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不如学习优秀基民胡昌生
(2007-04-18 09:36:09)
下一个
一路追随南方基金,六年只买不赎--基民胡昌生的故事
时间: 2007年04月16日 新闻作者: 中国证券报 廖维
从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买入第一只股票型基金起,胡昌生就从来没有赎回过,甚至在净值下跌的时候还继续追加了投资,这个堪称“钻石级”的基民用自己的坚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胡昌生说,自己的这种定力也是教训换来的。
上个世纪末,是一个全民皆股的时代。在朋友的劝说下,胡昌生也禁不住投身股市。因为自己是外行,就委托朋友代为操作,或许是投资理念的失误,加上市场的因素,最后是亏损近半。尽管投入不多,但这次经历让胡昌生认识到,证券投资不能感情用事,需要理智和经验。
更触动他的,是一个朋友的经历。这个朋友做股票曾经辉煌一时,资金从几十万翻到上百万,但是市场的涨落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和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胡昌生。“古印度圣者释迦牟尼曾经这样教导他的弟子:‘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如果自己从情绪到血压都随股票的涨跌而一同起伏,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搭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那就太不值得了。”
因此,当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问世时,专家理财的理念立刻就引起了胡昌生的注意。“当时银行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我也很关心别的投资渠道。当我听广播看报纸了解到证券投资基金是专业的理财团队,基金经理是具有长期证券从业经历的职业高手,尤其是管理费的提取方式使得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和净值与管理团队的收益直接挂钩,基金的业绩和管理者的收益完全一致,投资者和管理者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时,我决定把自己80%的资金用来买基金。”
他选择了前五只刚成立的开放式基金,每家都买了相同的份额,然后开始观察其效果。一开始净值增长似乎很顺利,可大约半年以后,随着市场的消沉,熊市开始,基金净值开始下滑,他买的五只开放式基金都跌破了面值。漫漫熊途中也有朋友劝他止损赎回,但胡昌生没有随波逐流,细心的他注意到此时基金净值的下降幅度远远低于大盘指数的下降幅度,这反而使他相信了专家理财的经验和开放式基金的可信。
“当时很多人都说股市会崩盘,可我并不这样看。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股市也没有全部崩盘呀,何况中国经济如此高速发展,股市不过是虚高了,需要挤出泡沫。”
因为相信经济的高速发展终究会让这个市场走向繁荣,胡昌生决定依靠专家的知识和能力来分享经济发展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我觉得基金的价值被低估了,”所以他不但没有赎回,反而在净值跌到0.8元的时候,又追加了投资。
由于觉得南方基金表现不错,胡昌生后来基本上买的都是南方的基金,包括债券型、避险型以及准货币型等各类品种,由于认可“稳健成长”的理念,在股票型基金中重点增持了南方稳健成长。
多年的投资经历,胡昌生一直坚持“不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的原则。他把每月的工资收入留下日常家用的,其余半数以上全都买了各种基金。为准备应急使用,他购买的是流通性好的准货币基金,为储蓄增值,申购的是债券型和避险基金,为追求较高回报而持有股票型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因其特有的性质胡昌生一直长期持有,到目前为止还从未赎回过,由于设置了红利再投资,他还获得了超过累计净值的收益。“我的大部分资金都投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的比例还不到30%,只是去年股票型基金表现优异,我的投资涨了3倍,才使我的资产配置上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占到了一半。”
如今,面对眼下基金销售的 火爆市场,胡昌生反到异常冷静。今年他没有再买基金,他认为现在的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高点,这时候没必要再去主动追加投资,但由于他选择了红利再投资,实际上也是在追加投资。对不少基民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炒的做法,胡昌生不以为然,他说反复地买和卖,一方面增加了自己的成本,而且频繁地买和卖,也会影响基金经理的运作,这样实际上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对双方都不好。
投资问回报。去年,基金的高收益吊高了基民的胃口,大家都认为今年基金的收益应该更上一层楼,而胡昌生不这么想。他说自己的预期收益只是真实利率的5%,也就是扣除通胀后的收益能够达到5%就满足了,“我追求的是利润的可持续性,不是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对平时的涨涨跌跌基本上不关心,平时要是没事的时候就看看,有事的时候根本就不看。”其实,胡昌生现在的收益早已远远超出了这个比例,他说这么多年投资下来,每年的复利也有20%,“这已经很可观了!”
胡昌生告诉记者,这买基金就好比种树,你看杨树长得快,但收益低,而像杜仲或是核桃木,种植时间虽然很长,但最后的回报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