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震级别应成建房第一标准

(2008-05-26 08:29:11) 下一个
同济大学建筑系古园林、建筑史老专家路秉杰先生呼吁,有关专业机构灾后应尽可能对房屋破坏程度进行准确科学记录。房屋抗震并不仅仅是结构上的问题,如何使房屋建筑少倒、慢倒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只有记录震后房屋真实情况,供专业研究,才真正不辜负万千人付出的生命代价
。(《东方早报》5月25日报道)

与路教授的呼吁似乎不谋而合,温总理日前也指出:我们将收集这次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医院、机关等的建筑资料,从这次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为日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仔细想来,对震后房屋进行认真的评价、研究,意义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查清本次地震倒塌或未倒塌房屋的规律性成因,可为此后的规划原则、建筑抗震标准、建材产业优化、施工管理法规的制定或修订提供依据。地震对房屋的破坏,既有因历史条件不同而对抗震要求有所不同,也有技术原因和社会原因的综合作用———地震中倒塌或没有倒塌的房屋,其设计结构、建材材质、施工监理、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对房子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地震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摧残,这确实令人伤痛。但是地震也对建筑物做出了难得的“破坏性试验”。抓住这样的机会,从中找出灾难的“痛点规律”,是建设部门的一项重要责任。

其二,有利于形成“抗震级别是房屋第一价值”社会共识,促使业主、银行、保险、建筑商、开发商、设计者在法规的准绳下,形成互相制约的链环,把房屋抗震标准的认同,共同推向一个新高度。

笔者希望,通过路教授上述呼吁,我们的专业机构此后能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与把关。如此这般,地震时灾民便不会再这么惨了。□马龙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