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将军驳美刊所谓“中美海军对峙”荒谬论点

(2006-11-16 11:37:52) 下一个
中美将军驳美刊所谓“中美海军对峙”荒谬论点

2006年11月16日 环球时报


  美国《华盛顿时报》星期一刊登了一篇相当耸动的报道,宣称“一艘中国潜艇突然浮现在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附近,‘小鹰’号甚至已经处在中国潜艇的鱼雷和导弹的射程之内。”该报道立即引起了世界许多媒体的关注和转载。和以往单纯攻击中国有所不同,《华盛顿时报》这次的文章似乎还埋藏着另一层用心,它一边弹着“中国加紧准备与美国未来的冲突”的老调,还亮出了它的新“攻击点”,称该事件“对一直力促中美军事交流的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不过,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加里·拉夫黑德上将断然否定了这一论调,称中美之间能够通过加强交流而开创一个“避免因误解而导致冲突的年代”。

  “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

  《华盛顿时报》13日刊登了其首席军事记者比尔·格茨的一篇报道,据一些国防部官员透露,美国 “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是上个月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执行一项常规任务时被中国海军的“宋”级柴油动力潜艇长时间跟踪的,然而,“小鹰”号庞大的反潜力量始终没能发现这艘潜艇。直到10月26日,该潜艇突然浮出水面,才被执行常规监视飞行任务的航母舰载机发现,当时,潜艇距离“小鹰”号不足5英里(约8公里)。

  在描述了中国潜艇跟踪“小鹰”号的过程后,该文笔锋一转,称近3年中国增加了14艘新型潜艇,这些“事实”和此次“令人惊讶的遭遇”说明,“中国加紧准备与美国未来的冲突”。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该报道专门援引一位未具名的 “美军官员”的话称,中国的“宋”级潜艇配备有俄制鱼雷和反舰导弹,在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了射程之内,而且“中国潜艇很少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深水区活动,或跟踪美国舰船”,暗示中国潜艇已经对美国航母造成了现实威胁。

  可能是担心“美军官员”的话说服力不够,该报紧接着又抬出了“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一位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这位专家先是耸人听闻地表示,此次潜艇事件“令人担忧”,可能是“中国将对美国在东亚地区军事态势做出强有力反应的前兆”,接着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旦中国潜艇发射反舰导弹,那么此次事件会变得非常严重”。

  报道同时强调,此次事件应该给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上将正在推动的中美军事交流项目“敲响警钟”。该报称,尽管法伦等人正在积极推动中美军事交流,试图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但“中国并没有回报美国的好意”,仍继续拒绝美国军事代表团参观一些关键性设施,比如位于北京的指挥中心。与此相比,中国的军事代表团却被美方邀请观摩军事演习及参观一些敏感的军事设施。该报还称,美军情报机构限制了对华情报搜集活动,害怕活动败露会扰乱与北京的关系,但中国却显然仍在继续对美进行情报搜集。

  美政府对报道反应冷淡

  《华盛顿时报》有关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的报道发表后,立即被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转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也都播报或转载了这一“新闻”。有分析认为,《华盛顿时报》精心设计的“大国对抗”是这条“新闻”迅速被“放大”的重要原因。航母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支柱;在西方媒体的炒作下,潜艇也俨然成了中国海军最具威慑性的武器,《华盛顿时报》“巧妙”地将两个大国间最具威慑性的力量设置在一个“面对面对抗”的场景中。

  不过,对于《华盛顿时报》极力渲染的这篇报道,美国政府的反应却十分平淡,美国国防部和太平洋司令部都拒绝对该事件发表评论。确实,在许多严肃的美国媒体的眼中,《华盛顿时报》不仅立场十分保守,许多报道还显得过于“夸张”,声誉并不是太好。这篇报道的作者比尔·格茨跟美国政界、军界的右翼人士来往密切,经常从“内部人士”那里获得一些“猛料”,美国政府对这些报道很少评论和证实。

