张少佐:“听戏听轴,听书听扣”,可见“扣子”在评书当中的重要性。“扣子”就是悬念、就是矛盾最焦点。使好了可以吸引听众一直听下去。

  主持人:说书是不是也像电视剧似的,有古装的、武打的、现代的?

  张少佐:有分类。短打类,就是武侠短打,像“童林传”、“三侠剑”、“侠义金镖”等等;袍带类,一般带“将”字的属于袍带,如“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曹家将”等;神怪类,如“聊斋”、“封神榜”、“鬼狐传”,还有新书“特务名单”、“中国血案” 等等。

  主持人:过去有个“夜幕下的哈尔滨”,它是评书吗?许多人都喜欢听

  张少佐:当年王刚播“夜幕下的哈尔滨”是小说连播,不是评书。

  主持人:小说和评书有什么区别呢?

  张少佐:这是两个曲种,往大了分,小说属文学类,评书属曲艺类。再有,它们的表现手段、方式很不相同,关键的一点是它们的“味道”不一样。

  主持人:请问,咱们的评书是棒子面味的呢?还是大米面味的呢?

  张少佐:例如,同样一出“秦香莲”,京剧来演是京剧味,评剧来演是评剧味,哪怕它们剧情完全一样,甚至唱词也一样,可味道就是不同。评书和其它“说”的曲种不同处也在此,这是千万年来传流下来特有的味道。

  主持人:我们现场就坐著一位小说演播家岳峰老师,我想就在现场请评书、小说二位艺术家演练一番,大家听听评书和小说究竟有什么不同?

  (主持人拿著一张当天的“生活报”先请岳峰以播小说的方式念了一段“事故报道”,又请张先生以评书的形式说了这段“报道”)

  主持人:跟大家聊一聊评书的源流吧!

  张少佐:正像有人所讲“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说起评书的源头,可就远了,但史料记载不多,到了唐宋时,有关评书的文字才多有出现。“霍四究、说三分;尹长卖、五代史”这是在北宋时霍四究先生于汴梁(今开封)说“三国”的记载。到了明末清初,柳敬亭先生出现,这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大说书家,后来北京的王鸿兴受了柳先生的影响开创了北方评书一脉(按:王鸿兴是北方评书的创立者或创立者之一)。晚清时,双厚坪在书坛享有盛名,号称“评书大王”,石玉昆写出了“三侠五义”,他虽然是唱大鼓书的,但他的书给评书影响很大。...

  主持人:看来这说书、学书都不容易,培养一个演员得几年吧!

  张少佐:同行们开玩笑说,学评书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说人话”;第二阶段是“半是人话不是人话”;第三阶段“都是人话”。虽似玩笑,确是如此。开始学书时,学员无论怎么背词、练功,一到台上一紧张就会忘词,甚至把一段情节都忘了,说的乱七八糟,这叫“不说人话”;再经过一段磨炼,虽然有些词句说得不太准确,但已经能把情节说明白了,听众也能将就听下去,这是“半是人话不是人话”;再磨炼,演员成熟了,生活知识也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舞台经验也有了,这才成为一位合格的说书人。

  主持人:张先生教学生了吗?

  张少佐:本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也非常忙,评书研究所负责供应全国一百多家电台的评书节目,没有时间教学生,可是评书断代问题已很严重,考虑再三应该抓这个事了,前不久从内蒙来了一个青年叫徐涛,小伙子酷爱评书,相谈之下我十分感动,就把他留下了,现在正教他练评书基本功。

  主持人:徐涛来了吧,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练一段基本功。

  徐 涛:主持人,我刚和我老师学,我怕说不好

  主持人:噢,对了,你现在属于“第一阶段”!(全场大笑,徐涛表演了一段评书贯口,干净立落,显示出一定的功底,观众鼓掌称赞)

  现场观众:张先生我是个评书迷,可是评书已不像几年前那么火了,我担心评书这门艺术是否会消亡,或做为古懂放在博物馆里?

  张少佐:评书这门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在评书的历史上,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有低谷。问题是我们的评书艺术工作者如何在新的时期,拓展题材,丰富表现手段,说出大家愿意听的书来。比如有些大家不愿听的书,今天您不愿听,就是把它放在清朝民国去,听众也不愿听,所以评书的生命力,主要在质量。

  现场观众:我是高中的学生,我想是否可以把我们的一些课本用评书的形式说出来,学起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张少佐:一些大专院校搞过“有声教材”,如以京剧的形式演绎一段教课书内容等等,但评书没有,这方面可以考虑,只要有益评书的发展,有益学生学习我们就可以做。

  现场观众:能不能说一些儿童的评书?

  张少佐:这是我的工作重点,正在研究录制“爸爸讲故事”“哈利.波特”。

  现场观众:张先生,我喜欢金庸的书,能不能说一说金庸的书,只要您说肯定有许多人愿意听。

  张少佐:评书版“射雕英雄传”已经快录完了,我相信,您听了一定过瘾。

  主持人:跟大家聊了这么久,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一定想听您说一段,掌声欢迎!

  (张少佐穿上红大褂,说了一段“童林传”片段,节目实录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