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微软视窗“体验”操作系统的微软文字办公处理器打下这行字时,简直要崩溃了。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不怎么“纯洁”的汉语环境,用“WindowsXP”很好,也能很好理解“Word2007”的意思,真的有必要换成“洁版”表述吗?
汉语的纯洁性最近又被《人民日报》提及。该报记者在《“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一文的开头抛出了一个问题:“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其实,大部分读者是看得懂的,相反,如本文开头那般翻译过来之后,人们还能否看得懂,就不一定了。于是,人们条件反射般的反对便迅即生发出来了。
“外语词在中文中早已大量存在,在英语、日语等语言中也比比皆是。出现一些新鲜事物之后,如果无法在本民族语言中找到确切对应的词汇,借用外来语是促进沟通和提高表达效率的常用做法。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DVD、KTV等词就曾被民众大量使用,而WiFi、iPhone等则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宠’。如果以是否有外来词作为判断”语言纯洁性“的标准,恐怕没有语言能称得上‘纯洁’。”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决定唱唱反调,作者刘璧洁在阐述了现状之后,进而评论道:“强大的语言和文化,总是伴随着强大的包容力”,不要总担心汉语不纯洁的问题,要有文化自信才行。
在网络上,这种观点可算代表了主流意见。长期混迹网络的人们,即便外语很差,也早已经对这些单词熟能生巧了。当然,对习惯看机关报的老同志来说,这些外来单词确实会有阅读上的障碍。所以,对于语言纯洁化的呼吁,也并非没有支持的声音。《人民日报》的子报《环球时报》4月28日就刊登评论,以反问做标题:《保持汉语纯洁性,何错之有》。作者杜吹剑并没有回避网络上一些尖锐的问题:“对这个话题的众多批评声音,主要集中在汉语的粗鄙化和‘党化语言’,即都认为由于文字改革和意识形态,汉语早已不再纯洁”。但是在他看来,“反对者偷偷转移了话题,保持汉语纯洁性与汉语的粗鄙化,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话题,一个是说语言形式,一个是说语言内容。”
这位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显然与刘璧洁持相反观点,认为使用这些英文单词才是不自信的表现:“先人能翻译出禅、民主、飞机,后人就对CPI、WiFi、VIP无能为力了吗?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信心不足。古人对来自印度佛经的翻译,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要重建文化自信,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将语言文字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制定语言翻译指导性规范,并带头执行。”
许多人或许没有耐心看完《人民日报》的报道全文,仅仅被网络草拟的《人民日报:使用WiFi、iPad等词破坏汉语纯洁性》标题给激怒了。事实上,那篇报道的主旨谈的恰恰是翻译问题,是当下社会对翻译的不重视,造成了译文参差不齐,甚至“零翻译”的情况出现。
翻译群体的质量下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零翻译”出现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里,中外交流频繁,许多新鲜词汇在文化、经济、教育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被吸收进来。而伴随着人们外语能力的提高,加上网络时代表达能力的灵活性,新进来的词汇很多时候还来不及被准确翻译就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了。正如光明网刊登王垚烽的评论所写的:“像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这时候,与其不明就里地乱翻译,倒不如先拿来直接引用,顺其自然,让时间和实践来慢慢将其中国化。这方面,我们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一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伊妹儿’,现在都改用‘电邮’了。”
在一个多元社会,有人做一些传播汉字之美,扩大汉语影响的工作,当然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语言是一个开放且能够自发生长的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优胜劣汰,这是甚至用行政权力都无法改变的现实。语言是要有生命力的,只有被使用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中国千年文明传承下来,语言的类型、内容纷繁复杂,但大多却只是存留于档案历史之中,即便它们纯洁无暇,但意义何在?“纯洁性不等于有生命力,对语言来说,包容性可能更有生命力。汉语发展到现在,也吸收了很多语言,汉语的发展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过程。法语的地位原来比英语还高,后来地位被取代,法国颁布了一些要求法语纯粹化的法令,也没能阻止语言的衰落,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广州日报》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放在了4月28日的国际版上,被该报称为“国际问题资深编辑北大三剑客”的三名编辑很容易注意到了外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网易的“另一面”栏目也注意到了。据《他们为什么要强调“语言纯洁性”?》这个专题介绍,不但法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都曾发起过官方的纯洁母语运动。日本是二战期间,为了消灭敌对国语言,下令禁用英语;法国则是为了保住“大国地位”和“国际外交通用语地位”;德国的这场运动也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纳粹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保持人种的纯洁性;韩国则是为了摆脱对中、日文化的影响……但这目的各异的母语纯洁的努力,最终都收效甚微,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强势文化,在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对另一国的语言产生影响、渗透。相应的,英语也会吸收所在国的新词进入,比如jiaozi(饺子),比如最近被英语词典吸收进去的Dama(大妈)。语言的交融背后,也是文化、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沟通融合的过程,除非关闭语言沟通的渠道,否则很难制止新词汇的融入、流行。但中国的大门已经再次打开了三十多年,想要关上,也没那么简单了。