  《华盛顿时报》近些年来刊登了上百条有关中国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多数出自格茨的手笔。2002年12月,《华盛顿时报》刊登格茨的文章称,“中国在‘9·11’事件后向‘基地’组织提供了武器”。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严正指出,这一报道纯属别有用心,无中生有,美国国内个别人企图以此诋毁中国形象,阻挠中美关系改善,其险恶用心是不会得逞的。2006年,《华盛顿时报》连续3天在头版摘要刊登了格茨的“中国间谍”专著,将中国列为“头号间谍国家”,并耸人听闻地指出至少有3000家中国“公司”在美从事间谍活动,中国驻美大使馆官员指出,中国驻美公司一共还没有3000家。

  公海航行并不违法

  然而,有国际法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格茨设计的这个故事是站不住脚的,他对中国的指责更是毫无证据。报道说,事件发生在冲绳附近的公海海域,是“远离中国海岸的大洋深处”。且不论这事是真是假,但既然是公海,不管离中国海岸有多远,包括中国潜艇在内的各国军民舰船都有航行的自由,难道只有美国的航母有航行的自由,而就不允许中国潜艇在这里出现?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国际法的规定,12海里以内为领海,一般来说,12海里以外海域各国船只可自由航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这一海域遇到的船只应进行合理避让。因此,根据“公海航行自由权”,退一万步讲,即使中国潜艇真的出现在那片海域,也并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

  据专家介绍,在公海海域,两国舰艇相遇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冷战期间,美苏军舰经常在公海自由航行时相互碰到。美军潜艇仗着自己在声呐技术上的优势,经常长时间地跟踪苏联战舰,有时甚至一直会跟进苏联领海。冷战结束后,美军潜艇的行径也没有收敛多少。去年8月,中俄两国举行首次联合军演,美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也一直在附近海域徘徊。还有分析认为,《华盛顿时报》所谓的“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发生在冲绳附近海域,该海域是当前最热点的地区之一,海域内的军舰和潜艇密度堪称世界第一。中国潜艇经常在该海域执行各项任务,与美军航母偶尔相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军事分析家认为,按照《华盛顿时报》的说法,中国潜艇是跟踪美国“小鹰”号航母,并在距离5英里内突然上浮的。这一说法恐怕会让稍有军事常识的人笑掉大牙。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反潜装备。这样的一个先进的舰艇编队,居然会被中国并不算最先进的“宋”级潜艇如此近距离地跟踪却毫无察觉。一般来说,美国航母发现敌方潜艇的距离一般都在50海里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在跟踪且没有被对手发现的情况下,中国海军潜艇居然会“自己主动浮出水面”。一艘孤零零的潜艇主动暴露自己,在不到5英里的距离里,与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进行对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中美将军驳斥荒谬论点

  今年以来,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深层次、实质化的良性发展势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刚刚成功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备受世界舆论关注的中美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也即将拉开序幕。其中,一向力促中美军事交流的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功不可没。就在此时,《华盛顿时报》突然抛出中美海军对峙太平洋的“奇谈怪论”,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努力推动中美军事关系深入发展的太平洋司令部。11月10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拉夫黑德上将对中国展开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他就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以来首次访华。11月13日,他在北京被问及对这一报道的看法时明确表示:“有人问我中国海军是否是威胁,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不是。”他表示,尽管中国海军走向蓝水的步伐越来越明显,但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可以开创一个“避免因误解而导致冲突的年代”。

  中国科学院的军事专家彭光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美军事关系一直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曲折道路中前行,目的是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的关系。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根本性疑虑尚未消除。美国在战略上仍然对中国有防范,对中国仍然采取两手策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共同安全利益和对威胁的认识上,共同点越来越多。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对世界的安全都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中美要走的唯一道路就是相互信任和理解,加强合作。但是这并不是一条坦途,中美还处在相互适应期,仍然需要磨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产生一些猜疑和不理解是正常的,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也不奇怪。这次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访问中国就有助于增进美国军方对中国的理解。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谭竹洁 方惠君 记者 段聪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